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舜網-濟南日報
2017-02-20 08:23:02
1992年,上海浦東新區成立。25年來,國務院共批復了18個國家級新區。
有了國家級新區這塊“金字招牌”,就意味著有了改革先行先試的“特權”,國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都會給予較大力度的支持。這些獲批的國家級新區,GDP多呈快速增長趨勢,甚至出現爆點,迅速帶動提升所在地區的輻射影響力。
受“東西狹長”帶狀城市結構的制約,濟南城市發展空間并未真正展開,要想“推進實施省會戰略”“強化省會輻射帶動作用”,迫切需要“向北”突破,瞄準、實施“北跨”。尤其自去年濟南提出“攜河發展”理念、申報新區建設后,破題“東西帶狀發展”就有了優選答案。就在剛剛公布的《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支持濟南新區申報國家級新區”被寫入省級戰略,新區籌建對于濟南乃至全省來說意義重大。
國家級新區為何如此有吸引力?新區建設為地區發展帶來哪些利好?浦東新區等地區有哪些可借鑒的先進經驗?本報對此進行一一梳理。
全球化視野 “站在地球儀邊”找準定位
■青島西海岸新區
為實施海洋戰略而設置
■陜西西咸新區
以探索城鎮化道路為己任
■浙江舟山群島新區
規劃瞄準新加坡、中國香港等世界一流港口城市
■遼寧大連金普新區
欲成為引領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重要增長極
■湖南長沙湘江新區
目標之一是高端制造研發轉化基地和創新創意產業集聚區
作為第一代建設者,擔任過上海浦東新區第一任黨工委書記的趙啟正回憶說,當時他給浦東干部定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要“站在地球儀邊思考問題”。通俗地講,就是浦東新區開發建設應該面向全世界。這一提法放在今天的新區建設上仍然適用。
1992年國務院批復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以當時的經濟實力,浦東新區跟“國際范兒”還絲毫沾不上邊,但高起點定位的“野心”給新區國際化路徑敲定了方向。如此一來,新區功能規劃和形態規劃就要達到足夠高的水平。這也是眾多國家級新區的一個共同特點:無論地處華東經濟發達地區,還是地處西南地區的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在目標定位上都十分“高大上”。
有專家指出,在定位上,東部新區主要承擔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責任,而西部新區是創造新的增長極。以天津濱海新區為例,1994年3月,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用10年左右時間基本建成濱海新區。該新區目標定位為,依托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為此,以發展高端制造業為重點,該新區形成了“東航運、南重工、西高新、北旅游、中服務”五大產業板塊格局。而在航運領域,天津航空產業可謂從無到有,初步形成了飛機總裝、研發、維修等全產業鏈,成為天津優勢產業之一。
貴州貴安新區2011年10月建立,并以貴陽、安順兩地名的第一個字而定名為貴安新區。當時就有人提出,貴安新區“貴”在生態環境、人文條件、后發優勢,同時該新區又是南方數據中心核心區。為此,新區規劃建設了32平方公里電子信息產業園,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制造業,中國三大運營商、華為、騰訊、富士康數據中心均已入駐。大數據產業如今已經成為該地區的重要經濟增長引擎。
全面進步 醫院學校“一個也不能少”
新區開發建設不僅要規劃產業,還要建設城市,不僅要聚“物”,還要聚“人”。
當年上海浦東開發總結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新區不只是項目開發、經濟開發,而是社會開發,也就是爭取社會的全面進步。所以開發初期,在社會財政還不“富裕”的時候,浦東新區就對醫院、學校進行了較大投資。一些中學校長當時感觸頗深:一年給的預算超過以前的10年。直至現在,這樣的開發建設理念仍被延續下來。
發展的目的是民生,改革的歸宿是共享。在天津濱海新區,地方財政每年有超過80%的民生“紅包”回報給當地居民。總投資300億元的“十大民生工程”三年行動計劃,引導京津優質民生資源和城市載體設施向濱海集聚,一批名學校、名醫院、養老院及軌道交通設施投入使用或開工建設。
在所有新區建設的過程中,不得不提到交通網絡的完善升級。以甘肅蘭州新區為例,其不僅是蘭州市的交通樞紐,更是貫穿蘭州與其他省市區甚至其他國家的交通樞紐。高速公路直通蘭州中心城區,蘭中城鐵輻射了甘肅河西地區。而蘭州新區航空條件更是十分便利,擁有甘肅省唯一的國際航空港——蘭州中川機場。
為實現資源要素的有效集聚,這些新區建設還十分注重細分定位、精心培育承載各種發展要素的功能平臺。以兩江新區的五大功能平臺為例,這些平臺包括,以重慶國博中心為代表的會展平臺,以江北嘴CBD為代表的金融平臺,以保稅港區為代表的保稅物流平臺,以水土高新開發區為代表的信息平臺,以魚復工業開發區、龍興工業開發區、水土高新開發區為代表的開發區平臺。各平臺定位各有側重,但又共同服務于兩江新區改革開放大局,服務于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它們相互協同成為兩江新區開放發展的重要支撐。
先行先試 敢于第一個“吃螃蟹”
■成都天府新區
圍繞深化土地改革制度改革開展探索
■福建福州新區
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堅實,是全面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的重要“試驗田”
■兩江新區
在國家戰略層面成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先行區
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是有正式行政機構的副省級行政區,同時也是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兩大新區圍繞國家戰略定位和城市發展全局,在金融、涉外、科技、社會管理領域進行了大膽探索。
浦東新區依據我國金融管理體制特點,重點抓市場與機構的集聚。設立了全國首個信托登記機構參與推動國家層面的信托登記試點辦法。還探索設立了消費金融公司,率先允許外資注冊設立股權投資管理企業。
在行政體制改革方面,濱海新區建立了“大部制、扁平化、強基層”的管理架構。率先在全國成立行政審批局,實現“一顆印章管審批”,18個部門的216項審批職責全部劃轉。在此基礎上,又推行了“一個部門管市場”、“一張清單管邊界”、“一份單卡管通關”等10個“一”改革措施,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
天津濱海綜合發展研究院專家認為,濱海新區以占天津19%、占京津冀1%的面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與堅持以項目帶動、轉型推動和創新驅動培育新動能密不可分,更與大膽革新、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的先行先試探索實踐分不開。
作為第10個國家級新區,大連金普新區被賦予承擔東北亞區域開放合作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重大使命。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金普新區與國際大學創新聯盟簽約,成立國際創新中心,去年國際大學創新聯盟首批國內O2O孵化加速平臺落戶。與此同時,新區將“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人才走”納入人才政策體系,重點打造了數十家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實現了創新創業項目、科技中介服務、社會創新資源的有效集聚。
手握“尚方寶劍”跑步前進
國家級新區總體發展目標、發展定位等由國務院統一進行規劃和審批,相關特殊優惠政策和權限由國務院直接批復。在轄區內,新區實行更加開放和優惠的特殊政策,被鼓勵進行各項制度改革與創新的探索工作。
目前,國務院共批復了18個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甘肅蘭州新區、廣東南沙新區、陜西西咸新區、貴州貴安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大連金普新區、四川天府新區、湖南湘江新區、南京江北新區、福州新區、云南滇中新區、哈爾濱新區、長春新區以及江西贛江新區。
梳理發現,從1992年至2013年,一共批復了6個。2014年以來,批復速度加快,共有12個國家級新區獲批。這些獲批的國家級新區數華東和西南地區最多。
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有些新區甚至比老城區更有吸引力。同時,由于新區大都交通區位優勢顯著、經濟增長潛力大,加上新區體制機制靈活,各方面效率相對會更高,它們中很多已經成為或是有望成為地區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大多數新區成立后,GDP呈快速增長趨勢。比如,濱海新區1994年GDP總值僅112.4億元,到2016年突破萬億元,是1994年的80多倍。金普新區2014年GDP是1703億元,到2016年達到2296億元,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現狀下,增速之快十分難得。
規劃建設新區,就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可以說,這是當前仍有包括濟南在內的多個城市正在排隊申報的重要原因。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肖金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更應通過國家級新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形成規模比較大的城市,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城鎮和農村發展。
“攜河發展”讓黃河成為城內河
近兩年,關于“北跨”戰略,濟南人最關注的事情莫過于新區建設了。對此,濟南市態度明確:濟南城市建設不可能無限拉伸延長,“要跨過黃河去,讓濟南從‘大明湖時代’走向‘黃河時代’,這個北跨不是隨便越過去,而是要通過‘攜河發展’,讓黃河成為城市內河。”
圍繞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和加速黃河北地區崛起,濟南提出以黃河資源深度開發利用為依托實施“攜河發展”的重大決策。目標是統籌黃河南北開發建設,努力打造帶動城區北部加速崛起的戰略平臺,創建國家級新區,促進黃河以“城中河”功能定位融入城市發展格局。
如果能夠成功申報國家級新區,受益的不僅限于黃河兩岸,更會從根本上拉開濟南城市框架,徹底改變東西狹長的不利局面,帶動提升濟南區域影響力。
目前,新區建設已經上升為省、市兩級層面戰略。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將以黃河中下游地區一體發展為重點,努力爭取設立濟南新區,積極推進黃河生態經濟帶建設。近期公布的《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支持濟南新區申報國家級新區。新區建設在政策推進方面進一步提速。與此同時,隨著三座黃河大橋對濟南牌照小客車和公交車免費開放,濟南的北跨戰略邁出了一大步,為濟南新區的申建創造了良好條件。
有分析認為,黃河以北雖然擁有充足的可供產業發展的空間,但是這一條黃河這些年來卻遲遲“跨”不過去。“北跨”的不易更深層的原因則是缺少產業的支撐。正如濟南市有關部門負責人所說,“北跨”不僅僅是人的“北跨”,更多的是產業的“北跨”。有了產業的支撐,才能把人和好的項目都吸引過去,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從各個國家級新區申報及建設的歷程來看,任何一個新區從藍圖落到地上進而成為“發展增長極”都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必須久久為功、持續用力。只有堅定不移地發揚“釘釘子精神”,濟南才能借由新區建設真正邁入“黃河時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