來源:經濟日報
2021-01-18 10:00:01
長期、過度抱團爆炒龍頭股,等于“偷懶賺快錢”,與證券投資基金的信義精神相違背。用這樣的抱團基金業績來認定“機構抱團”的合理性,忽視了機構投資者最重要的主動管理能力,無異于“一俊遮百丑”。
“邏輯千萬條,賺錢第一條”,業績好,說什么都有聽眾。于是,在“機構抱團”帶來的結構性行情下,很多人樂于用基金業績來評判“機構抱團”的合理性。
贊同抱團的人認為,各國股市抱團炒股的現象很常見,近來A股的抱團說明“好東西人人都愛,就該熱賣,貴也值得”。無論是2013年抱團成長股,還是2015年扎堆TMT(科技、媒體和通信)概念股,基金投資賺錢才是硬道理,沒必要糾結短期估值。更何況基金持股比例沒有違規,資金抱團在業績確定性強或預期充分的行業龍頭股避險和“取暖”,是“英雄所見略同”。
反對的人則認為存在一定問題:基金“代客理財”的宗旨是為了有效分散風險,獲取長期穩定收益,抱團名義上是主動管理之舉,實際上“行被動投資之實”,跟風抱團不同板塊,輪流做業績冠軍,一時賺得盆滿缽滿,卻未履行管理人的選股、調倉和擇時義務,反而推高估值泡沫,增加市場波動風險。
與往年相比,2020年第四季度至今的機構抱團行情有幾個特點:一是抱團未集中在“白馬股”,也未拉指數,僅涉及新能源車、白酒、醫藥等少數行業龍頭公司;二是抱團集中度高。國信證券根據2020年公募基金三季報數據統計顯示,在A股市場4100余只股票池中,所有主動管理型權益類基金的前400只重倉股市值占全部重倉持股市值的比例已達93%,目前機構持股已非常集中,并且有更趨集中的特征。
是A股優質資產太少導致機構抱團?看似有理,但經不起推敲。2019年以來,隨著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市場對新股供給產生良好預期,從誕生近20年的滬深300指數的變化可見一斑。10年前以金融、地產股為支撐的滬深300指數,如今前5大權重行業是非銀金融、食品飲料、銀行、醫藥生物、電子,板塊更加豐富,優質標的明顯增加。這還不算,截至1月13日,滬深兩市共有477家上市公司的2020年報業績“預喜”,占已披露業績預告公司的一半還多。市場沒有理由為優質標的發愁。
受宏觀經濟環境、退市制度落地、流動性相對寬裕等因素影響,機構短期抱團避險確實情有可原,但長期、過度抱團爆炒龍頭股,等于“偷懶賺快錢”,與證券投資基金的信義精神相違背。用這樣的抱團基金業績來認定“機構抱團”的合理性,忽視了機構投資者最重要的主動管理能力,無異于“一俊遮百丑”。真正著眼于長期業績的基金管理人,不會拾人牙慧、盲目從眾抱團,而應盡早選擇自己的賽道,精選行業和個股,發掘低估值機會,在未來長期的業績比拼中彰顯真正的資管實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