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網
2024-09-25 14:01:09
編者按:“人民路”,串起了許多國人的共同記憶和家國情深。站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歲月當口,紅網用鏡頭翻閱湖南14市州的人民路,推出專題影像深度報道《人民路上原住民》,講述人民路上“小家”“小我”故事,折射共和國“發展為人民”的大情懷、大時代。
【地理檔案】郴州市人民路西起南嶺大道,東至郴江路,全長4.2公里,是郴州市中心城區主干道,包括人民西路、人民東路、蘇石路、人民路延伸段等,覆蓋人口近10萬,沿線有郴州地標建筑北湖公園、中國女排“五連冠”訓練基地、郴州大廈及郴州市人民檢察院。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何青 朱麗萍 秦樓 郴州報道
“這是1980年的人民中路,看到汽車是個稀奇事。”“這是1989年,人民路糧店排隊買米的市民。”
初秋,郴州市北湖區人民西路北湖區委家屬院內,攝影師周建生打開那臺陪伴他多年的老式電腦,鼠標輕點間,跟著他的敘述,郴州人民路上的光影流淌而出。
黑白的照片里,似乎能聽見回響的自行車鈴聲,糧店前排隊買米時的家長里短……那些時代獨有的味道,在鏡頭里成為了永恒。
周建生從1980年開始攝影。40多年來,他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記錄郴州。住在人民路的他,也定格了這里的種種變遷。“每當看到曾經拍過的地方有了變化,我就會再次用心記錄下來。”
對于城市的年輕人而言,老照片里的世界是模糊而新奇的。而對于見證了這個城市變遷的人來說,老照片是歲月的留痕,是一把記憶的鑰匙。
“走,帶你們打開人民路的記憶!”輕撫著相機,周建生帶我們走了一遍人民路。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民路上很少有汽車通行,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車。在人民東路,周建生曾經拍下了一場激情四溢的自行車大賽。
在那時,自行車在中國不僅僅是交通工具,更是人們美好生活的象征,與縫紉機、手表、收音機并稱為“四大件”。鈴聲清脆,載著市民們的日常與夢想。
拍下自行車大軍的照片后,周建生曾在《郴州市交通志》上獲取到這樣一組數據,截至1986年,郴州市區內各單位車輛保有量為:地委小車班36輛、行署小車班28輛、湘林公司12輛、湘林一車隊36輛、人汽公司48輛、煙廠32輛、郴州市區內各單位車輛總數為4127輛,駕駛員為5505人。
周建生不會想到,2023年郴州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能達到68.61萬輛。
時間再往前。在1949年的秋天,當時的人民更不會想到會有這樣的發展。郴州解放之時,境內只有簡易公路412公里,均遭破壞。6個縣不通公路,客貨汽車僅8輛,鐵路里程僅182公里,肩挑背馱是主要運輸方式。
在周建生的鏡頭里,路上的面貌也換了幾批新顏。
“這里是原來的人民路糧店舊址。”當年輕人在超市中隨意挑選著各種商品時,他們中鮮有人知曉,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至八九十年代之間,中國曾經歷過一個特別的“票證時代”。
1953年,為保障國家糧食供給和糧價平穩,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1955年,國家層面發行全國通用糧票,至此,糧票成為購買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唯一“鑰匙”,被形象地喻為“吃飯的護照”。
改變在1985年,關于糧食統購統銷的政策有了松動,標志性事件是當年元旦,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規定“糧食、棉花等取消統購。”
這股春風,郴州是最先感受到的地區之一。1988年5月11日,國務院批復:原則批準湖南省政府的請示,建立湘南郴州、零陵、衡陽三地市改革開放過渡試驗區。郴州在全省最先廢除對居民糧、油、煤計劃供應,實行市場敞開銷售政策。
1989年,周建生拿著相機拍下了人民路糧店的這一幕,雖然門口依舊排著長隊,但其背后的意義已悄然改變。市民們手持蛇皮袋,可以直接購買大米,感受著改革帶來的溫暖春風。
糧店最終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周建生介紹,如今的糧店舊址,已經變成了手機專賣店。
周建生的第一臺相機,也是購買于那個票證年代。
當時,周建生每個月工資是34元5角,他看中了一臺海鷗120雙鏡頭4B照相機,其價格是他四個月的薪水——124元。
即便是像相機這樣的奢侈品,也需憑票購買。
“咔嚓”一聲,時間定格了1992年的郴州市人民西路,那是一個充滿歷史意義的瞬間。
周建生用海鷗120雙鏡頭4B照相機,拍下了郴州市稅務局熱火朝天地宣傳我國第一部稅收程序法的場景。
高舉橫幅,標語醒目,傳遞著稅收法治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這些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經過多次修正。現行版本于2015年4月24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修正。
周建生的照片開始有了顏色,人民路上的汽車開始變多。
相比于坐汽車,周建生更喜歡坐公交車。在人民路上,他常坐著公交車搖晃著出發,抵達郴州的另一條路,另一個新的目的地。
365天,幾乎不停止記錄。他的鏡頭,再也離不開郴州。
郴州城市公交始于1971年,至1978年底有公交車3輛、營運線路2條。截至2017年年底,郴州9個縣城全部開通公交。
人民路上,29路是周建生常坐的公交車之一。“當時的座椅可沒現在舒服,車上能聞得到汽油味兒和隆隆作響的發動機噪聲。”
如今,29路公交車已經變身為新能源純電動公交車。“乘坐公交車,之前最頭疼的事莫過于手頭沒有零錢。從公交卡到手機支付,每一次變化,都能讓老百姓感受到出行環境的改善。”
女排“娘家人”、五連冠、女排精神……是人民路上津津樂道的話題。
1979至1988年,中國女排先后7次來郴州集訓,地點就在人民西路的郴州體育訓練基地。
這里為中國女排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奪得“五連冠”作出了積極貢獻,被國內外媒體稱為“中國女排秘密基地”“中國女排起飛之地”。
1988年,為紀念中國女排在郴州的騰飛,北湖公園豎立了中國女排大型雕塑——“拼搏”。這里,也是周建生經常打卡之地。
周建生在人民路上拍下的女青年,也變成了奶奶。
1987年前的一天,周建生如往常一樣背著相機穿梭在郴州的大街小巷。當他路過東門口路(今人民東路)時,在紅綠燈前按下了快門。當時,一位女青年正踩著單車趕路,匆忙的身影落成了周建生鏡頭里的“風景”。
段三月就是照片里騎單車的女青年。她指著照片回憶說,“我當時穿了一件藍色的上衣,那時我全年也只有四套衣服呢。”
一張照片,一個故事,跨越30年。30年前拍攝“偶遇”,30年后再次會面。2017年6月3日上午,郴州市人民東路市老公安局大門口前,他們站在老照片同樣的位置合影留念。
一壺水,一臺相機,是周建生記錄郴州的標配。
“下雨下雪您也出來嗎?”
“我的拍攝,沒有初一,沒有十五,只有天天。”周建生笑著說。
而今,除了專業的相機,他還習慣性地拿起隨身攜帶的手機,即時捕捉這座城市每一個細微的變化與成長。
郴州有幸,有這么酷愛攝影的市民,城市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立此存照”,珍貴的時間被定格。而對周建生來說,留下屬于城市的印記與色彩,感覺到自己也是大時代的參與者。
這大概就是“我與時代的雙向奔赴”吧!
來源 紅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