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濰坊新聞網
2017-06-30 10:17:06
下雨咽下去 天旱吐出來
“海綿城市”樣板工程發揮作用 今年已開工28個項目包
濰坊新聞網6月30日訊 6月29日,記者來到位于城區北海路與北外環交界處的開元立交橋下,探訪剛剛建成的開元公園,一個個“雨水收集罐”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開元公園是濰坊打造“海綿城市”的試點,是集雨洪調蓄生態循環、城市公共服務設施以及休閑健身娛樂基地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園。目前,我市很多新建道路、公園、濕地甚至小區都融入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為涵養水源、抗旱節水發揮了重要作用。
雨洪調蓄,開元公園“會呼吸”
開元公園位于開元立交橋下,以前是一片充斥著建筑垃圾的荒蕪地。但自去年以來,經過半年多時間的打造,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了一座集雨洪調蓄生態循環、城市公共服務設施以及休閑健身娛樂基地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園。
開元公園占地約600畝,分為綠化、亮化、輔道和橋涵四部分,總投資近億元,最大的特點是在建設過程中融入了“海綿城市”理念。據市市政局的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開元公園是我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示范工程,按照“滲、滯、蓄、凈、用、排”理念,公園內取消了大理石地面,所有道路、廣場全部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磚鋪設,路面設計均高于綠地。“完全可以實現90%以上雨水的充分吸收、積蓄和利用,實現了雨洪調蓄的生態循環,是一座‘會呼吸’的公園?!惫ぷ魅藛T說。
在開元立交橋下,每隔幾米就建有一個“雨水收集罐”,可以將立交橋上的雨水收集起來,進行回收使用。
胥山街,道路自己可以“吸”水
記者來到位于濰坊火車站南廣場片區的胥山街看到,這條道路的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采用了紅色路面設計,遠遠望去非常漂亮。據了解,胥山街是城區第一條采用“海綿城市”理念設計建設的主干道工程,全部采用透水瀝青混凝土作為面層材料,全透性設計。在降雨的時候,雨水能夠通過面層和基層直接滲透至地下。
胥山街道路工程與普通市政道路相比,有效減少了水泥硬化和石材鋪裝,可以讓城市地面更多地接受雨水滋潤,有效控制雨水涇流輸出,而且這條道路自身的集水能夠滿足周邊的樹木和綠地澆灌。對強降雨匯集的雨水還可以通過就近管線或專設管線匯流到景觀河內,不僅極大地方便了市民雨中通行,同時還水于地,有效助推了“海綿城市”功能的提升和生態環境保護。
“海綿城市”可調解內澇和干旱
我市雖然有多條河流徑流,但依然是全國重點缺水城市之一,而且一遇到暴雨就會發生內澇。最近幾年,我市旱情不斷加重,不少水庫干涸,地下水位下降非常明顯,飲用水多數依靠客水,雨水利用率低、水質污染、城市積水等問題逐漸凸顯出來。為此,我市提出了建設“海綿城市”的理念,這是解決我市水資源痼疾的必要舉措,也是推動城市發展理念轉變和建設方式轉型、改善人居環境的有效途徑。
據市住建局的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海綿城市”就是充分發揮建筑與小區、道路與廣場、公園及綠地、水系等下墊面及調蓄設施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通過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低影響開發措施,使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今年計劃建設項目包53個
經過幾年的發展,“海綿城市”對于市民來說早已經不是新鮮詞,越來越多充分應用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市政工程出現在了市民身邊。除了開元公園、胥山街道路工程、兩岸交流中心,還有一批市政工程正在建設當中。
據悉,目前城區的志遠路、梨園街、永春路、崇文街等道路都融入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另外,濰坊還在老城區舊城改造項目建設中,結合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四全一特”社區改造,在櫻園社區等項目中打造海綿型示范社區,從場區設計、建筑單體、小區道路與綠化、雨污分流、雨水收集利用設施等方面進行改造與提升,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記者從市住建局了解到,我市在“十三五”期間,以試點城市先期示范區域為重點,以打造“綠滿全城、水潤濰州”城市特色為目標,結合城市三區(各類城市新區、園區和開發區)、四改(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全面啟動了“綠水鳶都”“海綿城市”建設行動。去年,實施了崇文街、志遠路、永春路、胥山街、開元立交橋綠化、兩岸交流中心等一批示范工程,面積24.3平方公里。今年,計劃建設“海綿城市”項目包53個、面積24.5平方公里。已開工建設項目包28個,面積15.6平方公里。項目建成后,將對帶動提升周邊區域環境、修復水生態、涵養水資源產生積極的示范效應。
“海綿城市”建設有四大重點
根據相關文件要求,我市“海綿城市”建設主要有四大重點。
首先是推進海綿型道路與廣場系統建設。在新、改、擴建市政項目中充分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如新建的崇文街、胥山街、志遠路、永春路、梨園街等工程均設置了人行道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雨水收集利用系統等措施,改變雨水快排、直排的傳統做法。
其次是推進海綿型水系生態系統建設。綜合考慮綠網、水網、路網的有機融合,在虞河上游濕地、張面河上游整治、白沙河治理、白浪河提升、鳳翔河改造等項目中,實施水系保護與生態修復,堅持“綠、灰”兩措并舉,河底不做防滲,自然調節河水豐儉、緩解旱澇災害,打造了“會呼吸的海綿濕地”。
再就是推進海綿型綠地與公園系統建設。在開元立交橋綠化、裸露土地綠化等工程中,因地制宜采用微地形、植草溝、雨水花園、小型人工濕地、濕塘、雨水收蓄池等分散式消納與集中式調蓄相結合的低影響開發設施,園路、停車場采用透水材料,為周邊區域雨水徑流提供了滯蓄、凈化空間。
還要推進海綿型建筑與小區系統建設。在新建建筑、小區項目中,結合綠色建筑及低碳社區建設,推廣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屋頂綠化、透水鋪裝等措施,收集雨水用于綠化灌溉、景觀補水和道路清洗保潔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