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7-06-11 09:04:06
5月26日美國東部時間晚上11點左右,傳來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博士(見圖,章念生攝)去世的消息。
這位著名地緣戰略家、外交家的離世,世人矚目。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專門發文哀悼布熱津斯基,稱布熱津斯基先生是美國著名戰略家、外交家,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曾為中美建立外交關系做出過重要貢獻,并一直堅定支持、積極推動兩國關系的發展。“他的辭世是中美兩國的共同損失”,“相信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友好合作事業會不斷取得新的發展,這將是對布熱津斯基先生最好的紀念。”
中美建交,做出重大貢獻的,除了基辛格,還有布熱津斯基
在中美關系乃至國際關系領域,有兩個人時常被同時提及,那就是基辛格博士與布熱津斯基博士。1971年7月,時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基辛格博士秘密訪華,為尼克松總統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敲開了大門。而1978年5月,同樣擔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熱津斯基訪華,為中美建交確定了更多細節,為中美關系正常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地緣戰略家,布熱津斯基每次現身華盛頓的公開講壇,總能吸引各界關注。而作為中美關系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者,布熱津斯基也時常應邀參加中美關系的一些重要活動。
最近一次,也是筆者最后一次見到布熱津斯基博士,是在去年11月16日的一次電影展會上。記錄鄧小平1979年訪美的《旋風九日》在華盛頓子午線中心放映,布熱津斯基應邀出席并講話。《旋風九日》中有相當的篇幅,講述鄧小平訪美時前往布熱津斯基家做客的情節。
憶及當時的場景,布熱津斯基博士仿佛回到了過去,任時光回溯到1978年5月。那一次訪華期間,他受到鄧小平的接見。會談結束后鄧小平請他在北海仿膳餐廳用晚餐。就是在晚餐期間,他邀請鄧小平訪美時到他家做客,享用真正的“美式晚餐”。
1979年1月28日,鄧小平一下飛機,便如約來到布熱津斯基位于弗吉尼亞州麥克萊的寓所出席家宴。“我們在席間交談很深,甚至談到了鄧小平在‘文革’時期的經歷。”他說,鄧小平1979年訪美意義深遠,中美建交深刻改變了世界地緣政治面貌,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大事。“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時代,中美已成為世界兩大領導力量,兩國加強合作,攜手應對全球挑戰,將有力牽動中美俄等大國關系,對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聽布熱津斯基博士侃侃而談,我的思緒回到了12年前。2004年1月7日,在北京的中國大飯店,我和同事曾有幸對布熱津斯基進行專訪。那時他剛剛見過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接受采訪時,他一再強調中美不能偏離合作軌道。他說,如果我們智慧地處理美中關系,我們在共同的問題上進行合作,那么“中國在未來成為美國的威脅”的情況可以得到避免。“實際上,我甚至認為,在未來幾十年內,這種可能性未必完全存在。”
那次專訪雖然只有20分鐘,但布熱津斯基博士關于美俄關系、美歐關系等見解,其準確性都得到了歷史事實的充分印證。來華盛頓常駐之后,我一直希望能有機會再次對他進行面對面專訪。
《旋風九日》還在放映之中,布熱津斯基博士便匆匆離去。因為與影展主辦者熟悉,我們一起在門口等候。看見他行動遲緩,滿臉疲憊,關于再次專訪的話終于未能出口。幫著老先生穿上風衣,目送他走下臺階坐進汽車。腦海中留下他的背影,不想卻定格為永遠的記憶,讓再次專訪的希望化為泡影。
他的助手科琳·菲什返回會場,我與她談起當年采訪先生的情景,并希望能再次對他進行專訪。科琳答應說,只要先生的日程允許,他會充分考慮的。之后,我將當年的采訪錄中英文版都發給科琳。科琳收到郵件之后回復說,她已將相關郵件及材料轉給布熱津斯基博士,讓我等待回復。
過了4天,我接到了科琳的電子郵件。她在郵件中說,“布熱津斯基先生感謝您讓他憶起當年的采訪,也感謝您考慮再次對他進行專訪”,只因這一季節的日程之多已經讓他滿負荷,已無更多空間來接受另一次專訪。“布熱津斯基博士希望您能理解,并送上誠摯問候。”
雖是寥寥數語,但相對于其他大腕人物采訪申請的杳無音信,這已足以讓人寬慰,也足見布熱津斯基先生的為人。但更讓人肅然起敬的,還是他深邃的學術見解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是現實主義者,但并非悲觀主義者”
為了準備2004年1月的那次專訪,我曾認真閱讀布熱津斯基先生1997年出版的專著《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地緣戰略》,書中關于歐亞大陸地緣戰略棋盤的劃分、美國與主要盟國的伙伴關系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等論述,讓人印象極為深刻。他一直主張要尊重中國,與中國進行對話,“沒有美國和中國之間戰略理解的深化,整個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多元化將既不能實現也不能穩定發展”。當然,作為美國的外交家,他的出發點是維護美國的霸主地位,確保美國的戰略地位不受動搖。
不過,他對美國近年所存在問題的批判,也是一針見血。在2012年出版的《戰略遠見:美國與全球權力危機》一書中,他羅列了美國國內存在的六大問題,從巨額國債、不健全的金融制度、社會流動性受阻帶來的貧富差距拉大、日漸老化的國家基礎設施、公眾缺乏對世界的了解到政治極化對立嚴重,可謂精辟犀利。盡管他也列舉了美國在經濟實力、創新潛力、人口活力、民眾響應能力、地理基礎以及民主制度等6個方面的“尚存實力”,但他對未來的擔憂卻是顯而易見的。在他看來,如果政治對立和黨派偏見繼續影響公共政策,無視收入差距擴大,忽視美國的全球影響力名次受到威脅的事實,那么“對美國衰落的悲觀預測就可能會成為歷史的結論”。
“布熱津斯基是現實主義者,但并非悲觀主義者。”美國前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這樣評價他的前上司。而美國前國家安全助理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的評價更高,稱布熱津斯基為“美國最睿智的政治家和最具遠見卓識的戰略家之一”。
1928年生于波蘭華沙,出身于波蘭外交官家庭,幼年隨父母生活在國外,1949年畢業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1953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30歲加入美國籍,布熱津斯基算是一位移民。但他在美國政壇所發揮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他的移民身份。
從上世紀50年代后半期開始,布熱津斯基便以出版政論文章和專著影響著美國的外交學術界,后來也曾在林登·約翰遜政府任職。但真正讓他靠近美國政治外交決策圈的,或許始于1973年,他與大通曼哈頓銀行董事長戴維·洛克菲勒共同發起美、歐、日三邊委員會,并擔任主任。1974年,他將時任佐治亞州州長吉米·卡特介紹進入委員會。兩年之后,卡特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并最終贏得了大選,并委任他為國家安全事務助理。
1977年至1981年,布熱津斯基在卡特總統任職期間,一直以強勢著稱。他堅持每天為卡特總統作情報簡報,而之前這是中情局的特權;時常召集記者到其辦公室作“獨家吹風”,不惜冒犯國務卿萬斯;在伊朗人質危機事件中,他主張武力解救,直到行動前幾天才通知國務卿萬斯,解救行動失利后,萬斯憤而辭職。
在他任內,促成了幾件影響世界格局的大事。促成中美關系正常化自然是其中之一。1981年,他被卡特總統授予總統自由勛章,嘉獎他對實現美中關系正常化所做的貢獻。另外,他還協助埃及與以色列領導人縮小分歧,并最終于1978年9月幫助《戴維營協議》得到簽署。還有,在他斡旋下,美蘇1979年6月簽署了《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
曾攜全家沿“長征路朝圣”
“世界上我最佩服兩個人,鄧小平是其中一位。” 布熱津斯基的這句話,曾廣為流傳。他與鄧小平的交往,也成為中美關系史上的一段佳話。
1981年7月,布熱津斯基應邀訪華,并接受鄧小平的建議,和家人一起赴貴州、四川,沿著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走訪了遵義、婁山關、大渡河渡口和瀘定橋等地。布熱津斯基后在美國《生活》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沿著紅軍長征路朝圣記》。文中寫道,長征是偉大的史詩,又“絕不只是一部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的史詩,它的意義要深刻得多。它是國家統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東西的必要因素。”
作為一位美國的戰略家,他對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這一描述,出乎不少西方政論家的意料。但正如羅伯特·蓋茨所言,布熱津斯基先生是一位現實主義者。他對事實的執著,會超越意識形態的藩籬。也正是因為像布熱津斯基先生這樣務實的政治家、外交家為中美關系發展出謀劃策,把脈定調,使得中美關系這艘航船,迄今雖經風浪顛簸,卻始終沒有根本偏離合作的航道。
制圖:蔡華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