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
2019-12-23 13:32:12
“哥幾個上工了!動作都利索點,省礦產勘察隊的兄弟們可都指著咱的棉被御寒呢!”12月11日天剛蒙蒙亮,魚臺縣魚城鎮灣里村惠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門口就聚起了趕工的村民。雖然零下一度的氣溫讓忙著裝車的村民幾乎被蒙進了蒸騰的白霧里,可大家沒有任何怨言,因這是全村第一家帶有村集體股份的公司。
7點10分,載著330套被褥的大貨車準時向濰坊出發了,70歲的老媽媽王英春還沒來得及放下手中粘著棉花的針線就踉蹌著挪步到路邊,目送貨車一點點遠去。
“雖然種了一輩子的棉花,可棉花就只當棉花賣,沒賺著幾個錢。”待貨車完全駛離視線,王英春一邊念叨一邊回到屋里,戴上老花鏡和姐妹們一起席地而坐,繼續套起了被子。去年9月,省派鄉村振興魚臺服務隊來到村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起棉被廠。
灣里村是個典型的傳統農業村,祖祖輩輩大都靠種棉花為生,但因為地理位置偏遠,好棉花一直沒有找到好的營收方式。
為幫助灣里村找到具有可行性和持久性的發展路子,服務隊從村民最熟悉的棉花下手,跑遍了省內的棉花加工基地,只為把這個行業的現狀摸清楚。當服務隊隊員們對棉被加工流程、設備技術、市場需求、銷售渠道等環節了然于胸,再加上縝密的入戶調研、聽取民意,辦棉被廠的主意越來越有譜了。
去年12月,灣里村召開村民大會,家家戶戶都派了代表參加,隨著一只只手的舉起,惠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終于在村民的期待中成立了。企業采用“村委會+公司”的模式運營,服務隊劃撥財政專項資金30萬元,轉增公司,占股51%,其它3名股東投入29萬元,占股49%,實現了集體控股。
“你要說咱有啥優勢?那就是棉花真、用料足,所有棉花都是咱村自己種的,套出來的被褥不光暖和,還不用擔心黑心棉之類的質量問題。”談起對未來的發展信心,灣里村黨支部書記王秀花直言,因為是廠子村集體的項目,人人都把廠里的事當自家事干,很是上心。
可好質量并不意味著廣銷路,尤其對新上馬的鄉村小型項目而言,開拓市場成了最大的難題。于是,服務隊瞅準了學校和礦產勘察隊等用棉被大戶,撂下面子,一家家地上門談業務,一次不行就兩次,靠不怕吃苦的韌性,硬是給村里簽來了第一批訂單。
“服務隊在的時候,咱們可以咬著牙硬上?可等咱們走了,廠子是不是就活不下去了?”帶著這樣的疑問和顧慮,服務隊一邊從村里尋找年輕人,手把手地教他們學習電商知識,第一時間打通網絡銷售渠道;另一方面揪住公司的幾個大股東,想方設法把他們的生產和經營積極性調動起來。
上個月,急遽下降的氣溫并沒有帶來棉被的熱銷,服務隊借機給公司股東敲個邊鼓,擺起了“鴻門宴”。晚上收工后,省派鄉村振興魚臺服務隊隊長劉祥元把村里的另外3名股東請到辦公室,當即撂下了一句狠話:“為啥棉被賣不出去?每個人都要找出3個理由,穿靴戴帽的不算,別人說過的不算,說不到位今天誰也甭想回家睡覺!”
面對這樣的一個問題,很多只想投錢盈利卻沒琢磨過怎么經營的企業股東一下犯了難,嘴里還嘀咕著,“這個隊長真不易纏。”可也是這樣的一次“逼問”,讓這些等著坐享其成的股東第一次絞盡腦汁地思考企業的未來發展。“必須把產品送去做質量檢測,讓客戶了解到咱們棉被的品質”“要滿足現代人對被罩、床罩的外觀需求,不能再光套大花被子了”“要做出名堂就得有叫得響的品牌……深夜11點多,大家不斷分析問題、提出建議。
“服務鄉村產業發展,怕的是沒思路、沒點子,但更怕好不容易趟出來的路子守不住、走不實。”劉祥元告訴記者,他們目前正在村里開展有針對性的電商、營銷和企業經營培訓,確保項目推進后繼有人。與此同時,服務隊還在村里建起了電商運營中心,聘請第三方力量介入企業的網絡銷售環節,讓棉被產業真正把灣里村捂熱起來。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一 姜國樂)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