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19-06-14 17:57:06
巍巍泰山,峰巒疊嶂,郁郁蔥蔥。
岱岳之巔,活躍著這樣一群朝氣蓬勃、硬朗率真的年輕人。他們常年守望在海拔1460米的泰山十八盤頂端,守護著這里穿越千年的古剎古建筑,護佑著四面八方咸集于此的登山游客生命安全,堅比磐石,穩若青松,誓言如山,盡責至善。
他們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消防員,盡管消防改制轉隸后,他們脫下軍裝,換上“火焰藍”制服,但在記憶深處,他們所在的山東消防泰山中隊曾被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命名為“泰山衛士”,曾經是共和國的“鐵軍”。
我們的故事就從這一批又一批的消防員講起……
“你抓緊了,踩我腳上!”
這是個經典瞬間。
2017年1月31日,泰山拱北懸崖。
冰寒雪地中,一位女游客不幸墜崖,接警后的泰山中隊消防員立即奔馳救援。
深一腳淺一腳的雪地搜索。2小時后,消防員終于在大山密林深處找尋到了墜崖后落入積雪僥幸身無大礙的游客。他們呵護著游客在崎嶇的山澗艱難返途,沒有路,硬是用身體壓住叢叢荊棘開出一條救援道。
在一塊白雪覆蓋的亂石上,受到驚嚇的游客猶豫著不敢前行,一位消防員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腳當做墊腳石,對游客大聲說:“你抓緊了,踩我腳上!”
這一瞬間被一名同行的隊員用手機記錄了下來,成為泰山中隊消防員心系百姓、勇于擔當的生動寫照。
勇于擔當是一種責任,用泰山中隊消防員自己的話叫做“有血性”。
在泰山中隊駐地的走廊上,掛著四幅“融入泰山”圖,指導員李令政告訴我們,這四幅圖是中隊2005年正式入駐岱頂時就掛上的,一直延續至今。
發端于泰山文化的四幅圖,展示出泰山中隊消防員的四種意識:會當凌絕頂的進取意識、泰山挑夫的拼搏意識、重于泰山的使命意識和泰山石敢當的責任意識。
李令政說,“‘四種意識’是中隊的靈魂。不論是原來當軍人時,還是現在脫下了軍裝,我們一直用它教育和鼓勵我們的每一位消防員,立志做一名泰山頂上的合格消防人。”
“這一天累的我快站不住了”
日觀峰救援、玉皇頂救援、十八盤救援、翠屏齋救援……翻開泰山消防中隊的救援記錄,吸引我們的是2018年4月30-5月1日的記載。不到24小時,該中隊實施山岳救援18次。
4月30日5:50分,一陣急促的哨聲響起,“日觀峰有險情,待命出發!”8:43,一位河北的女性游客腿部受傷,消防員聞訊趕到;9:32,一位游客在南天門昏倒,消防員帶著擔架火速馳援;11:05,唐摩崖一位江蘇游客頭部負傷,消防員立刻趕到現場;18:35,兩名兒童在翠屏齋摔傷,消防員馬不停蹄隨即奔赴;午夜時分,新加坡游客在賓館出現胸悶,行將休息的消防員又夜半出征……
24小時內,泰山中隊實施救援18次,平均1.3小時就要救援一次,對于只有18人的他們來說,相當于每人實施救援1次。
山地救援不比一般救援,摩崖陡峭、深壑林立。就拿高差400余米、有著1633級臺階的南天門十八盤來說,別說負重抬人,就是空手上下也實屬容易。
而在這24小時里,泰山中隊的消防員克服了重重困難,或抬、或背、或扶、獲攙,不停地在山道上行走,甚至剛回到駐地又得出發,幾乎沒有喘口氣的時間。“咬牙、咬牙、再咬牙。”一位消防員說:“這一天累的我快站不住了。”
就是站不住也要不辱使命。有災必救、有險必搶,這是泰山中隊消防員的莊重承諾,他們一直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份承諾。
“現在泰山景區防火管理很到位,游客防火意識在不斷增強,火情大大減少,除了防火救災,山地救援成為我們的一項重要工作。”泰山中隊副中隊長閆兵介紹說,泰山作為中國的五岳之首,每年來這里的游客數十萬人,到了高峰期,一天甚至達到5、6萬人,由于山高路險,游客遇險情況時常發生。
為保游客平安,早在1996年,剛剛駐守泰山北天門的泰山中隊就嘗試山岳救援,成為我國第一支山地救援隊伍。他們從不懂到懂,從簡單救助到復雜救援,23年來,泰山中隊經歷了汶川、玉樹抗震救災和“東馬峰”大型山岳救援的洗禮,成長為一支一心為民的專業消防救援隊伍,多次獲得上級表彰,多次榮獲集體功勛等稱號。
為了對老百姓的承諾,泰山中隊消防員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用腳步丈量著泰山的山山水水,僅體力鍛煉一項,一年下來,他們每人就要跑52萬級臺階、520多里山路。
“你們留在上面,我和班長下去”
今年1月28日晚,天寒地凍,月黑風高。19:40,急促的求救電話鈴驚動了所有人:仙人橋附近有人墜崖。時不容緩,指導員李令政帶領7名消防員迅速攜帶專門器材急奔現場。
這是一次自救報警。由于山上信號不好,求助人電話時通時不通,就是通了也不是很清楚,無法判斷求助人的具體位置。
當時山上風也比較大,天也徹底黑了,不能確定遇險人位置,這一突發情況給救援工作帶來了極大困難。
“你們留在上面,我和班長下去!”不容分說,指導員李令政系好安全繩,帶領班長張康和賈曉峰沿著陡峭的懸崖向下滑去。經驗豐富的他知道仙人橋懸崖下條件比較惡劣,只能靠摸索開路尋人,風險不同尋常。
半個小時后,當他們在仙人橋下面一個二級懸崖找到了腿部骨折的求助者時,墜崖者已經被凍得瑟瑟發抖。
李令政二話不說,立即脫下救援馬甲給求助者穿上,并將他固定在救護擔架上運上崖頂,利用桃花源索道,將遇險人成功送上前來接應的120救護車。
“作為指揮員,您還親自下崖救人?”面對記者的疑惑。李令政微微一笑:“在我們泰山中隊,最危險的時候,沖鋒在前的一定是指揮員和班長,這也成了我們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危險時刻干部和黨員要沖在前。”
把困難和危險留給自己,已經成了泰山中隊消防員的自覺行為。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用擔架轉運受傷者的過程中,你聽到更多的是“換我來吧?”“不,我還能堅持。”李令政對我們說,有的消防員一夜五六次往返十八盤,即使抬擔架的隊員踩空了,一只手摁在了地上,另一只手也是死死地舉著擔架。
這是一種團隊的敬業精神,這種精神源于長期以來,泰山中隊的“四個一”實踐。
走一趟盤道、看一棵青松、訪一位挑夫、學一遍隊史,這就是泰山中隊的“四個一”。每位剛走進中隊的人,都必須經歷這個階段。李令政告訴我們,新隊員來到時,中隊的干部、班長都會徒步到中天門迎接,并陪同他們一起沿著十八盤山路走到駐地。
“走一趟盤道,是為了鍛煉他們勇攀高峰的意志,看一棵青松是要向青松一樣挺拔并耐得住寂寞,訪一位挑夫就是學習泰山挑夫吃苦耐勞、敢于拼搏的精神,而學一遍隊史更是要求每一位新隊員傳承泰山中隊‘誓言如山,盡責至善。’的使命。”李令政說。
“山上還需要我,我還是留下來”
孫明是泰山中隊的一名老消防員,上山已經7年。記者見到他時,這位中隊長助理正準備收拾行囊,回泰安鄉下看望病重的父親并幫助家里夏收。
英俊威武的孫明有著1.8米的個子,一看就是個典型的山東大漢。由于常年駐守山頂,不善言辭的他到了而立之年才成家,如今孩子剛滿四個月。
父親病重,孩子又小,家庭的重擔都落在了這位獨身子身上。妻子在山下,他在山上,忙起來幾乎很長時間無法回家看望妻兒。近在咫尺卻只能隔山相望,讓他對家庭深懷愧意。
中隊領導考慮到他的實際困難,找他談了幾次,想把他調到山下,職務待遇不變,但這位漢子搖搖頭說:“山上還需要我,我還是留下來。”
李令政說:“早些年的時候,山上條件極其艱苦。夏天雨季一到,床板都生霉,到處濕漉漉的;到了冬季更是雞蛋凍成乒乓球,饅頭凍成石頭。可是從沒有一個隊員后悔過、退卻過。”
“現在條件好了,電視、網絡、圖書室、娛樂健身項目都有了。待遇改善了,但是我們消防員立志泰山,服務群眾的初心依然如故。”李令政一邊說一遍帶著記者參觀了中隊的每一處地方,被褥整齊的放著,洗漱用具擺放的如出一轍,餐廳整潔,廁所干凈;尤其一進門那“有靈魂、有紀律、有本事、有血性”十二個深紅色大字格外醒目。部隊時期的優良傳統在這里得到充分繼承,“鐵軍”的風貌依然凝聚在每一位消防員的骨子里。
走出消防員駐地,站在南天門廣場,望著眼前你來我往的各地游客,不由想起李令政指導員和我們交流時的話:越來越多的青年正在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幸福生活,作為他們的同齡人,我們的消防員卻一直在默默地固守在泰山之巔,用一腔熱血護佑著泰山和每一位游客的安全。泰山賦予了他們頂天立地的性格,青松給予了他們堅挺不屈的品格,他們是新時代的泰山挑山工,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真勇士!
極目遠眺,青山如黛,云海似潮......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