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膠東在線
2021-06-16 16:42:06
原標題:《過國探原》作者呂茂東先生訪談錄
來源:膠東在線
最近,萊州市融媒體中心的記者就東夷古字古國的探索與發現,采訪了《過國探原》的作者呂茂東先生。
記者:呂老先生您好,祝賀您歷時二十年的大作《過國探原》由齊魯書社出版發行,起初是什么原因使您作出《過國探原》這樣重大而又艱難的選擇?
呂先生:我從事廣播電視工作,宣傳了十四年萊州,感到最大的困惑是萊州的某些歷史不清。明清的《山東通志》、《萊州府志》,現在的《萊州市志》都說,夏朝時寒浞在萊州建立了過國,商朝時屬萊侯國,周朝時屬萊子國,這是過去對萊州歷史的定論。數千年的歷史,就記載了這樣幾句話,反映出對萊州先秦歷史的不了解。1991年出版的《萊州市志》又說,明朝初年因戰亂和災荒,造成萊州人煙稀少,朝廷從四川向萊州移民,萊州的大部分村莊都是四川移民建立的,并為此立起了村碑。我認為這不是萊州歷史的真實,做為一個萊州人,我感到對此有一份社會責任。1998年,我退居二線后,想一探究竟。
2004年,我在上海圖書館從郭沫若考古文集中,看到郭老對于周銅器《過伯簋》的考釋,才知道過國并不是在夏朝就滅亡了,而是一直存在到西周或是更久,《萊州府志》、《萊州市志》對于萊州先秦歷史的記載失真。我向萊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報告了這一研究發現,并寫了一篇《過國考》的文章。《過國考》一文,引起了萊州市領導的高度重視,他們要我繼續進行過國歷史的研究,并要我考證《鄭文公碑》的書丹者是誰,把我對北宋宰相呂蒙正、呂夷簡是萊州生人的研究,發表到國家級的報刊上。
《鄭文公碑》的書丹者并不是鄭道昭,而是一位化名程天賜的萊州人。西晉《郛休碑》、北魏《鄭文公碑》、隋朝《宇文公碑》是萊州書法從漢隸向正書演變的文化鏈。
2007年8月,我應邀出席在煙臺召開的“第二屆云峰刻石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的《鄭道昭與云峰刻石探秘》和《斧山光州刺史宇文公碑考釋》兩篇論文,均被結集出版。
2007年,我撰寫的《呂氏一門三相家世考》發給了全國人文科學核心期刊《東岳論叢》,發表在2010年第四期上,并被收入國家文獻資料庫。
過國的研究,非常艱難,過國起源于史前時期,跨越了數千年時空。過國的研究,涉及它所處的那個時代,涉及諸多友邦鄰國,年代久遠,缺乏記載。過國歷史的探索,只能寄希望于考古發現的地下資料,搜集和解讀這些資料,需要有古文字學、考古學、歷史學、地理學、天文學等方面的知識,需要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聯系,需要進行實地考察和社會調查,這是一個宏大的艱巨的工程,我一個人難以勝任。我建議成立一個“萊州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承擔此事,活動經費由市財政予以扶持,得到市領導批準。籌備工作就緒后,當時的政協主席想牽頭此事,但市級領導在職時是不能兼任社團負責人的,等到他卸任之后,又因身體等原因,未能如愿。萊州歷史文化研究會未能成立,市領導要我個人繼續進行研究工作,我只好盡力而為,知難而進。不料想,這一干就是二十年。還好,這些年,對過國的起源、族屬、地望、歷史沿革、文化遺產等的探索有了一些新的發現,撰成了《過國探原》這部八十多萬字的書稿,并由齊魯書社出版發行,成為我向黨和國家及家鄉的獻禮。
記者:過國這個名字有什么含義?
呂先生:過國名“過”,當取之進出膠東北部經過的膠萊河東岸今土山鎮一帶的這塊地名。
甲骨文過字象一節骨節,也象人的大腿、小腿、足彎曲走路,著名古文字學家于省吾先生言,甲骨文過字有骨、過雙聲。
據地質和海洋考古學家研究,大汶口文化時期,膠萊河流域一度被海水淹沒,人們進出膠東半島,需要過膠萊河這片水域,這可能是膠萊河北段東岸之地叫作“過”的由來。《說文》釋過為度也,過和度之義相同。西漢初年設的平度縣城,在今萊州市土山鎮境內。平度之名,或是平安過渡之義。平度名度,是因這里古時名過也。
記者:過國文明是哪個氏族的創造,有什么文化特征?
呂先生:戰國佚名著作《世本、氏姓篇》記載,過國是任氏之國。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記載,任國是東夷首領太昊的后裔,任國在今濟寧任城縣。
《山海經》之《海內經》等記載的太昊、少昊太陽神,是太昊太陽歷和少昊太陽歷的神化。
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三次發掘出土的五例彩繪的太陽八角芒形圖像,并不是一個普通的“星形紋飾”,它是一個太陽符號,是6300年前太昊部落立桿測影、觀象授時的創造,是我國最早的一年分為兩歲(季)的“回歸年”太陽歷,它要比世界上最早的古埃及太陽歷還要早2300年,它又是東夷最早的象形文字,是甲骨文“歲”字的本原。大汶口文化太陽八角芒形圖像文字在長江下游的崧澤文化和澄湖良渚文化中都有傳承。從大汶口文化早期到殷商之時,一年兩歲的原始太陽歷使用了3000多年。
2015年12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將我撰寫的《大汶口文化太陽八角芒形圖像文字探賾》一文,收編于《三代考古》第六輯,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并被收入國家文獻資料庫。2016年10月,此文獲煙臺市第29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2014年在萊州城郊西坊北發現的萊州玉雕太陽神面圖像,載有“過”和“壬”字,是過國日壇立桿測影、觀象授時的寫照,是過國的族徽。族徽證實,過國是太昊太陽部落任氏的一支,當年他們可能為尋找夏天的日出之地而來到膠東,以太陽崇拜和太陽歷法為主體的太陽文化是過國文明的本源,也是過國文明的本質特征。
岳石文化萊州西坊北太陽神面萊州玉雕圖像文字
2017年10月17日,在郭家店鎮下徐家村碾子上發現的太陽八角芒形圖像刻石,說明萊州從古到今一直都有太陽文化傳承。
《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和人口分布》研究表明,膠東地區任氏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達到2.1人以上,為全國最多。1988年萊州人口普查,任氏共有18591人,占萊州市總人口的2.14%,是萊州的第九大姓。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與萊州任氏的社會現狀相符。
記者:呂老,過國文明形成于什么時間?
呂先生:過國并非夏朝時寒浞所建,而是在夏朝以前已經存在了。
《左傳·哀公元年》吳子胥勸吳王夫差趁吳國打敗越國之機進而消滅越國時,有“今吳不如過,而越大于少康”之語。可知夏朝初年,擁有魚、鹽、糧食之利的過國已經非常強大,寒浞將他的兒子澆置于過國,是擴大了其寒亭寒國的疆域。寒浞代夏約40年,其對過國的占領大約只有20年左右。
根據山東古國形成的時間,我推斷過國文明當形成于距今4600年時的龍山文化早期。
萊州石埠溶洞哺乳類古生物化石和古人類生存跡象的發現,說明萊州之地在距今十幾萬年或幾十萬年以前已經有人類居住,他們應是膠東猿人的一支。過國文明應是太昊太陽文化與膠東土著文化大融合的產物。
考古發現的萊州蒜園子遺址是一處新石器中晚期遺址,距今約六、七千年。土山也是新石器時期的一大聚落群體,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煙臺博物館專家在土山中楊村村東高臺地上,發現了煙臺白石村類型文化至東周文化遺存。2013年,我同萊州博物館的同志在土山南坡采集到一件紅灰色釜足,說明新石器時期這里有人居住。萊州發現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共有十多處,龍山文化遺址三十多處。2007年5月,山東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在朱由鎮路宿村北發掘了一處龍山文化早期的村落。
太昊太陽部落在距今約6000年時,已經進入膠東,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長島北莊大汶口文化早期遺址出土的彩陶太陽八角芒形圖像,是太昊太陽部落已經進入膠東的物證。
在今滕縣的薛國,是太昊任氏之國,與過國同宗。考古發現,薛國文明形成于距今5000年,是山東最早的古國之一。到距今4600年的龍山文化早期,山東的古國文明已經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
距今5000年時,膠萊流域的海浸退去,為人們進出膠東提供了方便。其時,魯南太昊任氏的一支可能又為尋找夏天的日出之地,渡過了膠萊河,來到稱為“過”的膠萊河北段東岸之地,在土山之上建立了觀象授時的日壇,大約在距今4600年時的龍山文化早期,這里誕生了過國文明。
記者:請您說說夏朝時的過國。
呂先生:夏朝以前的過國,文獻沒有記載。
《左傳》在記載夏朝初年發生的“羿浞代夏”重大歷史事件時,有兩次提到了過國。
《左傳·襄公四年》載,寒浞代夏時,寒浞將他的兒子澆置于過國,將他的兒子豷置于今濰坊市區東南的戈國,建立起了以寒亭寒國為中心的強大后方。
郭沫若和唐蘭先生在考釋周銅器《過伯簋》時都說,過國在東萊掖縣,周代的過國是夏代過國的延續。但國內學者楊寬、馬承源,日本學者白川靜則根據濄水之名認為過國在安徽懷遠東,但濄是楚大夫的食采之地,濄是地名,不是國名。
今濰坊市寒亭區內有寒浞河。萊州土山鎮境內有浞河,又有大浞河村、小浞河村、浞李村、浞里村,這些地名傳承的當是“寒浞代夏”時,寒浞在這里興修水利的信息。
《清史稿·地理八》曰,“掖……府北際海,西北自昌邑迤東為海倉口,其膠萊北河入,有土山,迤東浞河入,古過國在焉。”
土山鎮周圍是一個夏商遺址的密集區。在土山鎮西南約20公里便是平度東岳石村岳石文化遺址,岳石文化因此而得名。土山鎮東北6.5公里的沙河鎮大東莊,土山鎮東南約13公里的沙河鎮國家,都發現有岳石文化遺跡。考古學界定的岳石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夏朝的紀年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岳石文化在夏朝紀年之中,說明這些岳石文化遺址都是夏朝時期的遺址。這一帶發現的商、周文化遺址有土山鎮海倉、沙埠莊子,沙河鎮前邱家,路旺侯家等。這一帶有許多任氏聚居的村莊,如平度市大澤山鎮東岳石村、任王村,萊州市珍珠鎮西丁家村,東宋鎮的后趴埠村、前西原村、后西原村、坡子村、新立村、虎埠村,程郭鎮西坊北村等。這些任氏村莊的分布,呈現出夏朝初年過國被寒浞占領后,任氏向南、向東遷徙的軌跡。大約在夏朝后期,過國的任氏貴族遷居到今萊州城區,建立了新的國都。
記者:呂老,您發現了殷商時期過國的哪些物證?
呂先生: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了夏桀,建立了商朝。
2014年,在萊州城郊西坊北發現的萊州玉雕太陽神面圖像,是晚夏或早商之物,載有“過”和“壬”字,是任氏過國的族徽,是其時過國國都在今萊州城區的物證。同年,在萊州城內西南隅村趙家大院建筑工地采集的帶甲骨文“過”字的骨器,是殷商時過國國都在今萊州城區的物證。
傳世殷銅器《亞過爵》載有銘文“亞過”二字,國名寫在亞字之中,表示過國是殷商王朝的姻親國。可知紂王時征東夷,任氏過國不僅被征服,還將公主嫁給紂王為妃,做了紂王的姻親國。
殷卜辭“今咼巫九,過”,是紂王經過過國日壇的記載。可知殷商末年,過國仍設有觀象授時的日壇,這與過國的族徽圖像正相契合。
記者:西周時期,過國發生了怎樣的重大變遷?
呂先生:西周初年,過國遷都到今招遠市蠶莊鎮東曲成,遷都的原因或與成王平定武庚叛亂有關。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殷紂滅亡。武王為存殷祀,仍然封紂王的兒子武庚于殷都之地,為防止武庚不軌,又置管叔、蔡叔、霍叔于殷地監管,史稱“三監”。武王回到鎬京,二年薨。武王子姬誦繼承王位,是為成王。成王年少,周公攝政,行使王權,管叔、蔡叔、霍叔合力反對,剛剛誕生的西周政權,陷于了權力之爭。紂王之子武庚趁機叛亂,參與叛亂的殷商舊族主要有兩支,一是江蘇淮夷的熊盈十七國,二是山東的奄和薄姑。奄在今曲阜,這里曾是商朝的三王之都。薄姑在今臨淄西北,是殷商子姓的祖源之地。于是成王和周公東征,用了三年的時間,平息了武庚和“三監”之亂。淮夷的熊盈十七國和山東的奄、薄姑被鎮壓后,都想投奔封在朝鮮的紂王諸父箕子,但出海之后,遭遇暴風,被刮到了今美洲之地。2015年,美國的一位學者在新墨西哥州的巖壁上發現了中國刻石古文字,銘文“美”字說明這是被暴風刮到這里的熊盈美族人在此安身立國,舉行祭天、祭祖儀式的記載,古人遷徙往往都帶著地名,美洲稱美可能與此有關。1953年,美國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奧爾梅克拉文達四號遺址發現的十六尊玉雕像和六件玉圭,是薄姑國的宗廟之物,玉圭上的35個圖案化的刻石文字,是一部薄姑族的簡明源流史。薄姑國貴族出海逃奔朝鮮,過國是其必經之地。作為紂王姻親國的任氏過國,可能為薄姑國君出海逃亡提供了巨大幫助。過國國君懼怕周王征伐,將國都由今繁華的萊州城區遷到偏僻的今招遠東曲成。但任氏過國并未逃脫被征伐踐滅的命運。
西周早期銅器《遣卣》、《遣尊》載,成王十九年征東反夷,曲成任氏過國被滅,過國易主改姓,其地封給征伐過國的將領虢遣,作為食采之地。虢遣是虢叔之孫,虢叔是周文王同父同母親兄弟,其國封在今河南滎陽,稱為東虢。
西周早期銅器《過伯簋》載,昭王十六年,在王朝任師氏之職的過伯隨昭王南征荊楚,獲得了一些青銅材料,制作了《過伯簋》和《過伯爵》兩件青銅器。銘文說明,昭王之時的過國已被封為伯爵諸侯國,國名未改,但已易主,是為姬姓東虢之過國。
西周早期青銅器《過伯簋》及銘文
史載昭王十九年第二次南征,昭王與六師皆命喪漢水,過伯可能也為國捐軀。
《伯作鼎》是西周中期銅器,1962年在招遠市東曲成出土。《伯作鼎》載有“伯作鼎”三字,此伯當是隨昭王南征荊楚的過伯長子,過伯卒后,他繼承了過君之位,并到過國就位理政。
1962年,東曲成先后出土的青銅器還有鼎一,簋二,壺三。據當地村民講,文革時,此地還挖出青銅器五、六件,被賣給朱橋廢品收購站,換了煙抽酒喝。
《墉夜君成鼎》載有銘文七字。銘文說明,春秋早期,過國在今萊州城區建立了子國,國名曰夜,命氏曰墉。戰國齊宣公時,夜子國被廢,設為夜邑。
1962年,招遠東曲成出土了兩件型制、銘文相同的《齊仲簋》,銘文“齊仲作簋”說明,這是一件齊國公子作的銅器。齊國的銅器在過國出土,說明春秋晚期過國已被齊國兼并,成為齊之附庸國。
記者:過國是在什么時間消亡的?
呂先生:過國消亡于戰國之時。
戰國之時,西方的秦國實行郡縣制,廢黜了諸侯國。東方的齊國,在齊宣公時也廢黜了諸侯國,實行都邑制,設立了五都七十二邑,曲成的過國被廢黜,夜國改設為夜邑。
公元前386年,齊相田和篡齊,呂氏齊國易主,改稱田齊。田齊雖是戰國之時的七雄之一,但因窮兵黷武,連年發動戰爭,到處樹敵,由盛轉衰。田齊湣王十七年,燕、秦、楚、韓、趙、魏各出精銳之師,聯合伐齊。燕將樂毅攻占齊都臨淄,又陷齊城七十余座。齊湣王逃亡在筥被殺,筥人另立湣王之子法章,是為田齊襄王。襄王在筥被困五年,據守即墨的齊國貴族田單大破燕軍,收復失地,迎田齊襄王返回齊都臨淄,田齊劫后復生。田單因復國之功被任為相職,封為安平侯,食采掖邑萬戶,終結了東虢郛氏對過國的統治。傳世有兩件戰國銅戈,記載了齊國淪陷時過國造戈備戰。
《山左金石志》載的戰國《公過戈》銘文記載,田齊襄王在筥即位理政之歲,過國的虢氏族長造戈,銘文不用爵稱,而用氏名,可知過國其時已被廢黜。
《殷周金文集成》記載的《元年郛令戈》,載有銘文十七字,記載田齊襄王元年,曲成的郛氏族長簽發命令,令夜邑的守將、上庫工師冶造兵器,守城。銘文載的西都即是夜邑。夜邑西都對曲城國都有護衛扶持作用,故稱為“夜”,后寫作“掖”。可知夜邑稱夜,并不是因為此地有日夜出。《元年郛令戈》和《公過戈》記載的是同一歷史事件。可知夜邑并未被燕軍攻陷,在齊國危亡之時,盡管過國已被廢黜,但過國國君仍以族長的名義簽發命令,令夜邑造戈守城,這也說明郛氏仍是此地的主宰。后來,田單大破燕軍,收復失地,被任為相國,封為安平侯,食采夜邑萬戶,郛氏的食祿劃上了句號。
記者:您發現過國在今章丘還建立了一個子國?
呂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章丘縣城明水鎮摩天嶺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銅器《guo(咼字加邑旁)甘敦鼎》,發表于《文物》1989年第6期。
《guo(咼字加邑旁)甘敦鼎》銘文二十字,記載過國在章丘建立了一個子國,國名曰“guo(咼字加邑旁)”。這是因為過國在今招遠曲成,東虢在今河南滎陽,兩地相距千里,往來不便,于是過國在章丘征得一邑,建立了一個子國,成為過國和東虢之間的一站。
guo(咼字加邑旁)國立國大約百年,春秋時被齊國兼并。《左傳》載有齊桓公經過郭國之墟的記載,其記載的郭國即是guo(咼字加邑旁)國。
記者:呂老,膠東的盧地和盧國也是您新的探索發現,請您說說有關情況。
呂先生:春秋早期,河南滎陽的東虢被鄭國兼并,東虢國君率領貴族東遷到其子國膠東過國的盧地,建立了一個新國,國名曰盧。
盧國存世的銅器有兩件《盧侯簠》,載于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編的《殷周金文集成》。
《盧侯簠》是盧侯為女兒叔姬出嫁作的媵器。銘文說明,盧侯是周朝的姬姓王族,與過國同宗,但爵位是侯爵,高于過國國君的伯爵。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萊州人劉振聲向萊州市博物館捐贈了一些清代書法家翟云升與其親家濰坊金石學家陳介祺的信札,其中有兩張清代的《盧侯簠》拓片。陳介祺收藏的《盧侯簠》可能是翟云升轉讓給他的,陳介祺為翟云升拓了兩張拓片,作為紀念,傳遞有《盧侯簠》出土于萊州的信息。
盧國的地理位置在今沙河鎮盧旺侯家一帶。
《盧侯簠》盧國之名的盧字,是煮鹵制鹽的寫照,承載的是鹽文化,可知盧地在沿海。考古發現,商代時,渤海南岸的鹽業生產已具很大規模,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達30平方公里。在渤海南岸像雙王城這樣的鹽業遺址有十多個,今沙河鎮盧旺之地是其中之一。西漢初年在這里設的當利縣,是這一帶鹽業生產、經營、管理的中心,出土有朝廷專制的煮鹽大鐵釜和鹽印。
盧這個地名,最早見于商代。殷卜辭有紂王從來國辛地到盧地田獵的記載。今昌邑、平度之地,殷商時都屬來國。辛地即是今平度西北與萊州毗鄰的新河。盧即盧地,在今沙河盧旺。紂王到盧地田獵,可能是為進軍過國探路,與殷銅器《亞過爵》記載的信息相合。
1983年,在盧旺侯家一個叫草堰下的地方,出土戰國時期的齊刀幣1000多枚。如此多的齊刀幣在此出土,說明戰國之時這里的經濟非常繁榮,當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在盧旺侯家齊刀幣出土的地方,我們采集到商、周到西漢時的陶片等遺物,有些陶片之上有明顯的被火燒黑的遺跡,可能是當年煮鹽用的陶器。
西漢初年在東萊郡設有盧鄉縣,但具體位置不明。
1925年,在掖縣出土的西晉徐文惠墓志銘,記載了其新遷的墓地到東萊郡和盧鄉縣的距離,也透露出了盧國所在。按其所載,其新遷的墓地當在今夏邱鎮白沙村附近,盧鄉縣當在今夏邱鎮路響村附近。1958年在路響村修水庫,挖出了大量陶片等遺物。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發現路響村附近有漢晉墓群188000平方米。路響村距盧旺侯家7.5公里,春秋戰國之時,這里應是盧國之鄉。
今路旺之名,在清乾隆《掖縣志》寫作“盧旺”和“路旺”。盧旺是煮鹽的盧火興旺之意,“路旺”是運鹽的道路繁忙之意,兩者傳承的都是鹽文化。
記者:呂老,過國消亡之后,過地的歷史沿革是怎樣的?
呂先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央集權的秦帝國。
是年,秦在全國置三十六郡。秦在齊國故地置齊郡,治臨淄,在掖邑置掖縣。
秦朝歷時只有十五年。秦亡漢興,漢承秦制。漢高祖四年(前203),析青州之地,置東萊郡,萊州開始有東萊之稱。東萊郡治掖縣,轄掖、平度、當利、盧鄉、曲成、黃、牟平、育犁、不夜等十七縣。十七縣中,有一些是古過國的遺址,因這些地方人口稠密,文化厚重而設縣。如平度,在今土山鎮境內,這里是過國的初創之地;當利,在今盧旺侯家,這里是盧國之地;盧鄉,在今夏邱路響,這里是盧國之鄉;掖,在今萊州城東南,這里是夏、商時任氏過國的都城,又是春秋至戰國曲成過國的西都,夜國所在;曲成,在今招遠東曲成,這里是西周至戰國時東虢郛氏過國的都城。據煙臺博物館考古調查,漢代的曲成縣城筑在舊城址上,這個舊城址當是過國的都城遺址。
清道光十九年(1839),在梁郭鎮上泊村出土的西晉《晉故明威將軍南鄉太守郛府君之碑》,載有1144字,記載了郛休的身世和生平事跡,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碑文曰:“君諱休,字公彥,東萊曲成人也。其先出之黃軒,后稷之裔,王季之穆,有虢叔者,以德建國,命氏為郛,君其后也。”碑文說明,郛休是西周姬姓王族東虢公虢叔的后裔,虢叔封建的過國命氏為郛,在東萊東曲成。《郛休碑》與西周早期的《遣卣》、《遣尊》記載的“賜遣采曰過”,戰國《元年郛令戈》之“元年郛立命夜胍造戈”,互成印證,是過國之都在招遠東曲成的又一物證。
《郛休碑》的出土地距招遠東曲成約9公里,這里是過國消亡后東虢郛氏家族的遷居延續之地。梁郭鎮在清康熙五十一年《萊州府志》中載為“臨郭鄉”,在清乾隆《掖縣全志》中載為“臨過鄉”。“臨郭”是臨城郭,“臨過”是臨過國。
今過西村在曲成過國之西,這里原來是過國的西鄉,設有鄉亭。過西不是過國之都,沒有發現作為過國之都的證據。《萊州市志》記載的過國在今過西村東失考。
東虢在曲成過國的一支命氏為“郛”,“郛”與“城”、“郭”、“墉”都是城郭之義,其文化內涵皆與東虢公虢叔家族在朝中的師氏之職、守城之責相關。《百家姓》中無郛氏,郛氏是曲成過國獨有的氏族名稱,西晉以后,郛氏改稱為郭氏。今萊州郭氏多是東虢郛氏的后裔。
記者:呂老,您對醫祖扁鵲姓名、里籍、享年和醫學著作的考證,破解了中醫藥史研究中的許多疑惑,您能給我們詳細說說嗎?
呂先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是中醫史和中醫學的開山之作,但《史記》對醫祖扁鵲身世的記載不詳。我在探索過國歷史中發現,被扁鵲醫活的虢太子即是過國的太子,因為其時東虢、西虢、南虢、北虢和小虢已經滅亡了一、二百年,而曲成過國是東虢的子國,所以司馬遷又稱過國為虢國,從而引發了我對扁鵲姓名、里籍、享年和醫學著作的考證。
扁鵲姓秦氏。秦氏出之西周,有兩大支,一支源于伯益嬴氏,稱為嬴秦,一支源于魯國姬姓,稱為姬秦。
扁鵲之秦氏,當出之魯國姬姓。西周初年,周公旦長子伯禽封于魯,國都在今曲阜。伯禽有裔孫食采于魯國秦邑,在今山東范縣,族人以食地之名為氏,遂誕生了姬姓秦氏。范縣秦邑距河南滎陽的東虢不遠,大約在西周中期,范縣秦氏投到東虢為官,成為東虢的貴族。春秋早期,東虢被鄭國兼并,東虢國君東遷至其子國膠東過國的盧地,建立了一個新國,國名曰盧,爵位為侯爵。扁鵲的先祖隨同東虢國君遷到盧地,春秋晚期,扁鵲在這里出生,故文獻稱扁鵲為盧國人。
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扁鵲的里籍有兩處記載。一處曰“扁鵲者,渤海郡鄭人也。”渤海郡是漢高祖時所設,漢代以前沒有渤海郡,漢時渤海郡也無鄭縣。鄭是春秋時的諸侯國,其地在河南新鄭一帶。《史記集解》和《史記索隱》認為“鄭”當是“鄚”字之誤,也不準確。鄚邑古城在今河北任丘縣鄚州鎮,但這里是扁鵲為趙簡子看病,趙簡子所賜的寄居之地,并不是扁鵲的里籍。
另一處里籍見于扁鵲的自述。扁鵲為虢(過)太子治病時自稱“言臣齊渤海秦越人也。”扁鵲說的渤海之下無“郡”字,渤海是海不是“郡”,可知《史記》“渤海郡鄭人也”之誤,一是渤海之下多了一個“郡”字,二是把扁鵲當成了鄭國人。這是因為扁鵲先祖為官的東虢后來被鄭國兼并了才造成的誤傳。
西漢時楊雄稱扁鵲為盧國人。魏晉時,山東鄒縣人王叔和據《八十一難》著《脈經》也稱扁鵲為盧國人。唐初楊玄操著《黃帝八十一難序》也曰扁鵲又家于渤海盧國,因命之曰盧醫也。楊玄操記載的渤海是“海”,不是行政區劃“郡”,與扁鵲自稱的里籍相同。今學者多認為扁鵲是盧國人,但盧國在哪里,又有許多不同的見解。
春秋時,在今濟南市長清區有一齊邑曰盧。南宋羅泌《路史·國名紀六》說,黃帝時長清有一個盧國,神醫俞跗和扁鵲先后在這里居住,但這只是史前的傳說。《山東通史》認為扁鵲是長清人。但春秋時長清之盧是地名,不是國名;長清之盧不靠渤海,漢代也不屬渤海郡,可知長清之盧并非扁鵲的故鄉。在司馬遷的筆下,所謂的扁鵲是一個由秦越人與其弟子共同組成的醫療團隊,扁鵲卒后,其弟子繼續行醫,民間仍稱其為扁鵲,漢畫石上秦越人與其弟子皆為鳥形之人,便是明證。長清之地應是秦越人與其弟子行醫到過的地方。
扁鵲為趙簡子看病,得賜田四萬畝,從此遷居今河北鄚州。其與弟子行醫于今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等地,留下了諸多遺跡和傳說。
綜上所述,醫祖扁鵲的故里在今萊州市沙河鎮盧旺附近,當是歷史的真實。
史載,秦始皇、漢武帝多次到東萊尋找神仙和長生不死之藥。秦皇、漢武所為,并非空穴來風,東萊是醫祖扁鵲的故鄉,可能有被稱為“神仙”的精通醫學、養生學的世外高人。《徐文惠墓志銘》的墓主人就享年近九十八歲,是當時人的兩三倍,可能就是一位精通醫學養生學的“神仙”。而萊州之地,確有丹參等一百多種中草藥。
2013年,成都老官山西漢早期墓葬出土的950多枚醫學竹簡上,載有扁鵲之名。醫簡所載的內容,皆見于《黃帝內經》、《難經》,說明扁鵲醫著是《黃帝內經》、《難經》的本源。我撰寫的18000多字的學術論文《醫祖扁鵲其人其事新考》得到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杜金鵬主任和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趙琰先生的贊同,發表于《管子學刊》2019年第一期,并被收入國家文獻資料庫,《中國知網》1月28日優先予以轉載。《山東僑報》4月26日起分四期予以全文刊登。2020年7月,百度、騰訊和搜狐等網站,也都轉載了原文和萊州電視臺攝制的視頻節目。
記者:呂老,過國立世大約有多少年?
呂先生:過國從龍山文化初期立國到戰國時消亡,大約立世2600多年,其間曾兩易其主(太昊風姓任氏,姬姓東虢郛氏),三遷其都(萊州土山,萊州城區,招遠東曲成),創造了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成為膠東歷史文化的一面旗幟。過國的歷史,就是萊州的歷史。以前《萊州府志》、《萊州市志》所謂的“夏朝時寒浞建立了過國,商朝時屬萊侯國,周朝時屬萊子國”的記載,并不是萊州歷史的真實。
記者:除過國外,您還考證了哪些東夷古國?
呂先生:過國是東夷古國大家庭中的一員。探索過國的歷史文化需要了解過國所處的那個時代和東夷的一些古國。我從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的彩陶上發現了中國和世界上最早的回歸年太陽歷和東夷最早的圖像文字,找到了過國文明的源頭。從商周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中,獲取了東夷古國的一些信息,對以往學術界爭議較大的禹夏、斟尋、筥、己、豐、薄姑、萊等國的歷史,有了一些新的認知。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帝王世系記載的王朝,過國是夏朝的屬國。疑古派一直在否定夏朝的存在,如果夏代只是一個“傳說中的王朝”,那么作為夏朝的一個方國的過國也只能是一個傳說,但事實并非如此。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杜金鵬主任主持的偃師二里頭考古劃時代的意義,是發現了夏朝存在的實證。現在夏朝的真實存在已經成為大多數專家學者的共識。但偃師二里頭是夏朝后期的都城,還不是禹帝之都陽城。陽城在哪里,學者們還在苦苦地尋找。杜金鵬先生《中國龍·華夏魂》一文,揭示了偃師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牌與夏文化的關系,《論臨朐朱封龍山文化玉冠及相關問題》一文,指出了臨朐朱封遺址與偃師二里頭文化有較多相似之處,為追尋二里頭文化源頭,提供了新的線索。循此,我撰寫了《龍山文化晚期臨朐西朱封太陽神面玉冠圖像文字探賾》、《龍山文化晚期日照兩城鎮太陽神面玉圭圖像文字探賾》、《禹夏文化本質特征與禹都陽城探賾》、《尋仲盤與尋仲匜銘文考釋》四篇文章,認為“龍”和“夏”是夏朝最本質的文化特征,具有這兩大文化特征的日照兩城鎮遺址、臨朐西朱封遺址和偃師二里頭遺址,是夏朝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日照兩城鎮遺址是禹夏之都陽城,臨朐是“羿浞代夏”時,帝太康、仲康的避居之地,偃師二里頭是夏朝晚期的都城。這一研究發現或許有助于學界對禹都陽城的追尋和夏文化的研究。
今莒縣本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陽國文明的發源地,虞、夏時成為呂國的封地。《春秋左傳》等典籍對筥國的記載,與出土文獻不合。我從殷卜辭和殷周銅器銘文中獲悉,筥本是虞、夏時封建的東夷首領伯益的呂國。夏朝初年經歷了“羿浞代夏”之亂,少康中興以后,夏朝將國都遷到中原,呂國將國都遷到河南南陽,成為夏朝南方的屏障,山東的呂國加竹字頭改稱“筥國”。呂國之名作“筥”,作“虘”,或作“膚加竹字頭”,是不同歷史時期,呂國遷都、易主、改姓的標志,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典籍將竹字頭的筥國之名寫作草字頭的“莒”字,使歌頌伯益功德的吹奏之樂變成了可食的芋頭。
ji(己其)字為上下結構,“己”在“其”上,義為養“己”(蠶)于“其”(簸箕)。ji(己其)國是歷史悠久的東夷大國,已發現ji(己其)國載有銘文的銅器達三百多件,比齊魯兩國有字銅器的總數還多,但ji(己其)國之名卻不見于經傳。1981年,萊陽縣前河前村出土的一件陶盉上刻劃的十五個圖像文字,呈現晚于龍山文化晚期鄒平丁公陶文,早于商代甲骨文的特征。銘文是一篇記載ji(己其)國立國建宗廟的文獻,可知ji(己其)國建于今萊陽,年代當在夏朝。ji(己其)國以蠶為圖騰崇拜,是己國的一支。兩周時ji(己其)國的疆城在山東半島南部,西到今莒縣,東到今煙臺。
豐國是薄姑國的一支,也不見于經傳。2009年發現的高青縣陳莊西周遺址,是全國文物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李學勤等專家將銅器銘文“齊公”釋為“齊太公”,將“豐”釋為太公之孫,將遺址釋為齊都營丘或薄姑。我到陳莊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認為專家們所釋雖然有利于當地發展旅游事業,卻不是歷史的真實。銘文“齊公”之義是“齊翁”,不是齊太公,“豐”是國、族之名,也不是齊太公之孫,遺址是個祭壇,后來成為陵園,也不是齊都營丘或薄姑。后來發現在M27大墓出土的一件玉圭上,刻有玄鳥孕卵生子的圖像文字,說明墓主人的身份是殷商子姓諸侯,豐是殷商子姓之國,M27大墓應是豐王之墓。西周初年,豐國稱王,參與武庚叛亂被征伐,豐國臣服于齊,豐王做了齊民,故有“齊公”之稱。遺址是豐國稱王建立的祭天之壇。M27大墓出土的玉圭銘文,證實了我的所見。我撰寫的《解讀高青縣陳莊西周遺址》一文,發表于《管子學刊》2011年第4期,2012年被評為山東省文物考古優秀研究成果。
黃縣是東萊重地,但黃縣歸城的lai(字形與釐字相似,但左上方是“來”字,不是“未”字,后世誤作“釐”)國,卻名不見經傳。自西晉杜預為《春秋·宣公七年》“夏,公會齊侯伐萊”作注,將齊襄公六年滅的萊國說成在東萊黃縣以來,萊國的地望就失去了真相。康熙《黃縣志》和今學者都將歸城的lai(字形似釐)國與萊國混在一起,有萊在黃縣之說,也有齊、己、萊為一國之論。萊州的地方志中,則認為萊州之地商代為萊侯國,周代為萊子國。我從諸多殷卜辭和殷周銅器銘文的探賾中獲悉,殷、周之時,來國有三,一曰來國,典籍誤作草頭之“萊”,來國是炎帝族東遷所建的方國,姜姓,殷代東擴被占,改封為殷商子姓國,來國國都在今青州市東陽,齊襄公六年(前692年)時被齊卿晏弱所滅。二曰lai(“至來”,“至”在上,“來”在下,兩個“至來”并列,組成族徽,義為小麥男女之神來至上天,又稱邰,在陜西右扶風,本來是炎帝后裔,姜姓所封,周人先祖棄的外家,殷代被占易主,成為子姓封國。商朝滅亡后,歸順周朝,作了周王室的姻親國。三曰lai(字形似釐)國,在黃縣歸城,是lai(至來)國的分支。西周初年,膠東的過國和黃夷皆未歸周。成王時征東夷,陜西右扶風的lai(至來)國派出一支五百人的軍旅,隨同召公太保征黃夷,遂長期駐扎于黃地,成為黃地的主人。西周中期,lai(字形似釐)國被封為諸侯國,子姓。春秋之時,齊國崛起,開始兼并東夷諸國。齊莊公時(前553年至前548年),歸城lai(字形似釐)國被齊國大將叔夷率領的三軍攻滅,膠東之地皆為齊有。
我認為來夷、來國和東來不是一個概念,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來字的本義是小麥,在殷卜辭和殷周銅器銘文中,作為地名、國名的來字,均無草字頭,典籍寫作草頭萊字,改變了來字的文化內涵。
文獻記載的東夷九夷中,沒有來夷。來夷是善于種植小麥的東夷人的統稱。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膠州趙家莊發現了龍山文化早期來夷人種植的小麥遺存。考古發現說明,來夷之地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已經進入了穩定的農業時代,到龍山文化早期,已經普遍種植了小麥,那么,《尚書·禹貢》所說的“萊夷作牧”就不是歷史的真實了。《尚書·禹貢》之誤,出在將小麥的“來”字誤作草,遂將種麥的來夷誤作放牧的“牧民”。
東萊是個地名,泛指齊國以東的地區。東萊之名最早見于《國語·齊語》和《管子·小匡》記載的“通齊國之魚鹽于東萊。”
記者:呂老,注重古文字的研究是您治學的一大特點,請給我們說說有關情況。
呂先生:踐行唐蘭先生關于研究歷史從研究古文字開始的倡導,我注重搜集和研究出土的圖像文字資料。我發現江蘇澄湖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黑陶雙耳罐上的四個刻畫符號,是對大汶口文化太陽八角芒形圖像進化為甲骨文歲字前身的記載,找到了東夷文字的起源,從而探索了東夷古字的起源與發展,解讀了新石期時期的圖像文字31個,殷代甲骨文83個,殷周金文48個。戰國貨幣與刻石文字7個,美國和墨西哥發現的商周之際的刻石文字62個,這些文字展示了東夷古字長達4000多年的發展歷史。
美國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城國家巖畫遺跡公園巖壁上發現的刻石文字
墨西哥奧爾梅克遺址發現的玉雕像和玉圭上的象形文字
甲骨文天干地支二十二字是一個需要探索的領域,我認為,所謂的天干,即是立桿測影、觀象授時的天柱,天干十字皆與此有關。所謂的地支,即是殷人宗廟對先祖的奉祀,地支十二字也皆與此有關。天干十字,也是其時一日的十個時辰。殷人重視生日時辰,因此以天干十字為廟號。殷人以天干十字和地支十二字循環相配,組成六十個紀日詞組,俗稱一個甲子,用以安排其先祖先妣的祭日,形成多而有序的周祭表。甲骨文天干地支的解讀,為我國古文字的研究增加了一個來自民間的聲音。
記者:呂老,萊州和膠東之地,一直流傳著明朝初年從四川、云南之地移民、移囚和移軍的傳說,您對此作了十多年的考證,請說說有關情況。
呂先生:明朝初年,四川、云南向萊州和膠東移民、移囚和移軍的誤傳,起著割裂和歪曲萊州和膠東歷史文化的負面作用,我對此進行了多方面的考證,撰寫了六萬多字的《難民回歸》一文。考證認為,元朝末年,有許多萊州人參加了反元的紅巾軍。紅巾軍失敗后,他們大多從紅巾軍老巢安徽逃亡到四川大夏國,元朝滅亡后,他們紛紛返鄉。所謂的萊州從四川移民和移囚,實際上是逃亡到四川的萊州難民的回歸。而即墨、萊陽、棲霞、福山等地傳說的來自云南、小云南的移軍,則分為兩部分人。一部分人是這些縣潰逃于四川的紅巾軍將士,在傅友德大軍在四川招募兵員時參加了傅友德的明軍。另一部分人是在元朝末年,傅友德率領的明軍收復萊陽等縣時,成建制降明的元軍,他們是膠東之地的土著兵。后來,這兩部分人都跟隨傅友德征云南,并在云南、小云南軍屯多年。晚年,他們以軍籍軍功返鄉,被安置在衛所生活,他們并不是來自云南、小云南的移軍。民國以來,一直困擾學者們的地名“小云南”,是云南彝族居住區的稱謂,這在《明太祖實錄》中有記載,現在稱為云南彝族自治區。顯然,膠東之地并無彝族的移民或移軍,所謂的明朝初年四川、云南向膠東移民、移囚、移軍都是一些家譜的誤傳。在《明史》、《明太祖實錄》和地方志中,并無萊州從四川移民、移囚和移軍的記載,卻清清楚楚地記載著萊州府向東昌府和遼東的七次移民和一次移土著軍。
記者:呂老,這些年來,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三星堆考古發現,與您探索的東夷文化有沒有關系?
呂先生:三星堆考古是我國考古界的重大發現。遺址出土的奇形怪狀的人像,引發了人們許多猜測,有人甚至將三星堆遺址說成是外星人的創造。我認為,三星堆遺址的性質是立桿測影,觀象授時的日壇,出土的文物載有夏、商的文化特征。那些怪異的神像與我在《過國探原》中所載的龍山文化晚期玉器上的太陽神像極其相似。那位雙目外突的神像,夸大的是觀測天象的千里眼的功能。三星堆文化是山東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延續,諸多鳥形器和鳥形圖像說明,三星堆遺址的族屬是東夷玄鳥族的一支,是殷商王朝的一個封國所在。考古學界已經用碳十四測定了其年代距今3200年至3000年,屬殷商晚期,而距今3000年時已經進入了西周時期。三星堆遺址突然被毀被埋的原因,當與殷商滅亡,殷商時實行的一年兩季的太陽歷被廢,而被西周一年四季的太陽歷所替代有關。《過國探原》一書,對于我國最早的一年兩季的回歸年太陽歷和對夏、商最本質文化特征的考證,有助于揭開三星堆遺址的考古之謎。現在三星堆遺址的考古工作還未結束,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研究也需要一些時間,我們看看將來專家們會怎么說。
龍山文化玉器上寓有“龍”和“夏”文化特征的太陽神像
撰文:呂茂東 制作:鹿梅 王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