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文齊魯
2018-10-26 14:29:10
文|趙霰
我老家微山島最西端溝南村有一座大王廟,瀕臨水邊,鮮為人知,究竟建于什么年代,因為水患,史書上記載不多,無法考證。它原在古留城內,據說是“三遷其居”才落在此址。
據溝南村李氏碑、譜載,李氏明中期原居大王廟旁,后因湖水上漲與廟一起輾轉遷到微山島山西頭。又據廟碑記載,大王廟原址在距此西南方七八里的古留城,因湖水連年上漲,經過“三遷”最終遷于微子山西麓。所以島上至今傳有“三遷大王廟”的說法,溝南村最早的名字就叫“大王廟”。
筆者有一忘年交名叫李光堯,他家就住在大王廟旁,小時候常到廟里玩耍,看見所塑神像,正襟危坐,威武端莊。后來才知大王廟里供奉的是白大王、黃大王、金龍四大王等。我在溝南住村十余年,常聽他談起大王廟,如數家珍:占地約五六千平方米,建筑宏偉,遠近聞名,分有大殿、配殿、廂房等數十間。前殿三間,內塑的是白大王等神像;后殿三間,塑的是關帝圣君,殿中還有一尊玄武大帝的銅像。玄武為北方的水神,深受百姓信奉。廟坐東朝西,門前有一座石夾的旗桿,旗桿高聳入云,很是別致、壯觀。廟中有四塊石碑,其中一塊記載的正是大王廟從留城“三遷”至此的經過,十分珍貴,惜于“文革”期間遺失了,至今下落不明。
微山島從東到西十余華里,南北寬約三五華里,遠遠望去像一條碩大的臥龍。據百姓傳說,它是一條從東海來到這里的小龍,因遭難落到此地,頭朝西,尾在東,左右延伸的山腿子是龍爪,西山制高點(微子墓)便是龍頭,向著西北方的大野澤、雷澤騰飛,而溝南大王廟便建在龍嘴之下,西廟門下有兩個很深的大坑,據說是龍的眼睛。
大王廟香火旺盛,湖區周邊前來焚香祭拜者絡繹不絕,每年陰歷四月都要舉辦廟會和大型祭祀活動。廟會活動期間,游行隊伍聲勢浩大,鳴鑼開道,旗、鑼、傘、扇隨行,趕會的、燒香還愿的、看熱鬧的人山人海。廟里還藏有很多經書,村民每天都要到廟里燒香禮拜、誦經。后來,從山西來了很多道會門派,有一個會首叫王思盼,率弟子在廟內以黃表紙、朱砂等畫符練功,多是氣功,高深莫測。王會首還廣收門徒,走村串鄉,用香灰、針灸等為百姓治病。他一直活到87歲,1978年去世。
大王廟的繁盛與大運河有關。微山島西有兩條運河,一條是明嘉靖年間開挖的自南陽經夏鎮至留城的運河,叫“漕運新渠”(即新河);一條是明萬歷年間開挖的自夏鎮呂公堂(老壩村)轉東南近微山島至藺山,叫李家口河。而島北沿湖東堤還有一條明萬歷年間開挖的由夏鎮經彭口閘、韓莊至臺兒莊的運河:稱為泇河。溝南外先有留城閘、馬家橋閘,后有龍塘閘,距島僅二里,明清時有很多糧船、商船經過,船只停靠于船閘旁,南來北往的商人、船工及達官貴人紛紛登島燒香、拜神,外帶采購、游玩觀光,整個微山島很是繁華熱鬧。聽老人講,曾有山西、河北的商人在大王廟內設立山西會館、河北會館,以招待過往的山西、河北商人,曾經興隆一時。
新中國成立后,大王廟仍很興旺,香火不斷,大廟北緊挨兩棵千年古槐,古剎之氣更顯濃重,僧徒也較多。后來,僧徒都還俗回家,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大廟逐漸敗落,殿宇破損拆除。1994年前后,我陪縣文管所楊所長到一位還俗的老和尚家走訪,他拿出了珍藏多年的經卷及佛像,并將經卷捐給縣里。
俺家住在島的東端,距溝南十華里,有時感覺日子太寡淡太乏味了,奶奶便叫我約上鄰居家幾個伙伴,趁不上學的時候,背上一個竹籃去水產門市部買調運剩下來的小魚蝦或者咸魚,打打牙祭。水產門市部窗外擠滿了大人,我們只能在他們的腿縫間鉆來鉆去,等到大人散去,我們才能擠到窗邊,但貨早已售罄了。每當我們買不到鮮、干貨時,非常沮喪與失落,不愿馬上回家,便到廟臺的大槐樹下玩耍。古槐被村民奉為祛病、禳災、降福的神樹,槐樹身上掛滿了祈愿之物,樹前還有香爐、供案,寄托和承載著村人的情感,倘值果實成熟,便拾些沾了神氣的槐豆而回,也在心里討個好愿念。
時過境遷,大王廟遺址如今僅存廟臺子與水產站幾間舊屋、圍墻,當年的興盛喧鬧已經不復存在了。欣慰的是現已申報微山縣和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后恐怕只能以傳說的形式重現了。
(壹點號 人文齊魯)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