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18-09-05 10:04:09
作為山東大學堂原址,山東省實驗中學的校史館就坐落于此。擁有百年歷史的三間清末老教室經過改建,里面陳列了1000余幅歷史圖片和近百件實物,展示了省實驗中學建立以來的70年發展歷程和遍及各地的實驗校友所取得的突出成績。
濟南解放后成立 前身為“市立第二中學”
1948年9月,濟南戰役的硝煙剛剛散去,為盡快穩定局面、培養新中國建設人才,決定以基礎較好的濟南市第二臨時中學師資為主,以濟南市第一臨時中學校舍為主,成立“濟南特別市市立第二中學”,這就是山東省實驗中學的前身。之所以稱為“第二”,是因為當時濟南金牛山已有市立第一中學的緣故。
山東大學堂原址
當時,學校校址在經六路小緯四路(今濟南三中校址)。時有教職工63人,學生除原一、二臨中以外,也吸收了停辦的四所私立學校(中山、中正、向村、建國學校)的部分學生,共編高、初中20個班,學生1067人。學校領導班子包括校長王大彤、教導主任李柏人、副教導主任齊崇文、總務處主任王英杰。
1948年10月18日,市立二中正式開課。為更好地育人,學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掃除奴化的、封建的與法西斯式的教育,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教育制度。其中,取消了訓育處、教官、訓導員室,教務處改為教導處,實行教導合一,各班設班主任。對學生更是強調正面教育,廢除打罵、體罰等錯誤做法。
作為濟南最早成立黨支部的中學,學校當年成立的黨支部有黨員5人,支部書記為王大彤。此外,學校還是濟南最早成立學生會的中學。經過各班代表民主選舉,學校成立了第一屆學生會,先后由高三學生張華龍、李剛、李業恒任學生會主席。讓學生可以充分鍛煉能力,并實現自我管理。
上世紀五十年代學校大門(捐贈人:五七屆校友田道正)
易名“實驗中學”意為承擔“實驗與改革”使命
1949年1月,濟南特別市市立第二中學改名為“華東大學附屬中學”。次年7月,華東大學同山東大學合校,遷往青島,“華東大學附屬中學”于同年7月更名為“山東省實驗中學”,擔負“進行中學教育工作中的實驗與改革”的使命。同時,學校也成為全國最早命名的“實驗中學”。
更名后,學校招收高一新生3個班、初一新生4個班。在招生中注意吸收工農子女入學,對烈軍屬、工人、貧農和干部子女降低分數錄取。秋季開學后,全校共21個班(包括高三1個、高二2個、高一3個,初三5個、初二6個、初一4個),學生1112人,教師46人,職員24人。
開學后,為更好地教育教學,學校召開了第一屆師生代表會議,產生了學校管理委員會,下設教職員學習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衛生保健委員會等,并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強教學。比如,召開教與學座談會;提倡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教師制訂教學計劃和教案,加強集體備課和相互聽課;圍繞正課學習,開展各種以班級為主的課外活動;領導深入各教研組參加業務研究并兼課,組織觀摩教學等。由于教育教學成績突出,1956年,山東省教育廳向全省推廣山東省實驗中學經驗。
去年成立“教育集團” 發揮“實驗”領航作用
1960年,山東省實驗中學遷到現中心校校址(桿石橋西濟南市經七路73號)。對于這個校址,濟南教育史研究專家瞿雷先生在《桿石橋外》一文中做了如下富有詩意的回顧:老濟南永綏門外桿石橋西有方“文脈天地”,此地“魁星”高照,“文曲”爭輝。
學生參加體育活動
在70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學子,以聰明才智和卓越貢獻為母校和泉城增光添彩,而實驗中學也以驕人的辦學成績獲得了“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校園”“國家級綠色學校”“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全國和諧校園先進學校”“中小學生創造力培養示范學校”“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單位”等數十項國字號榮譽稱號。
現在的校門
特別是近幾年內,學校發揮“實驗”的領航作用,在中心校(走讀)、東校(寄宿)和西校(寄宿)三個校區的基礎上,于去年成立了“山東省實驗中學教育集團”,并將剛剛開門納新的濟南大學城實驗高級中學作為核心學校。現在,集團共有教學班182個、學生9000余名、教職工750人。(本報記者 張展銘)
原標題:從濟南特別市市立第二中學到華東大學附屬中學,再到山東省實驗中學——70年書寫實驗傳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