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21-05-18 10:15:05
原標題:東營市東營區油地校“融”出發展新優勢
來源:大眾日報
□徐淑霞 薛文文 繆宏偉 劉智峰
一部東營區的改革奮斗史,就是一部與勝利油田、石油大學的融合發展史。近幾年來,油地校三方在更深層次的融合中,共同開啟高水平現代化強區建設新征程。
產業融合發展一體化
東營區堅持重大項目聯上聯引,爭取油田“四院一中心”整建制搬遷,建立油校科技成果市場化轉化機制,共建共享新的石油科技館,建成投用勝利工程高端裝備產業基地,遷入油田測控技術研究院和鉆井院7個所及產業化項目,引進副教授級以上高工505人。圍繞打造油地校深度融合試驗區,東營區加快油田鉆井裝備研發生產基地、勝利泵業高新采油裝備制造基地等項目建設,吸引更多油田科研機構入駐,承接更多油田改制企業“退城入園”。
東營區借全省推動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東風,舉全區之力支持東營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率先在全省非試點開發區中完成體制機制改革,獲得市委、市政府專門政策支持,創建國家高新區已上報國務院并批轉科技部,構建起以石油技術與裝備、高端裝備制造為兩大主導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先導產業,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服務為四大支撐產業的“214”產業體系,全力打造高新技術集聚區、油地融合試驗區、產城融合示范區。立足區位科教優勢,高點布局東營科教園區,“四不像”運營東營產業技術研究院,吸引中科院視覺工業研究所等5家科研機構入駐,配以油城創新走廊的資源鏈接作用,進一步暢通油地校科技成果在地轉換通道。
城市共建共享“一張網”
“東營區承接油田住宅小區85個、100414戶,市政道路40條,公園廣場16個,綠地9處,學前教育、醫療衛生項目66個,承接體量均為全市最大。”日前,東營區油地校融合發展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東營區將7.14萬名國企退休人員納入地方社會化管理,將85個油田移交小區與地方社區整合為64個城市社區,聘用308名油田網格員,真正實現社區治理全面融合、深度融合。
東營區重點推進油田移交小區和道路、廣場、公園、管網等市政設施的維修改造。“東營區對鉆井公園進行了全面改造,讓公園重新煥發生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健身游樂休閑養生的好地方。”日前,在鉆井公園散步的鉆井中區居民楊女士高興地說。自2019年油田移交地方市政設施以來,東營區陸續接收19個公園廣場,籌措資金2450余萬元對勝利廣場、體育公園、少年宮等6個公園廣場的體育設施器材進行完善升級。目前,由東營區市政控股集團公司維修改造的19處公園廣場已陸續完工。
東營區堅持“以規劃引領建設西城,以新區標準改造西城”,出臺《加強規劃引領提升城市建設品質的實施意見》,開展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統籌地上地下、輕重緩急,累計投資329億元,實施道路貫通、片區改造、雨污分流、園林綠化等62項重點城建工程,1042項基礎短板有效補齊,947.6萬平方米的“三供一業”維修改造收尾驗收,57萬平方米工業廠區片區整建制改造,西城新增綠化面積連年攀升,智慧城管、智慧環衛、智慧物業等精細化管理模式全面推廣,西城人居環境和城市品質不斷躍升,成功摘得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桂冠。
社會民生融合“一家人”
社會融合是最基礎的融合。東營市勝利第一初級中學副校長張振安告訴筆者:“原勝利七中整體并入勝利第一初級中學,學校形成一校兩區三院的整體布局。南北校區共用一種理念、一套班子、一體管理,實現步調一致,深度融合。”半年來,南北校區進行了6次集體大教研,老師們專業能力更強了,學生進步更加明顯了,家長和社會滿意度更高了。東營區對18所劃轉學校進行重建或改造提升,與原東營區學校融合發展。東營區探索、實施并深化集團化辦學工作,成立15個義務教育集團,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影響、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東營區還對油地中小學、幼兒園實行統籌劃片招生。隨著25所油田幼兒園、石油大學附屬中學移交東營區,油地、城鄉基礎教育、義務教育實現歷史性一體發展。
東營區推動12所油田移交醫療機構納入全區衛生總體布局,支持其發展特色專科,推進醫療質量、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疾病預防控制、婦幼健康、衛生技術人才培訓等工作,在12所油田移交醫療機構推行院長負責制,納入醫保定點,油地醫療服務實現同城共享。
“教室里教學唱歌、學跳舞、學畫畫,每天都有不同的課程。油地融合以后,我們居民最享實惠。”日前,在黃河路街道玉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離退休社區居民王女士開心地說。玉景社區是一個典型的油地融合文化社區。該社區建設了“一中心六園四室兩站”12個專門活動場所,極大地豐富了居民業余文化生活。為給油地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社區服務,東營區將50余項服務職能下沉油田社區,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今年,東營區以“油地融合”為主題,在油田社區實施10個社工服務項目,引導本土專業社工機構到油田社區開展服務,與油田社區“黨員服務社”“油田義工”等志愿服務結合起來,建立起社工服務、志愿服務和黨員服務相融合的服務體系。同時,該區大力推進社區議事協商建設,完善推行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1+N”多元議事協商制度,打造協商示范點20個,典型案例15個,增強了油田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協商意識和自我管理意識,強化了油田居民“我是社區人”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深化改革 賦能高質量發展高品質民生
東營區堅持試點探路、典型引領,實施“鎮街有試點、部門有亮點、小組有品牌”的改革典型培育行動,兩年來,160項改革經驗走在全國、全省前列,農村改廁后續管護模式入選全國九大典型模式,并入選全省二十大地方改革案例上報中央改革辦,外貿轉型模式入選全省十八大對外開放典型,門診慢性病醫保服務標準化延伸試點等項目創建東營區標準。
“原來往返64000多米,時間6個小時,買一次北京降壓0號和卡馬西平片價格要42.34元;現在往返620米,時間10分鐘,兩種藥只需付4.2元……”東營區牛莊鎮東龐社區居民武金廠總愛幸福地比較2019年7月1日前后的經歷。東營區門診慢性病醫保延伸服務標準化試點民生項目獲批為2019年度山東省標準化綜合改革暨“山東標準”建設項目,打破了門診慢性病醫保資格僅限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的限制。就診定點、藥品配送、醫保結算3件事項延伸“下沉”到慢性病患者集中的22個村(社區)衛生室,遠程診療、定期巡診、有序轉診等舉措實現基層門診慢性病患者就近就醫“全覆蓋”。截至去年底,東營區此舉已惠及6930余名基層門診慢性病患者。
東營區改革既謀發展大事,更謀生活小事。在今年4月8日—4月10日舉辦的2021垃圾分類(廣州)高峰論壇上,東營區作為受邀單位,與來自全國各地各行業2000多人分享了垃圾分類典型經驗。東營區探索實施3個再生資源分揀中心、72個城市公共垃圾轉運站、251個社區“綠色小屋”的“3+N+N”全方位立體回收體系,做到生活垃圾尤其是低價值可回收物的應收盡收、分揀處理。目前,東營區“綠色小屋”已覆蓋服務居民小區174個、居民10萬戶,可回收物日均回收60噸。
一流的營商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器。東營區主動對標國際標準,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環境,以更大力度簡政放權、流程再造,推動政府部門內設機構由115個精簡到89個,政務服務事項全程網辦率達到99%,辦事時間、材料、環節均壓減一半以上,企業開辦1個工作日內辦結。在全省率先成立護航民營企業發展辦公室,個體工商戶注冊登記“刷臉即辦”成為全省首創,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兩年來,新增市場主體4.28萬家,營商環境評價位列全市第一。走進位于東營區油地融合產業園恒昌年產300億只新型防護手套項目建設現場,項目負責人周洋感慨地說:“廠房建設僅用了不足3個月時間,這樣的速度得益于東營區為企業‘量身定做’的全方位包辦服務。”
加速新舊動能轉換 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一季度,東營區經濟“高點開局、高開高走”,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2.0%,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66.8%,兩年平均增速同樣回暖明顯,預示著經濟已恢復并趕超疫前水平。一組組數據都在詮釋“結構趨優”“活力釋放”的發展主題。一組組數據的背后是東營區新舊動能轉換“加速度”的強勁驅動。
2019年以來,面對東營開發區代管范圍調整、勝利油田“三供一業”和辦社會職能分離移交等挑戰和機遇,東營區將倒逼之勢轉化為內生動能,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堅決培育壯大新興動能,高端石油裝備產業集群被認定為省級主導產業集群、全省首批“雁陣型”產業集群,以海工裝備、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為代表的“四新”經濟蓬勃興起,新舊動能轉換蹄疾步穩、鏗鏘有力。
園區是新舊動能轉換主戰場、主陣地。東營區借全省推動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東風,舉全區之力支持東營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先在全省非試點開發區中完成體制機制改革,全力打造高新技術集聚區、油地融合試驗區、產城融合示范區。立足區位科教優勢,高點布局東營科教園區,“四不像”運營東營產業技術研究院。同時,化工產業園被認定為省級化工園區,黃河三角洲大數據港獲評省級數字經濟園區,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園打造成為市級農業科技園區,“兩區一廊多園多平臺”發展矩陣起勢成勢,搭建起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等全要素集成的高質量發展“四梁八柱”。
發展為要,項目為王。東營區全面推行九大產業“鏈長制”,創新建立“鏈長+園長+班長”推進體系,精準補鏈延鏈強鏈,促進全產業鏈條優化升級,今年總投資1016.21億元的230個重點項目扎實推進,上下游、產供銷齊步走,體系完備、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強勢崛起。堅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每年論證篩選一批“4+9”重點項目,精選“510”重點項目、“30大重大項目”,區幾大班子全員靠上,各級領導干部一線推進,推動“要素跟著項目走”,不斷完善項目策劃、招引、評估、推進落地的工作機制,以項目建設引領發展、支撐發展、保障發展。今年截至目前,全區10個省重點、26個市重點、165個區重點項目開工率分別達到80.0%、92.3%、86.7%,11個專項債項目全部開工,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9.8%。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東營區依托“兩區一廊”高能級創新平臺,著力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互融共生的濕地型創新生態,“研發+孵化+中試+產業化”一體化創新鏈條不斷完善,企業想創新、敢創新、善創新局面加快形成,兩年來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家,“四新”經濟占比提高到28.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提高16.4個百分點。同時,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雙向耦合發力,去年入選市技改扶持項目數量和爭取資金均居全市首位,1446家企業實現“云端運行”,易瑞、瑞機、危品匯、德仕油服等工業互聯網率先搶占行業“風口”。
①東營區企業數字化轉型,持續提升競爭力
②山東科瑞集團新設備研發成功,打破行業 壟斷
③東營區打造海洋工程裝備創新創業共同 體,占領產業鏈高端
④黃河路街道玉景社區油地居民一起學習手 工纏花技藝
⑤東營區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園里,農戶在采 收成熟的圣女果
⑥東營區黃河麻灣段俯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