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24小時
2018-10-14 06:15:10
□ 本報記者
推進“一次辦好”改革,關鍵是流程再造。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許多部門為了防范審批過程中所謂的風險,不斷設立前置條件,使流程復雜化,增加了企業和群眾辦事的麻煩。
流程再造,就是既要科學防范審批風險,又要減少企業和群眾的不便。
流程再造的基礎:
清理審批事項
群眾申辦事項顆?;瘶藴驶?/p>
為了落實“一次辦好”,濟南市自行清理審批事項,卻發現法律無明確要求、有關部門自行設置的審批多達441項,這還不包括那些預審期無實質意義和各種兜底事項。今年在市委、市政府強力推動下,這些審批最終全部清理。
一位審改辦同志總結:“在審批事項設置上,山東的一些地方是越復雜越好,就怕漏了一項。南方先進省份是越簡單越好,‘傻瓜化’辦理?!?/p>
只有把路上的雜石清理了,才能修繕改造道路。推進審批流程再造,當前一項基礎性工作,是清理不該有的審批事項。
這項工作在各地遇到阻力。中部一個城市想學杭州網上報裝自來水的辦法,但被當地自來水公司阻擋:砍去見面、用戶簽字這一環節,出了問題誰負責?
怕出問題、出了問題不擔當,是這些環節難以清理的原因。自來水報裝是多大的事兒?如此都不敢擔當,遑論其它?
難清理,還有更重要的利益因素在里面。在不動產登記中,除了臨沂、日照等市外,許多市還“頑固”保留二手房交易資金監管——買房方的錢不直接交給房屋中介、由中介轉給賣方,而是先交給銀行,交易完成后由銀行劃給中介。這個環節多余且沒有法律依據。一位銀行業人士對記者分析:每筆交易款雖然只是在銀行“過渡”幾天,但二手房交易量大,由此銀行賬戶常年保持幾億、幾十億資金。嘴里含著如此肥肉,誰愿意吐出來?
重重阻擋,該如何清理不該有的審批?借助當下轟轟烈烈的“一次辦好”改革氛圍,正面出擊,堅決清理,是一個法子。
自6月以來,從省級到市、縣公布的“一次辦好”事項清單,具有從結果上倒逼清理審批事項、提高審批速度的作用。原因很簡單,只有把不該有的環節砍去了,才能實現“一次辦好”。按照計劃,今年我省對依申請辦理的政務服務事項將實現“一次辦好”全覆蓋,這將全面倒逼清理審批事項。
流程再造還有一項基礎性工作,將企業和群眾所辦事項拆分到最小單元,即顆粒化,在此基礎上統一辦事標準,即標準化。這將使所辦事項具體可抓、標準統一,為它們進行流程再造也就更容易。
以各地公布的“一次辦好”事項為例。當前各地數量不一,有的能相差千余項。“公布數量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只公布了事項的一個大類、沒有進行顆?;?這讓群眾不好準備辦事材料,并且在審批中有可能利用模糊空間增加審批環節?!笔∩缈圃赫哐芯渴抑硌芯繂T彭總峰分析。
對癥之藥就是顆?;?。省里規定不動產轉移登記五個工作日完成。臨沂通過顆粒化,把不動產轉移登記這一大項拆分為商品房、存量房買賣轉移登記等18類,在此基礎上分類進行流程再造,由此實現12類一小時辦結、4類當天辦結、2類特殊業務五個工作日辦結。
標準化在我省亟須推行。以辦理施工許可證為例,棗莊要求提交13種材料,煙臺要16種,臨沂要11種。各地標準不統一,既給企業帶來很大不便,又阻礙了對該事項的流程再造。浙江的經驗是,省里由上到下實行申請材料、申請表單等“八統一”。如此“八統一”,在浙江無論走到哪里,只帶一個版本的辦事材料就行。
另外還要看到,企業和群眾所辦事項龐雜,要全面實現顆粒化、標準化很困難。在此不妨學習浙江的做法:從企業和群眾高頻次辦理的事項入手,摁住一個環節,一個鏈條一個鏈條打通,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最大程度上覆蓋所辦事項。
流程再造的內涵:
從鏈條化到打包式、網絡化
簡化、合并辦事環節,讓群眾辦事“三步并作兩步走”,是流程再造的內涵。這里既需要縱向的一鏈辦理,也需要橫向的打包式辦理,更要有網絡化服務。
當前各地正推行“一窗受理”“一鏈辦理”辦事流程。這是在一個窗口受理辦事材料后,將分散在不同部門的審批,整合到一個鏈條上,并且將串聯審批改為并聯審批,由此提高了辦事速度。然而,誠如一位市直部門負責人所言,一些地方的流程再造離群眾需要還有差距。
這里有服務態度問題。西部某市一位市民辦理公積金貸款,需要銀行的《借款合同》,本是抬手可辦的事,銀行卻要求人家三天后再跑一趟。這種情況越到基層越嚴重,甚至有基層個別辦事員故意刁難現象。
還有工作人員僵化、不擔當問題。我們聽到很多反映,在企業開辦的核名環節,工作人員對拿不準的名稱一律不予通過。本是“法無禁止即可為”,這里卻是“法無明文規定則不行”。這些問題需要在流程磨合中深入解決。
對于流程再造,我省推出一項根本舉措。今年8月下旬我省出臺文件,明確年底前全省市縣都將組建行政審批服務局,改革范圍之廣、力度之大,走在全國前列。對于各項審批,行政審批服務局由“體外循環轉為內部管理”,即由不同單位間的事兒,轉為同一單位不同部門間的事兒,這顯然有利于流程再造。
流程再造,除了按省改革方案規定,對關聯事項進行縱向上的一鏈式整合,對于一些事項的關鍵環節,還要進行橫向打包式整合。我們在所到之處都聽過這樣的事例:房地產項目驗收用了一兩年。原因是,驗收涉及規劃、住建、環保等十幾個部門,需要逐家請上門來驗收,有的部門需要反復找、多次跑。臨沂市、青島市李滄區在探索一個辦法:設立綜合驗收機制,邀請各個部門集中上門驗收;需要提前驗收的,則分階段集中驗收。
再如建筑項目測繪。一個投資項目,需要在施工前和竣工后,分別進行規劃、土地、房產三種測繪。我省的方式是:施工前后,由這三個部門所屬的測繪機構分別進行測繪。這三種測繪內容上有重復,三家互相防范,結果卻常不一致。在此不妨學習江蘇的做法:先將事業單位的部門測繪機構改制為企業,通過市場招標,在施工前和竣工后分別由一家公司進行測繪,數據分供三個部門使用。橫向打包式服務,是這里的流程再造的內涵。
目前,我省已基本建立起從省級到設區市、縣、鄉鎮的“一次辦好”服務網絡,大大方便群眾辦事。然而我們了解到這樣一件事:中部某縣一位老人,只是去鎮上辦社??⊕焓Ш脱a辦,卻需要等在外省工作的兒子回家探親時,幫老人去辦。老人沒文化,不知到哪里辦、怎么辦。
對很多農村老人來說,在解決“門難進”之前,先要解決“門在哪里”問題。費縣探索一個法子:自2014年以來,面向全日制大學本科畢業生,招考農村代辦員400多人;每人負責1-2個行政村,為老弱病殘人員代辦各種事項。據介紹,縣財政為此每年投入900多萬元——作為山區縣,財政并不寬裕的費縣都能做到,何況其他地方。
打通“一次辦好”的最大堵點:
加快數據共享步伐
進行便利、快捷的流程再造,需要各部門共享數據。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然而當前一個現實是,部門間橫向制造信息孤島,縱向上建造“數據煙囪”,數據唯我獨有。這是當前“一次辦好”的最大堵點。
西部一個市的一位審改辦主任,聯系打通幾個部門的網絡端口,被一次次擋回來。要么需要收費,要么說“是自建系統、有特殊性”。某市十幾個部門,有近40個網絡系統,除了自建的,更大原因是,部門所屬的省廳,十幾個處室每個都自建一個系統,由上到下垂直下來,而且彼此間少有兼容的。
為了打通這些“森嚴壁壘”,各地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某縣住建部門領導,聯系打通市級另一個部門的端口,久攻不下,只好請在市里工作的同學出面。一個高新區的數據管理局,為打通上級另一個部門的端口,請這個部門在高新區的垂直機構人員吃飯,酒酣心熱后,人家成功做通上級部門的工作。
然而這些看似管用的“江湖招數”,并非長久之計。
青島的數據共享走在全省前頭,各部門統一使用市里的金宏網絡系統。青島的做法是,在“諸侯林立”之前實現“大一統”——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在各部門還沒自建網絡系統之前,市政府建起覆蓋各部門的網絡,并以一個有力抓手保證統一:各部門的信息化項目需經過市里的統一技術審查,融入統一網絡,否則不予財政支持。
然而當前的形勢是,各地、各部門的網絡系統已然是“諸侯林立”,該怎樣打通?
省內不少地方進行了有益探索。在不動產登記中為打通稅務部門的專網,昌邑不動產登記中心為稅務部門設立一個“中間庫”,中心將登記數據傳入中間庫,稅務部門從中提取,如此五分鐘可辦完繳稅。為了解決衛生和人社部門間系統不兼容問題,高密人社局專門建立一個接收醫院相關信息的公共郵箱,群眾在住院或查體時,可以在醫院直接申請特殊門診慢性病報銷優惠,而不用再跑人社局。
不過,這畢竟只是過渡手段,并且存在信息安全問題。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在全省由上到下建立“一張網”,一網通辦。浙江打通全省數據時,也已是“諸侯林立”。他們的經驗是:省委、省政府強力推動,與數據共享相關的26個省級部門被請到浙江省數據管理中心,一家家談、一家家改端口,在一個月內70多億條數據匯入統一的數據倉。安徽亳州在全國第一個撤銷實體審批大廳、完全實行網上審批,也是這種辦法:市長召集相關部門的一把手開會,不打通端口不準回去。
當前我省已作出部署,相關部門正積極推進“一網通辦”。然而我們在采訪中聽到這樣的呼聲:各地都已動起來,希望省直的步伐更快些,并且解決個別省直部門平臺還存在的增加基層負擔問題。有的省級部門為體現政務平臺的政績,要求地方將已辦好的事項,在他們的平臺再錄入一遍,多的達三遍。正常的做法是,這些平臺上下互通,在平臺上辦理審批事項,然而目前這些平臺還達不到這一點。
誠如一位審改辦同志所言,“一次辦好”、流程再造,是跳跳腳就能夠著的。只要各地以時不我待精神,以便民利企為準則,打破部門利益,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部署,就一定能做好數據共享、流程再造問題,最終實現“一次辦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