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9-01-27 07:52:01
劉秀華的兒子正在對年糕上色。本報記者崔凱月 攝
魏連恒正在壘年糕。本報記者崔凱月 攝
魏連恒夫婦展示自家做的年糕。本報記者崔凱月 攝
在李先初家,工人正在制作年糕。本報記者宋祖鋒 攝
李先初家里做好的吉祥魚年糕。本報記者宋祖鋒 攝
春節將至,濱州市陽信縣牛王堂村58歲的魏連恒和他的妻子劉秀華又開始忙碌起來了,一排排貼著鮮艷的大紅“福”字的年糕給春節添了些許年味。
年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屬于農歷春節的應時食品。在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吃年糕的講究。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會一年比一年有所提高。
19日上午,劉秀華家,她正在為陽信縣河流鎮的張先生趕做1.2米高的年糕。女兒要搬新家,張先生特地在劉秀華這里預訂年糕慶祝。只見劉秀華小心翼翼地在制作最頂層的桃花上的花蕊,面食軟,不好操作,這是最精細的活了。劉秀華將面搟成細條狀,然后用特制的筆小心翼翼地放到桃子上,兩筆間桃花栩栩如生。丈夫魏連恒則在一旁制作年糕花瓣,只見一小塊面劑、一個棗在魏連恒手里兩三下就變成了糕瓣。
1.2米的年糕要用360顆棗,每顆棗都是經過挑選的,大小均勻。另外,每個面劑的重量也都是經過稱量的,這就保證了年糕的美感。魏連恒將制作好的糕瓣合成糕層后放到特制的籠屜里。先發酵,醒面一個小時后,再在放入特制的蒸鍋里進行蒸糕。
魏連恒夫婦倆從2004年開始做年糕,做到現在已經15年了。每年進入臘月,都是魏連恒夫婦倆最忙的時候。一個臘月總共用四十幾袋三千多斤面、一千多斤棗。
青島即墨區移風店鎮李家莊村做年糕的習俗則有100多年的歷史,但是隨著社會發展,不少人都轉行了,目前仍在堅持這門傳統手藝的人寥寥無幾。目前,村里只有李先初一家人依然在堅守這門老手藝,從李先初的爺爺開始,目前這門手藝已經傳承3代了。
24日,李先初家中,幾名工作人員正在做年糕,工人們分工明確,蒸粉、捶打、切塊、造型等,現場好不熱鬧。旁邊架子上擺放著已經做好的年糕,元寶造型、鯉魚造型、福字造型……各種樣式的年糕洋溢著濃濃的年味。
今年38歲的李先初從17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學習制作年糕,如今已經堅持20多年了。每年進入臘月后,年糕生產也進入銷售旺季,每天凌晨4點鐘,李先初和妻子就起床做年糕,一直忙碌到晚上10點多鐘,即使夫妻倆整日加班加點,還是忙不過來。為此,每年到了生產旺季,李先初總會雇用幾個幫工,最多的時候一天可以加工600多斤年糕,銷量是平時的好幾倍。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崔凱月 宋祖鋒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