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2025-03-12 09:16:03
原標題:春捂要捂到什么時候?醫生指出一個時間點
來源:新華社微信公眾號
原標題:春捂要捂到什么時候?醫生指出一個時間點
來源:新華社微信公眾號
春季氣溫回暖,但早晚仍比較冷,晝夜溫差明顯,多地還可能遭遇“倒春寒”,容易讓血管吃不消,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醫學研究指出,春季,尤其是3~5月,是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高發期。
3月11日,濟南市大明湖岸邊的玉蘭花綻放。 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為什么建議你“春捂”
低溫環境下,人體會通過收縮外周血管來減少熱量散失,致使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荷;寒冷還可引發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導致血栓形成。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王佐巖表示:
春季氣溫起伏屬于正常現象,但這可激活人體交感神經系統,導致血管痙攣、血壓劇烈波動,增加心絞痛、急性心梗及腦卒中的發生風險。
再加上春季呼吸道感染疾病高發,心血管病患者一旦患病,可發生炎癥反應,加重心臟負擔,誘發心力衰竭。
臨床觀察顯示,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老年人、有冠心病或腦卒中病史者,受血管彈性下降、基礎疾病影響,對溫度變化的耐受能力差,更需重視“春捂”。
心血管不好,“捂”到清明前后
王佐巖建議,“春捂”應持續至氣溫穩定在15℃以上,且晝夜溫差小于8℃時。
也就是說,大家最好視氣溫“捂”到清明前后,心血管病患者尤其要注意。
如果日平均氣溫在15℃以下,或日夜溫差大于8℃,最好不要脫棉衣;中午氣溫在10℃以上時,可以適當減衣。
“春捂”要有度,主要以自身感覺溫暖、又不出汗為宜。
如果“捂”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于15℃,也不必急著脫衣服。
如果覺得“捂”了身體出汗,則要早點換裝,不然捂出了汗,被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
“春捂”,并不是簡單的多穿
“春捂”并非盲目多穿衣物,而是通過合理調節體溫,減少寒冷刺激對心血管系統的沖擊。
學習洋蔥式穿衣法
日常建議采用“洋蔥式穿衣法”,內層選擇吸濕透氣的純棉材質,中層選擇羊毛或抓絨衣來保溫,外層穿防風外套來阻隔冷空氣。
捂對部位是關鍵
需注意,重點保護頸部、頭部、腹部及下肢。
下肢循環障礙患者需穿著厚襪或護膝,避免“寒從腳起”,比如糖尿病患者下肢循環較差,忽視足部保暖易加重末梢神經病變。
頭部散熱占全身30%,佩戴薄帽可減少熱量流失;腹部保暖有助維持內臟血流穩定,能有效保護胃、脾、腸。
頸部受涼易誘發頸動脈痙攣,比如頸動脈狹窄患者頸部受涼,可能因血管痙攣而誘發腦缺血。
來源:生命時報
部分圖片由ai生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