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棵菜興起一座城,“菜籃子”托起“小康夢”。
山東壽光作為“中國蔬菜之鄉”,領風氣之先,創造了設施農業的綠色奇跡,蹚出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壽光故事更是中國故事,背后蘊藏著中國農業、農村、農民歷史變遷和未來發展的神奇密碼。
“壽光模式”從哪里來,未來又要到哪里去?蔬菜產業如何為鄉村振興再發力再賦能?2月2日起,四集紀錄片《蔬菜改變中國》在山東衛視播出。2月3日晚,播出第二集《綠潮競流》。
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3日訊 凌晨兩點,貨車司機張青亮,滿載著三十噸白菜,進入山東壽光地利農產品物流園。這座占地二百萬平方米的中國最大蔬菜集散中心,超過一萬名貨車司機,每年運送蔬菜三百多萬噸。
張青亮表示:“因為各地的品種比較單一,來了壽光中轉之后,拼個十幾種蔬菜,品種也多了,樣數也多了,到各地市場就賣得特別快,然后價錢也會特別好。很多人就覺得,外邊的蔬菜到壽光來走一下中轉一下,就好像鍍了金一樣。”
壽光地利農產品物流園質檢員陳靜正在對蔬菜進行取樣抽檢,這次她和同事們預計要抽檢一千多批次蔬菜的農藥殘留情況。
“有的對稱取皮,有的是對稱打孔,有的是取根、葉都不同。”陳靜介紹,“比如說他產品如果不合格了,我們就會打電話,通過那個溯源系統就能找著他;在壽光當地,現在誰要是敢把菜種得不合格了,那肯定他的棚今年是不用種了。”
凌晨四點,開秤的時間到了,物流園的東北商戶楊玉龍也正式進入他的主戰場。
每天,楊玉龍要從壽光買進二十多噸各種蔬菜,運抵哈爾濱。兩地的供求、價格和風險都需綜合考量,他要作出快速而準確的判斷。
物流園的六棟交易大廳內,有兩千多位像楊玉龍這樣的客商活躍其中,他們身后,連接著全國三十個省市自治區的種植戶、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大家的餐桌。
在壽光,每天都上演著中國最大規模的蔬菜流動,通過至北京、哈爾濱等地的“綠色直通車”,到日本、韓國的“藍色通道”,以及到美國、委內瑞拉等國家的“空中走廊”,蔬菜銷售實現了“海陸空”齊發,一年有九百萬噸蔬菜經由這里集散,每天發布的壽光蔬菜價格指數被稱為中國蔬菜價格的“晴雨表”。
貨暢其流,從地頭到餐桌實現快捷連通,讓生產者不為“賣難”而愁,讓消費者不為“買難”而憂。市場獨特的魔力,無限延伸產業發展的空間,也為這座城市帶來源源不斷的前行活力。
而這一切,起始于一位耄耋老人在30多年前主導的一場變革,他也因此成為“打造壽光蔬菜品牌推動農業產業化”的“改革先鋒”。
“農民種出來的菜得能夠銷出去,這是個大問題,想了個辦法,就是在周圍劃出一片地來,那個村叫九巷。”山東原壽光縣縣委書記王伯祥介紹當時的情況:“沒有賣不了的菜,沒有買不著的菜,所以這市場越來越大,老百姓種菜的越來越多,老百姓也確實富起來了,壽光致富的道路是市場讓大家致富了。”
從80年代初的馬路市場到2020年壽光地利農產品物流園。三十年,市場的變遷瞬間成為菜鄉人共同的記憶。從當年“賣菜難”,到現在“買全國、賣全國”;從僅僅解決溫飽,到成為山東省首個居民存款突破千億元的縣級市,蔬菜種植與市場銷售,讓這座城市血脈涌動,勃發生機。城市的命運因為蔬菜的一次次旅行被不斷改寫。
山東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