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25-03-15 12:23:03
“聚焦‘雙碳’戰略,獲批我省首個鹽(礦)地下空間儲能科研平臺——‘鹽(礦)地下空間儲能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在全省率先開展鹽穴儲能探索和實踐,技術水平和工程實踐綜合能力走在全國前列。”近日,山東省煤田地質局黨委書記、局長范宇新在全省煤田地質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總結2024年工作成績時如是說。
近年來,山東省煤田地質局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口,聯合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所、空天信息大學(籌)組建我省首個鹽(礦)地下空間儲能科研部門—鹽(礦)地下空間儲能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在鹽腔探測、利用潛力評價、地下工程建設等方面成功破解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
鹽穴是國際上首選的儲能地質體,可以存儲壓縮空氣、石油、天然氣、氫氣等能源。它就像一個體積固定的超大號氣球,只有體積夠大、結構夠穩、密封夠好的鹽穴才能華麗變身“超級充電寶”。
如何才能清晰刻畫藏身千米地下的廢舊鹽穴樣貌呢?為此,省煤田地質局創新采用高密度三維地震精細探測、大口徑復雜地層快速鉆井、精準定向對靶等技術,成功破解了我省巖鹽石膏夾層比例高、建庫改造難度大、鹽穴形態刻畫精度低、腔體穩定性評價復雜等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
這一過程就好像為鹽穴做“CT”。專業設備釋放的地震波每穿透一層巖層,獨特的折射和反射信號便會實時反饋給地面的指揮中心,通過翻譯解密這些信號,就能知曉巖層結構是否穩定。有的鹽穴大到十萬立方米,如何精準定位風險區域呢?聲波能巧妙地利用回音刻畫鹽穴形態,精準深入鹽穴內部的每個裂縫。通過拼合兩個信號,就能得到鹽穴的全貌。
此外,省煤田地質局還充分發揮非常規能源勘查物探、鉆井、錄井、測井、化驗、綜合研究“六位一體”技術優勢,率先在全國構建起鹽穴儲能領域“地-井-腔”協同勘查技術體系;攻克大口徑“S”型定向井軌跡控制等多項難題,開創全國集“鹽腔形態精準刻畫、老井井筒鍛銑封堵、大口徑定向鉆進、注氣排鹵”等工藝于一體的施工先例。
目前,省煤田地質局在我省大汶口盆地圈定可利用腔體17個、共840萬立方米,技術支撐全國規模最大鹽穴儲能示范應用基地落戶泰安。同時,相關技術在江蘇、湖北、江西等地推廣應用。
據了解,2024年省煤田地質局創新“院士工作站+特聘專家工作室+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科研創新中心”四位一體招才引智模式,吸引何繼善、劉嘉麒等5位院士坐鎮,14位國內領軍專家參與,為鹽穴儲能產業重點技術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撐。
閃電新聞記者 孫偉 通訊員 趙松剛 通訊員 趙松剛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