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2019-07-04 06:45:07
6月27日,汝城縣延壽瑤族鄉官亨村胡氏宗祠,當地村民向記者介紹“紅軍借據”兌現的故事。 湖南日報記者 李健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斌 唐亞新 顏石敦
一張借據,裝在一個銹跡斑斑的鐵盒里,被深埋在灶臺內壁里數十年。
“重見天日”后,香港收藏家愿出高價收藏,縣檔案館得之視若珍寶。
這是一張什么借據,竟有如此力量?
6月28日,在汝城縣檔案館,記者親眼見到了這張借據的“真身”——一張土紙已經發黃,邊緣部分已被蟲蛀破損,毛筆字跡雖然顏色變淡了,但依舊清晰可辨。
“這張借據的背后,是當年紅軍借糧的故事。”汝城縣檔案館館長何向陽的講述,將人們的思緒拉回到85年前的長征歲月。
1934年11月,正值秋末,寒氣初起。紅軍長征經過汝城延壽瑤族鄉的官亨村時,不明真相的當地瑤民因為害怕,紛紛躲進了山里。
紅軍在村宗祠、學校旁自扎草棚,嚴令戰士不得在農戶家借宿,更不得私拿農戶的一錢一物。東躲西藏的瑤民這才發現,紅軍根本不是國民黨所宣傳的那樣,于是放心地回到瑤寨里,并想方設法幫助這支英勇仁義之師。
官亨村的胡氏宗祠,建于明朝永樂年間,斑駁的墻壁,見證著滄海桑田。走進宗祠,后人繪制的一幅彩畫,描述了當地村民為紅軍籌糧的感人故事。
“由于幾天沒有吃東西,一些紅軍戰士餓倒在地。村里德高望重的胡四德見狀,當晚就招徠族人商討如何幫助紅軍籌糧。”官亨村黨支部書記胡炳燈打小就聽老輩人講過這個故事,“在胡四德的帶領下,各家各戶自發帶著糧食家禽紛紛趕來,全村一下子籌集了105擔稻谷、3頭生豬、12只雞,交到紅軍司務長葉祖令的手中。這在當時,相當于全村半年的口糧了。”
“正當紅軍在延壽休整之際,敵人追了上來,三面夾擊紅軍。”汝城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傅選林介紹說,瑤民們自告奮勇,主動給紅軍帶路,做擔架抬傷兵、治療傷員,在村宗祠、涼亭生火取暖做飯。在瑤民的幫助下,紅軍血戰3天3夜后取得勝利,得以順利通過延壽。
紅軍撤出向西轉移時,葉祖令在村宗祠旁找到胡四德,恭敬地行了個軍禮:“現在紅軍籌款非常困難,一時拿不出錢還清您的損失,報答您的大恩大德。我們實在欠您太多了!”他解開上衣軍扣,從左胸褡布里拿出土紙,在祠堂桌子上蘸筆寫了一張借據,并蓋上印章,然后鄭重交給胡四德,承諾革命勝利后一定兌現。
紅軍轉移后,胡四德趕緊偷偷將借據藏了起來,一直到去世,連他的家人都不知道。直到1996年暮春,當胡家后人胡運海在老屋里敲掉老灶砌新灶時,突然發現老灶臺的內壁有一個銹跡斑斑的鐵盒。打開之后,紅軍借據終于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
當時,一個香港收藏商得知后要高價購買,但胡運海謝絕了。他將此事層層上報,想要找到當時寫借據的葉祖令。然而,令人悲傷的是,時年28歲的葉祖令早已在長征中英勇犧牲。
1997年5月17日,當地政府按照現價折款,向胡運海兌現1.5萬元,兌現了葉祖令的承諾。隨后,胡運海將其中1萬余元捐獻給村里的學校。
如今,這張借據的復印件,存放在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村“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每當人們走過,講解員都會詳細講述借據背后這段感人的歷史,傳遞延壽瑤民與紅軍的珍貴情誼。
【采訪手記】
一分承諾,十分兌現
張斌
再次來到官亨村,多年前采訪的一幕幕,再次回放在眼前,至今仍讓我動容。
一張紅軍借據,被瑤民悄悄珍藏數十年。如果不熱愛紅軍,借據或許早已消失不見;如果不是被人挖出,故事或許永遠都只是秘密。雖然主人公都已不在,但一個承諾的最終兌現,演繹的是一段誠信傳奇。
貧苦群眾勒緊褲帶籌集糧食,黨委政府信守承諾兌現借據。這故事彌足珍貴,盡管歲月久遠,卻歷久彌新,閃耀著精神的光輝,體現的是黨和人民的珍貴情誼。它告訴我們,一分承諾,十分兌現,哪怕承諾再小,認真兌現方顯誠信本色。
“一張借據,凝聚著瑤族同胞對共產黨的信賴和濃濃的軍民魚水情。”在“半條被子”故事所在地的沙洲村專題陳列館,從講解員朱淑華的講解詞里,我聽懂了這故事的真諦。無論是“半條被子”、還是“一張借據”,都蘊含了共產黨人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的高尚精神,永遠鐫刻在人們心中的精神高地。
一諾千金,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艱難,尤其在當今,信守承諾的精神尤顯珍貴。85年過去,當我們今天回首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時,油然而生一種無限的感慨:要讓群眾把你記在心里,不需要多么宏大的誓言,不需要多么驚天動地的舉動,關心群眾生活中的冷暖,解決好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兌現好服務群眾的承諾,才是收獲民心、夯實基礎的基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