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
2018-02-08 08:35:02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2月7日,“科學”號綜合科考船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順利返回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母港。據悉,該航次我國科學家成功建成我國第一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范圍內的溫度、鹽度和洋流等數據實現了每小時1次實時傳輸,將有助于我國未來更加精準地預報厄爾尼諾、拉尼娜等極端天氣情況。
“科學”號歸港。(記者 周光輝 攝)
“科學”號上的科學家們。(記者 周光輝 攝)
時隔74天,團聚的一家。(記者 周光輝 攝)
該航次歷時74天,航程9600余海里,其最重要的航次任務就是對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深海潛標進行了數據實時化傳輸升級,實現了從1套到組網、從1000米到3000米水深的深海數據實時化傳輸。據了解,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經過4年的建設,深海連續和實時觀測能力取得了顯著進展,20套深海潛標800余件觀測設備多數已經穩定獲取連續3至4年的大洋水文和動力數據,并且實現了大洋上層和中深層代表性深度的全覆蓋。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研究員打開手機上的“西太觀測網”客戶端,點擊其中一個站點,深海環境參數動態變化圖就自動繪制出來,“這組深海海流計和溫度鹽度儀現在位于3200米深度,海水溫度為1.6度上下,流速可以達到80厘米每秒。深海還有這么強勁的海流,并不是寂靜的大洋,非常值得我們去探索研究。”王凡說,深海數據實時化傳輸對海洋科學研究、氣候變化預測、海洋環境保護等多方面都將發揮重大作用。“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對我國每年冬季、夏季的旱澇天氣影響很大。但以前是一年回收一次潛標,缺乏實測數據對我們的預報模式進行校驗和訂正,極端災害天氣的及時精準預報難以突破。而現在,實時傳輸讓‘錄播’變成‘直播’,將為我國科學家研究西太平洋環流的三維結構、暖池變異及其對中國氣候變化的影響提供寶貴資料。”據悉,截至目前,深海數據已成功實時回傳3萬余組。
西太平洋深海實時觀測網的構建,極大地推動了由我國為主發起、8個國家19個研究機構參與的NPOCE大型國際合作計劃。計劃發起人、中科院院士胡敦欣信心滿滿地表示,通過強化觀測、機理研究和數值模擬手段能提高對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的認知能力,未來我們有可能實現6000米甚至1萬米深海的實時數據傳輸。
此外,該航次還完成了深海浮標布放、200余個大洋水文綜合站位調查,并進行了多學科聯合觀測。航次期間,考察船首次停靠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港口進行補給,并實施了我國與菲律賓之間的首次聯合科學考察。(記者 王娉 周光輝)
提示:支持← →箭頭翻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