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3-19 08:38:03
文/張九龍
顓臾國是個古老的風姓小國,周初成功上位,被周天子封為“東蒙主”,代天子主祀蒙山,奠定了綿延流長的蒙山文化。王權衰微,權臣當道,孔子為它打抱不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的名言,讓歷史永遠記住了顓臾的名字。
主祀蒙山
自己成了蒙山神
顓臾國,風姓四國之一,是太昊伏羲氏的后裔,與幾個兄弟國一樣,都有“司太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的職責。不過,大概是地理位置的原因,顓臾國又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使命。
雖說顓臾國出名是在周朝,但是顓臾部落活躍于魯南大地,至少可以追溯到夏朝時期。西周初年,周成王將其封為諸侯國,國君為“顓臾王”,同時命其主祭蒙山。
這項任務可不得了。原始社會時,人們認為萬物皆有神靈,尤其是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大山、大水,更是神中之神。因此,早期的部落首領都有親自祭祀山神的習慣,后來疆域大了,首領們跑不過來,就在當地找些靠譜、放心的土著代為祭祀。因此,顓臾國主祭蒙山,實際上是替周天子祭祀蒙山,足見其對顓臾國的信任。
蒙山可是一片連綿不絕的大山,山區面積達1125平方公里。在當時的山東地區,蒙山神的地位僅次于泰山。守著這樣的神山,顓臾國倒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茍,一年四時設祭,歲歲不絕。蒙山周圍至今還流傳著歌頌顓臾王的傳說和詩文:“天旱了他為老百姓向天祈雨;老百姓有病,他用山上的草藥為老百姓治病;外敵入侵,他的家人英勇作戰,壯烈殉國。”
《平邑縣志》載:“顓臾王世守蒙陽,君長斯民,善政善教,民愛戴之如父母。王薨,葬于蒙陰,歲時墓祭,民哀憐之如考妣。”由此可見,當時的顓臾國內,國君有德,百姓安居樂業,一派祥和景象。
有意思的是,本來顓臾王是主祭蒙山的,可由于顓臾王在人們心中的威望很高,去世以后,蒙山周圍的人們歷代都祭祀他,甚至把顓臾王當成蒙山神,列入朝廷定制。顓臾國祭祀蒙山地在今蒙山主峰腳下古蒙祠,宋宣和年間起,蒙山南麓的玉虛觀(今萬壽宮)道士兼祭蒙祠。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封顓臾王為英烈昭濟惠民王,從此,蒙祠改祀顓臾王,祠名改為英烈昭濟惠民王廟。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詔去除山川神祠歷代封號,顓臾王廟官方祭祀遂廢。洪武之后,民間祭祀仍延續。
夫子一怒
難改季氏伐顓臾
進入春秋時期,實力弱小的顓臾國自然不可避免淪為大國附庸,全仰仗魯國老大哥護其周全。可是好景不長,魯國自魯文公后,就由國內的大貴族季孫氏執政。尤其是到魯哀公時的季康子這代,季康子的名位雖是卿大夫,實際權傾朝野,魯國國君只不過是傀儡而已。
當時魯國的費邑,也就是今山東費縣一帶,是季康子的私邑。季康子為了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想吞并距離費邑西北約七十里的顓臾國。于是便引出了《論語》中“季氏將伐顓臾”的故事。
孔門弟子冉有和季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在一次交談中,無意間把季氏將伐顓臾的消息透露給了孔子。沒想到,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大為惱火。眾所周知,孔子一貫主張治國以禮、為政以德,他認為顓臾國是周代先王任命的東蒙之主,有著名正言順的政治地位,而且,當時顓臾國已在魯國境內,對魯國不構成任何威脅。更重要的是,顓臾國對魯國素來謹守君臣關系,“是社稷之臣也”,沒有攻打它的理由。
面對老師的質疑,冉有一臉無辜地說:“季孫要這么干,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愿意,但沒辦法啊。”這下子,孔子更生氣了,掉轉話鋒,將這倆愛徒一通狠批。“冉有!”孔子呵責道:“周任有句話叫‘能施展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勝任就該辭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險卻不去護持,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么盲人的向導有啥用呢?況且,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龜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卻毀壞在匣子里,這是誰的過錯呢?”
見二人大氣不敢喘,孔子語氣稍微緩和:“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孔子語重心長地表示,如今冉有和季路輔佐季孫氏,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歸順,國家四分五裂卻不能保持穩定統一,反而策劃在境內興起干戈,必然不會有好下場。
孔子雖然發出了“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的預警,卻并未能改變季康子的決策,最終季康子還是出兵了。從季康子到戰國末,所有史料未再提及顓臾下落,從側面說明顓臾在此次軍事沖突中被吞并。
三代為將
為大秦打下江山
從平邑縣城東行14公里,就是北依蒙山、南臨浚河的顓臾故城遺址了。故城大體呈正方形,南北長600米,東西寬550米。雖經數千年的磨蝕,其輪廓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故城城墻是用當地最常見的黃土夯筑而成,現在,南面城墻殘存較少,東、西、北面殘墻高3到4米,最高處達9米,基寬達12米。殘墻夯土層次分明,對研究當地文化、建筑等方面的歷史變遷有極高的實物價值。遺址內文化堆積厚約2米,文化遺存極其豐富,殘磚斷瓦俯拾即是,出土過春秋夾砂灰陶鬲及泥質灰陶豆等文物。
總體來看,顓臾國位于蒙山西南麓,疆域范圍相對較小。根據歷代文獻中關于顓臾及顓臾王廟的記載,可以推知顓臾國疆域主要位于今平邑北部,鼎盛時還包括今平邑縣中部、費縣北部和蒙陰縣西南大部分地區。其東邊最遠可達今費縣、沂南、蘭山交界處,西部到達今平邑、泗水、新泰交界處,東西長約七八十公里;南邊到今平邑張里、流峪,北邊到今蒙陰聯城北部,南北寬約四五十公里。
緊靠顓臾故城遺址,僅一路之隔的村落叫固城村,據傳是因顓臾故城舊稱“固(堌)城”而得名。另外,在固城村西南、縣城東4公里處的顓臾村,今為顓臾社區之地,傳為古顓臾后裔在國家被滅后遷居于此。
清代文人楊儀廷在《吟懷古跡》詩組中對顓臾故城遺址是這樣寫的:“顓臾城畔舊經過,北望東蒙古意多。臣向魯邦稱社稷,國先夏甸辟山河。繚垣歲久成虛隴,野徑春深秀麥禾。借問后來疇作主?白云終古滿巖阿。”
顓臾國被認為是盛產武將的蒙氏發祥地。清朝王相《百家姓考略》指出:“蒙,系出東蒙氏。秦有蒙恬,世為上將。”在各地的蒙氏家譜中,蒙驁、蒙武、蒙恬、蒙毅等都赫然在列。顓臾國雖然沒能撐到最后,但是,它的子孫后裔中,蒙氏家族三代為秦將,戰功卓著,為秦統一中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也算是將顓臾族人世代傳承的古蒙山精神發揚光大了。
(青未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