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18-08-06 15:12:08
李玉蘭在打理茶園。
孫愛民(左四)和貧困戶職工在一起。
拆遷后李華(后排左四)組織黨員學習。
8月2日,中伏中的濟南,早晨7點半的氣溫就高達30攝氏度。此時,在南部山區柳埠街道黃巢村,李玉蘭正帶著20多個婦女在地里采茶,茶香為濕粘的空氣帶來一絲清爽。這個與泰安毗鄰的小村,在李玉蘭的帶領下發展茶葉種植產業,十幾年來,從1畝發展到近100畝,不僅使本村和鄰村在家賦閑的婦女有了收入,茶業產業更是成了黃巢村扶貧的支柱產業。
在農村,面對男性壯勞力紛紛外出打工的現狀,很多像李玉蘭一樣的婦女成了撐起鄉村振興的“半邊天”,她們有的是村干部,有的是女企業家,還有的就是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但她們都有一顆愛家鄉的心和一份推動鄉村振興沉甸甸的責任感。李玉蘭堅韌樂觀的種茶能手
12年壯大村里脫貧支柱產業
今年54歲的李玉蘭是個遠近聞名的種茶能手,濟南很多地方種茶,都要請她去講講課。其實12年之前,她還只是一個家政服務員。
2006年,李玉蘭在濟南一家家政公司工作,雇主是兩位上了年紀的老人。看到照顧的老人能夠拿著養老金安享晚年,李玉蘭便想:整天在城里伺候別人,干一天拿一天的錢,到老了哪有保障。城里沒有根,只有回家闖出一片天地,才能心里踏實。2006年8月的一天,在雇主家干了一天活的李玉蘭雖然很累,卻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著,第二天她就辭去了城里的工作,決定回村創業。
創業干什么好呢?一方面,她經過咨詢,了解到黃巢村的土壤非常適合種植茶葉,同時柳埠街道也積極推廣發動,她便開始和村民們一起種茶葉。
“記得很清楚,2006年一開春,我就把家里兩畝地里的小麥種子刨了,種上了茶葉。那兩畝地是家里所有收入來源,刨了就意味著不能走回頭路了。”李玉蘭說。全村種茶葉的第一年,沒有銷路賣不出去,很多人就把茶苗刨出來賣了,一株能賣10元到20元。李玉蘭雖然也沒有賺到錢,但她卻沒有輕易放棄,為了打開銷路,她每天一大早采了鮮茶葉騎著自行車到泰安去賣,騎過去就要兩個小時,即使在冬天,衣服也能被汗水浸透。由于村里人紛紛放棄種茶,無法形成規模種植,銷量供不上,銷路就打不開,李玉蘭為了攢錢擴大種植面積,白天進城做陪護、刷盤子,晚上就回來研究種茶技術。就這樣,利用一點一滴攢下的錢,2008年,她的茶園從兩畝擴大到20畝,并且雇用了村里十幾名賦閑的婦女。
“每賺的一分錢都投到了茶園里,真的很辛酸,但我想要做就要做到底,中途放棄,前面的努力等于白費了。但是沒想到剛擴大點的茶園,卻遭遇了一場大雪,剛搭好的大棚全被壓塌了。”李玉蘭回憶起2010年那場“災難”,忍不住哭了出來,“但是我手底下還有十多個工人等著吃飯,我不能就這樣被壓垮。”于是,李玉蘭到處跑銷路,最終將沒有受災的部分茶葉以100元每斤的價格賣到了泰安一家茶葉加工企業,渡過了難關。經歷了風雨的考驗,李玉蘭變得更加堅韌,種茶的信念也更加堅定,而隨著茶園面積不斷擴大,她帶領村民致富的責任感油然而生。2013年,李玉蘭到農廣校學習后,成立了家庭農場,注冊了品牌。如今她茶園擴大到近100畝,茶葉能賣到兩百元一斤,工人的工資也從十年前的30元每天提高到100元每天。她包下了村里百分之八十的耕地來發展茶園,帶動本村和外村30多名賦閑婦女就業,而茶葉也成了黃巢村扶貧的支柱產業。
雖然茶園發展逐步步入正軌,但李玉蘭并沒有感到輕松,反而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村里大部分地我包著,村里的發展就指著我這茶園了,咱干不好,那是耽誤村里發展。我想著下一步依托茶園發展旅游、養生等產業,擴大經營范圍,讓村民都能享受到這個紅利。”說完,李玉蘭哈哈大笑起來,仿佛看到了未來的美好前景,把愁事都拋在腦后了,“人得向前看、往前走,不能停。”孫愛民白手起家的家政公司老板
12年為2.6萬名貧困婦女
提供就業崗位
8月初的濟南,驕陽似火,讓人酷熱難耐,平陰縣某家政公司的旗艦店內擠滿了等待領取工資的人,他們都是該縣的貧困戶。在他們之中,一位身穿紅色短袖的中年女性,正拉著一位貧困戶的手,告訴她要堅強地生活下去,“沒有過不去的坎兒。”說話的人就是這里的負責人孫愛民。
孫愛民向記者介紹,2006年,她懷著創業激情與夢想,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拿著多年省吃儉用的1萬元啟動資金,創辦了這家家政服務公司。當時由于社會認可度底,管理經驗不足,不但沒有迎來旗開得勝的可喜局面,反而賠進去了2萬多元。
雖然出師不利,但不服輸的她迅速重新振奮精神,調整思路,在提高服務質量上狠下功夫。結果在短短的幾個月里,公司就有了很大起色,家政服務員上崗率達95%,服務滿意度達99%。截至目前,公司固定員工640人,2017年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0萬元。
“自己富了不能忘了家鄉和鄉親,尤其是那些貧困的老鄉。”孫愛民說,只有他們脫了貧,生活兜住底了,人有精氣神了,才能促進鄉村振興。于是,近年來孫愛民一直奮戰在平陰縣脫貧攻堅一線,用全公司的力量致力于幫助那些需要社會伸出援手的群體。在她那里,不僅僅是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可以找到一份工作,就連普通的農民、失業人員一樣可以實現“再上崗”。
2013年的一天,來自平陰縣老博士村的婆媳兩人來到店里向孫愛民求助:“求求您給俺們找個活干吧。俺兒子剛剛進了監獄,娘倆都沒工作,還有兩個上學的娃,真是過不下去了。”聽到這里,孫愛民“收下”了她們,經過篩選并在尊重婆媳兩人意愿的基礎上,安排了婆婆去照顧失能老人,媳婦經過培訓去從事月嫂工作。“她們娘倆的收入已經完全可以應付生活了。前幾天大孫子也結婚了,她們的日子越來越好。”孫愛民說。
據了解,在孫愛民這里打工,會根據工種、工作時間不同,工人每月領取的工資在1400元至1萬元左右,脫貧不是問題。有不少貧困戶都從這里找到了滿意的工作,解決了貧困問題。同時,公司還聘請了68位殘疾人在這里打工,長期在崗工作的殘疾人也有20人左右。不僅如此,該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來,已為2.6萬名貧困婦女提供了就業崗位,為廣大婦女創造收入過億元。
臨近采訪結束,孫愛民向記者表示,“讓黨的陽光照亮貧困群眾的就業之路,把黨的溫暖灑向千家萬戶”是她一生的追求,今后,她將堅持讓家政服務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為脫貧攻堅、讓困難群眾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更大的貢獻。“因為我相信幫助他人,才能快樂自己!”孫愛民說。李華沖在拆遷一線的村支書
即使村子拆沒了黨員學習也不耽誤
說起拆遷這“天下第一難”的事兒,許多人可能覺得這一般是男人干的事兒。但歷城區華山街道辦事處小洼村的村支部書記李華,卻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在征遷這項工作上,巾幗不讓須眉。
華山片區是濟南攜河發展和“北跨”的“橋頭堡”,該片區拆遷工作是全市重點工作,也同時關系到片區建設進度。2014年3月,該片區拆遷全面啟動,而小洼村在該片區所有村之中,又算是特殊的。“老百姓都說‘搬家窮三年’,我們村這次拆遷,是第二次了。此前是從濟青公路以北遷過來的,這次再讓老百姓搬遷,他們肯定不大愿意。”李華說,“但是重點工作還是要推進,而且要保質保量地推進。”
于是,李華帶領村“兩委”班子撲下身子做起了群眾工作。宣講政策、入戶做工作,她從早晨六點出門,晚上十點才能回家。“我們村風民風都不錯,基礎好,但也難免有幾個困難的。有一戶老兩口,就一個孩子,孩子還差一年就能夠結婚,房子面積就能大點,所以就是拖著不動。但拆遷是政治任務,要一把尺子量到底。”李華說。開始,這一戶不讓進門,李華就天天去“磨”,關著門就在門外講政策,村民說難聽的話就笑臉相陪,工作日不在家就專挑節假日去。就這樣,不知吃了多少次閉門羹,入了多少次戶,僵持的局面終于有了松動。“那一刻真是覺得嘴皮子磨破了都值了。”李華高興地說。
就是在這種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小洼村在華山片區所有村中,成為首批拆遷完成的村。
拆遷后居民分散在全市各地租房過渡,但小洼村的黨建、補償款發放等重點工作推進依舊沒有停止和耽誤。為了不耽誤村里黨員的學習生活,李華特別建了一個黨建群,把所有黨員拉進群,定期組織學習;為了讓村民盡快拿到補償款,她專門建立網絡聯絡群,將補償、安置房建設等群眾最關心的事及時通知給他們。“重點工作永遠放在第一位,到哪里也不能耽誤,還要推進得快速、出色。”李華說。(本報記者 李小夢 錢堃)制圖/孟學榮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