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銳大眾
2018-12-01 05:58:12
《山東省環境保護條例》于11月30日經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修訂通過,將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建立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
“《條例》貫徹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原則,注重從規劃引領和環境準入著手,為抓好污染源頭防范和治理完善了相關制度。”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石曉介紹。
以環境承載能力為約束條件,促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狀態相協調,是持續改善環境的基礎。《條例》圍繞提升環境承載能力作出制度設計。第十二條、第三十一條分別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編制區域、空間發展規劃和開發利用規劃以及相關政策時,應當充分考慮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第三十三條規定建立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并適時采取限制性措施。
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是近年來國家重點開展的一項國土空間管控及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戰略。為了提高可操作性,《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省人民政府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明確禁止、限制開發的區域和活動,制定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
《條例》還明確了產業結構調整措施。第十四條規定制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應當充分考慮環境質量狀況、重點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等因素;第十五條具體列舉了禁止建設的不符合國家和省產業政策、污染環境的生產項目,倒逼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加嚴管控增設限批情形
“傳統的環境管理主要通過法律、行政的手段,但缺少正面的政策引導。”石曉介紹,為綜合運用環境經濟政策,通過內化企業污染治理成本,實現環境治理目標,《條例》第三十條規定了環境信用評價制度,建立“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第五十一條規定了污染防治協議制度,鼓勵企業主動履行更加嚴格的排污標準和治污責任;第五十八條規定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促使企業加強自身環境風險管理。
《條例》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進行了完善。第十九條設立了區域限批制度,在《環境保護法》相關規定的基礎上,加嚴管控,增設了限批情形,如未完成污染治理或生態恢復任務,未完成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應當暫停審批該區域新增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針對目前環境監測主體多、監測數據不統一和監測數據造假的問題,《條例》第二十條規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完善環境監測預警機制,并在條例各章節中,對環境質量、環境承載能力、污染源的監測明確了責任主體;第二十九條規定提供環境服務第三方機構對出具的數據和報告的真實性、準確性負責。
重點排污單位應當如實公開環境信息
強化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機制,既是對社會公眾環境關切的積極回應,也能有效防止行政監督缺位。為此,《條例》專設一章進行重點規范。一是擴大政府和主管部門主動公開環境信息的范圍。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不僅從宏觀層面公開環境質量信息、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環境監測信息,還要公開重點污染源監測信息和突發環境事件、行政許可、行政處罰信息。二是明確重點排污單位信息公開義務。第六十三條規定重點排污單位應當如實公開主要污染物、防治污染設施等環境信息,同時,鼓勵其他排污單位主動公開有關環境信息。三是暢通公眾參與、監督渠道。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投訴舉報制度,并對新聞媒體和公益組織進行宣傳和輿論監督方面設立了鼓勵性條款。
《條例》還結合監管實踐,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懲處和責任追究力度。根據《環境保護法》的明確授權,第六十八條具體列舉了按日連續處罰的情形,將以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建設項目未經環評開工建設等情形列入處罰范圍。第七十六條對第三方機構的誠信經營義務加嚴了法律責任。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監測機構、污染治理機構以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的第三方機構,未依照法律、法規和相關技術規范的要求提供有關環境服務活動,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責令停業整頓,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并對其主要負責人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在環境服務活動中弄虛作假的,還應當依法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構成降低資質等級或者吊銷資質證書情形的,授予其資質的部門應當依法給予相應處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