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3-13 21:45:03
文|李振聲
大明湖南岸有一處曾經很有名的地方叫貢院,是明清時期山東全省秀才舉行鄉試的考場。
貢院往南有條榜棚街,是鄉試結束公布結果的場所。
貢院從明洪武初年始建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止,總共存繼了600多年,它同榜棚街一起見證了中國封建時代科舉考試的興衰與百態,也為山東選拔了不少治國理政的有用人才。
濟南自明洪武初年就是全省秀才們的鄉試之地,位置選在風景秀麗的大明湖畔。
[清末的濟南貢院(圖片提供:陳強)]
最初號舍(也叫考棚)規模在5000間左右,隨著考生人數不斷增加,后來又進行過多次擴建,其中曾兩次填湖造地,向北、向東擴出了好大面積。
到清光緒年間,濟南貢院達到了14500余間號舍的最大規模,山東也成了全國赫赫有名的考試大省。
濟南貢院坐北朝南,由三進院落組成,大門是古樸的牌樓式建筑,正中懸掛著“貢院”匾額。門內建有兩座牌坊,“明經取士”和“為國求賢”的題詞點明了貢院要義。
大門進去是二門,也叫“龍門”,寓意很好,祝愿莘莘學子都能躍過龍門鯉魚翻身。
過龍門再過一道四門并列的便門便是第一進院落,這進院落很大,約占了貢院的一半,中間是一條甬道,兩邊是一排排考棚.
考棚很小,朝南敞開,每間高6尺,寬3尺,深4尺,里面僅搭一高一低兩塊木板,白天是考試的桌凳,晚上并在一起便是睡床,敞開的一面有道木柵,考生入棚即可鎖住。
院落靠南有一座明遠樓,上樓環顧,貢院一覽無余。
[貢院明遠樓及內景]
二進院落正中是“至公堂”,堂之東西各有幾個小院,是監臨、掌卷、提調、監試等“外簾官”的辦公住宿之處。
三進院落正中是“聚奎堂”,為正副主考官的辦公室,兩邊也有幾個小院,是同考官、內監試、內掌卷等“內簾官”們辦公居住的場所。
貢院四周建有兩道三至五米高的圍墻,墻上遍插荊棘,四角豎有望樓,有人因此把貢院也稱作是“棘闈”。
明清時期的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每次考三場,即八股文、應用文和策問。
每場應試時間為三天兩夜,農歷的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分別為三場的起始日。
考試當天一早,考生需帶一只內裝筆墨、食品、臥具的考籃到貢院外按府縣順序聽候唱名入場,入場時要嚴格搜身,防止夾帶小抄。
[光緒年間的濟南貢院區域圖]
考生入場完畢就要關門落鎖叫做“鎖院貢試”,自此門口有官兵站崗,望樓有官兵瞭望,高墻內外有官兵巡邏,二進院落里的監考官員也全部動員了起來,整個貢院進入了戒備森嚴的臨考狀態。
鄉試結束后,接下來有一個月的等待揭榜時間。這期間,考生們寢食不安如坐針氈,好不容易熬過了這度日如年的月把時光,便把目光齊刷刷地轉向了榜棚街。
榜棚街是省府前街南面的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如今這條街還在、名沒變,只是寬闊的馬路、林立的高樓、豪華的路燈、清涼的綠蔭與它昔日的面貌完全不同。
當年它很小很舊,長不足百米,寬只有一丈,路面坑坑洼洼,兩旁是低矮的平房。
榜棚街之所以出名,因為它是官府搭棚發布鄉試榜文的地方。
[貢院內的民國建筑]
鄉試考卷判閱完畢,主考先將取中的考卷號列出草榜,發榜的前一天午后把所有考官召集到一起,再取出中榜者的墨卷和朱卷逐一核對,準確無誤后才能拆除彌封、露出姓名、填寫正榜。
隨后主考于次日一早將寫好的榜文置于特制的黃稠亭內,由轎夫抬著,兵丁護衛,在吹吹打打的鼓樂聲中前呼后擁地送到榜棚街。
此時的榜棚街及周圍的院西大街(現泉城路)、布政司街(現省府前街)一帶已是萬頭攢動,人山人海,狹窄的小巷塞得水泄不通,人流涌向榜棚,瞪著一雙雙渴望的眼神搜尋著自己的名字,中榜者欣喜若狂,落榜者失魂落魄。
發榜之后,新科舉人們可謂脫胎換骨一步登天,布政司為他們準備好了頂戴衣冠,意味著從此他們跳出了農門步入了仕途;
[舊時的貢院墻根街]
儀仗隊鼓樂齊鳴上門報喜,還送上20兩白銀懸掛匾牌、豎立旗桿,讓他們盡顯金榜題名的榮耀;
巡撫衙門為他們大擺“鹿鳴宴”,拜師謝恩互認同年,從此官場上又多了一個利益群體……
可嘆的是,像這樣的幸運兒只是極少數,榜棚街上多數看榜的學子都在落淚。
據史料顯示,清朝時朝廷分給各省的鄉試錄取指標是極其有限的,山東每次的名額是69人,外加副榜12人。
副榜什么意思?它僅僅是一種榮譽,意思你考得不錯,予以精神鼓勵,卻不享受正榜考生的實惠,拿不到入仕為官的資格。
[位于貢院墻根街的山東歷代狀元榜]
試想一下,濟南貢院每次參加鄉試的考生都在萬名左右,苦等三年才有這么一次,這百里、千里挑一的競爭該有多么激烈!
難怪范進中舉竟能喜極而瘋,看過這殘酷的考試場面,你就再也不會感到奇怪。
當然,世上的事情只要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延續了600多年的濟南貢院對山東教育事業的發展還是一個積極的促進,榜棚街在悲喜之中也為國家選拔了一批有用人才。
據史料統計,600年間濟南貢院共舉行過200多次鄉試,在榜棚街張榜錄取了近20000名舉人,其中進京考中進士的就有4000多人,包括20名進入三甲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名臣毛紀、傅以漸、杜受田、竇光鼎、劉統勛、劉墉、盧蔭溥、孫玉庭、孫毓汶、曹鴻勛,著名學者邊貢、于慎行、李開先、李攀龍、王士禎、王懿榮等,都是從濟南貢院考出去的山東名人。
斗轉星移,流年似水。如今的貢院已不復存在,榜棚街也沒了舊時模樣,但它們在濟南人心目中依然有著很重的分量.
不管貢院有無、街巷咋變,人們只要看到“濟南貢院”和“榜棚街”這幾個大字,就不會忘掉這段歷史,昔日的大喜大悲,都化作了值得回味的故事。
(壹點號 泉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