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17-02-04 10:23:02
從2012年2月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召開至今,五年時間里,青島實現了科技創新的大發展、大跨越。
這組數據就是最直觀的成績單
數據顯示:
2012年,青島全社會研發經費(R&D)投入190.45億元。2015年達到了263.7億元,增長了大約38%。2016年,青島研發經費占生產總值比重預計2.9%左右,超290億元,比2012年上漲約100億元;
2012年,青島引進的國內外研發機構只有一家,而截至2016年底,青島“十二五”以來累計引進的國內外科研院所已達35家;
2012年,青島孵化器建設剛剛起步,截至2016年底,青島孵化器累計竣工面積達1274萬平方米;
2012年,青島技術合同交易額只有25.37億元。2016年,青島技術合同交易額首次突破百億元,達到104億元,與2012年相比翻了兩番;
2012年,青島發明專利申請12092件,發明專利授權1510件。截至2016年底,青島發明專利申請34953件,發明專利授權6561件,發明專利授權量、有效發明專利、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三個指標的增幅均居副省級城市第一名……
“沒有比創新更活的水。”
李群書記在2016年度地方納稅50強發布暨銷售收入100強企業迎春茶話會上的一句話講出了創新的重要性。
如此“優異的成績”,青島這五年里都做了些啥?
搭建平臺補齊“短板” 集聚高端形成新優勢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對于青島這座城市來說,創新恰恰是深植于血脈之中的城市稟賦。
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我市提出要率先科學發展,實現藍色跨越。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我市積極搭建“創”平臺,構筑“創”體系,營造“創”生態,在新一輪創新驅動發展中搶占了先機、贏得了主動。
來瞅瞅青島是如何搶占先機、贏得主動的
2012年,當“創客”對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詞匯時,青島已經抓住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機遇,啟動了“千萬平米孵化器”建設工程。
截至2016年底,全市孵化器累計竣工面積1274萬平方米,投入使用面積882萬平方米,累計入駐企業7200家,在孵企業5000余家,畢業企業689家,入駐企業成功上市51家,300余家企業獲高企認定。全市國家級創業孵化載體達到96家,總量居副省級城市首位。為推進創新創業資源聚集,2016年我市又啟動了創新創業街區建設工程,截至目前已建成并投入運營的創業街區有12個。
(青島生物醫學工程孵化器效果圖)
與此同時,青島市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服務,迅速完成了千帆計劃“1+8”配套政策體系建設,連續出臺了《關于加快眾創空間建設支持創客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入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意見》等系列政策措施。
有效激發和調動了社會各界參與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并最大限度地簡政放權、增能提效,著力改革項目經費管理、人才職稱評聘、科技成果轉化等瓶頸因素,釋放人才活力,激發創新源頭動力,加快推進各創新主體和要素間協同互動,提升創新效率。
21世紀最重要的資源是什么??人才!
人才是實施創新發展的源頭活水。近年來,我市積極統籌創新能力建設,加快高端創新資源集聚,圍繞“中科系”、“高校系”、“企業系”、“國際系”等四條主線引進的國內外高端研發機構,已經成為青島創新發展背后強勁的智力支撐。落地院所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不斷提升,同時帶動本土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創新實力增強,讓我市迅速在各項競爭中占據了制高點。
全國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像一顆磁力石吸引著30多家涉藍企業、院所落戶藍谷,海洋經濟已成為青島經濟新的“增長極”。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
從“小科技”到“大科技”,從服務“小眾”到服務“大眾”,從“小投入”到“大投入”,
我市科技創新呈現出“短板”逐步補齊、優勢更加突出、科技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的良好態勢,科技創新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
市科技局局長姜波說:“政府的職能就是營造氛圍,做導向,創新政策和行政產品,來調動社會上各方面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創新細胞生長。”
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激發萬眾創新熱潮
"我們已經進入了以創新為引領的“創”時代,在這個時代,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群
2013年,我市獲批成為國家第五批創新型試點城市,并由此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同時承擔技術創新工程和創新型城市兩大國家級試點的城市。
可別小看這個了這個稱號,雙試點城市的獲批,給青島帶來了更大的發展動力。
在2013年,我市著手建立了體系完善的技術交易市場,逐步建成了“政府、行業、科技中介、技術經紀人”四位一體的技術市場服務體系,從而真正發揮了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這項工作正是對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群提出的“強化‘創’的支撐,讓躺在實驗室里‘睡大覺’的科研成果‘醒過來’,實現產業化”最生動的注釋。
具體成果還有這些!
2016年,我市技術合同交易額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其中海洋技術交易額12.31億元,同比增長184.95%。海洋技術交易額的猛增和海洋產業的異軍突起,為我市“率先科學發展,實現藍色跨越”寫下了輝煌的一筆。
不僅如此,我市還在全國率先推出科技成果掛牌交易規則,并已經形成常態化機制,去年實現科技成果掛牌項目4013項,掛牌總金額83.57億元,專利掛牌302項,實現專利交易110項,成交額2.6億元;成功舉辦第四次科技成果拍賣會,成交21項,成交率91.3%,創歷史新高。
我市技術市場工作得到上級部門和國內同行認可,去年科技部在青舉辦了行業內最具權威的技術轉移培訓班,70余個代表團來青參觀。
創新步步“先行” “試點”頻頻落戶
從改革科研管理模式,實現創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到搭建平臺為創新主體牽線搭橋,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我市不斷加快高端科技服務提升,建立起了富有特色、充滿活力的城市創新體系。聞名全國的“青島模式”除了技術市場,還有科技金融、知識產權保護等“金字招牌”。
科技金融
開發符合科技創新需求的金融服務,推動金融產品、工具和服務模式創新,強化金融對創新的全流程支撐,同樣是我市創新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2年
青島獲批全國首批科技金融試點城市,這是我市科技金融工作的里程碑。
2015年
青島在全國首創了專利權質押保證保險貸款,這一“青島模式”現已在全國推廣。
2016年
青島完善了智庫基金—成果轉化基金—專利運營基金—孵化器種子基金—天使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的全鏈條股權投融資體系,各類基金總數達27支,資金規模超22億元。
2016年
青島又在全國率先開展投保貸聯動業務,以股權、債權聯合形式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已累計為348家次中小企業提供11.4億元支持。
知識產權保護
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構建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是青島涵養“創”生態的重要舉措之一。
2016年,即墨以第一名的成績獲批縣級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
嶗山區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試驗區揭牌,國家知識產權局青島分理處正式運行。
(國家知識產權局青島分理處)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5家,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41家。在2016年度的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工作考核當中,我市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躍升至第二位。
2016年,青島又新增了: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
國家首批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服務試點;
國家專利質押融資試點等國家使命;
獲批全國唯一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
怎么樣?厲害吧!但是這些成績還遠遠不夠呢!
未來的規劃
在2016年發布的“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和“三中心一基地”行動計劃中,十大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和19個重點產業的創新路線圖,更顯示出青島破浪前行的決心與勇氣。
迎接“創”時代,全面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圍繞建設國家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青島正在敞開懷抱迎接創新的新時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