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19-08-01 08:09:08
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就能養老”
80多歲的趙奶奶家住濟南歷下區,精神矍鑠,耳不聾,眼不花,本來可以在自己家里與兒孫安享晚年,但自從社區里建起了日間照料中心,趙奶奶就在家待不住了,叫上老鄰居一起加入進來,“看到照料中心的老人,生活上有人照顧,這里的伙食也不錯,大家在一起互相有個伴兒,不會感到孤獨,我就來了,每天和老朋友打打牌,聊聊天,天天就像過年一樣熱鬧。”老人樂呵呵地道出心聲。
像趙奶奶這樣,喜歡“在家門口養老,白天來,晚上走”的老年人,在歷下區越來越普遍。近年來,歷下區委、區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按照“9073”養老服務構架,緊緊圍繞“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城鄉全覆蓋”的工作思路,積極應對“老齡化”,推動全區養老服務事業持續健康發展。2019年,歷下區將完成區級養老服務中心主體建設,建成5處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新建8處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截止目前,全區已建成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8處,社區日間照料中心37處,形成了“一街道一特色、一社區一品牌”高標準建設、精品化服務的綜合養老工作格局,不斷提升轄區老年人的幸福指數。
老人白天在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接受各項養老服務,晚上則回家享受家庭生活。在山東,日間照料中心這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正逐步走進越來越多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家門口就能養老”,是不少老年人的夢想,如今,這夢想已經變成現實。
在濟南青后小區,有一座黃墻紅頂的三層樓房,這個干凈、幽靜的院落就是歷下二院老年公寓。公寓依托醫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2017年,歷下二院與山東省千佛山醫院簽約成立了醫聯體,千佛山醫院的專家每周都會來到歷下二院養老公寓給老人查房,為入住老人提供更專業、更優質的診斷與醫療服務。
公寓的入住老人梅蓉奶奶,患有Ⅱ型糖尿病、糖尿病腎病,血肌酐到了六百多,需轉院治療。公寓領導和千醫內分泌科的主任劉蘊玲聯系后,劉主任馬上給老人聯系了病床,當天老人就在千醫接受了住院治療。“醫生跟我說,這個病救治時間很關鍵,是醫養結合模式救了我們。”老人的家人感慨萬千。
近年來,日益紅火的“醫養結合”,在山東被給予厚望。2017年,山東啟動創建國家醫養結合示范省,并將醫養健康產業納入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中的五大新興產業進行部署。當前,在山東,醫養結合事業、產業“一體兩翼”快速發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山東醫養健康產業已建立起總規模3600億元的重點項目庫。5月24日,首創“互聯網+醫聯體+居家醫養(IMH)智能服務聯合體運營模式”在濟南正式啟動,多個層次、多個視角將政府、公立醫療機構、醫養健康企業的資源融合在一起,構建功能更加完善的醫聯體,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打造智慧醫療體系,同時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形成推動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山東醫養健康產業全面起勢。
經過兩年的示范省創建,“醫養結合”模式在山東落地開花:以青島市、濟寧曲阜市為代表的“居家醫養、醫護巡診”模式;以青島西海岸新區、煙臺福山區為代表的“社區醫養、智慧服務”模式;以淄博博山區、日照五蓮縣為代表的“機構醫養,兩院一體”模式;以菏澤醫學專科學校附屬醫院為代表的“醫養康護、產教研學”模式等等。各具特色的醫養結合模式,讓越來越多的家庭和老年人多了一份養老的踏實感和獲得感。
據媒體公開報道,目前,山東有51.81萬名老年人入住各類醫養機構;建設智慧醫養社區314個,57.73萬名老年人享受到智慧化社區居家醫養服務;1517家醫療機構通過多種形式開展養老服務,其中內設養老機構的有336家,開放護理型養老床位6.81萬張。
16個市全部建立長護險,讓老人擁有安心晚年 金窩銀窩家,不如自己的窮窩”,無論情感還是現實,居家養老一直是“中國式養老”的主流模式。然而,對于很多有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而言,子女還在上班,老人患病卻需要全天候陪護,工作、家庭難以協調,生活幾近崩潰。除了全天候的照料,沉重的經濟負擔也壓得家人喘不過氣。家庭負擔重、子女壓力大、缺乏專業的護理人員等,已然成為這些家庭的常態。
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顯示,中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過4000萬人,其中重度失能老人占相當比例。失能失智老人照護問題向來是養老重點也是難點。“失智失能老人需要特殊護理,面對這樣的老人,普通看護人員常常精疲力盡。對于失智老人,他們缺乏生活規律和行為控制力,需要24小時護理,否則就會有危險;對于失能老人,每天要伺候吃喝拉撒,一般人吃不消。”一位養老機構從業者說,不少養老機構住的多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腦梗、腦溢血、骨折、晚期癌癥使這些老人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入住養老機構,既減輕了子女的照護負擔,也能得到更專業的照護。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推行,為山東醫養結合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作用。2014年,山東省開始有組織地試點長期護理保險制度。2016年,我國在上海、成都、青島等15個城市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探索為長期失能人員提供基本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和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作為一項旨在為長期失能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日常護理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這項政策被視為繼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5項社會保險之外的“第六險”。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試點兩年后,這項制度使18.45萬人受益,覆蓋5700萬人。
在總結試點成效的基礎上,2017年山東開始在全省試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截至目前,山東16個市全部建立了長期護理保險,覆蓋所有城鎮職工。長期護理保險定點機構1303家,為2.95萬名失能人員累計支付護理費用4.7億元。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經濟減負,為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其家庭長期持續支出的照護服務費用給予制度性保障,幫助這些老人盡可能有尊嚴和有質量地生活。
隨著人口老齡化形勢的日益嚴峻,老年人的服務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如何養老,已是我們無法回避的話題。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力爭讓每一位老人都安度晚年,山東正在努力。(齊魯壹點)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