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1-11-22 08:45:11
原標題:山東高校助力融合科研—— ?探索鄉村文化立體傳播的新路徑
來源:中國文化報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師生到基層調研傳統節日有關情況 朱寧波/攝
秋去冬來,魯中山區天高云淡。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房干村負責人韓汝水每天都到村史館轉一圈,問問講解員今天有多少人進館,問問游客還有哪方面的需求和建議。
房干村不大,一共500多口人。早些年,村里人在老支書帶領下,開山辟路、修橋治水,把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建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腰包鼓起來的房干村鄉親,心里普遍有個愿望:把村莊的歷史記錄下來、傳承下去,把全村建成新時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樣板村。
2016年,一個由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簡稱“山青院”)師生組成的調研組來到房干村。幾個月時間的摸底過后,山青院調研組確定了努力方向,并與村里達成共識:以村史館為依托,整合校地資源,探索鄉村文化立體傳播的新路徑。
為40名村民拍攝口述影像紀錄片、利用VR等技術打造房干數字博物館、撰寫房干村史料圖書……幾年來,山青院有上百位師生走進房干村蹲點,用先進的文化傳播理念,助力小山村的文化傳承。
韓汝水介紹,通過體系化運作,山青院將房干村的傳統民俗資源進行升華,為村莊今后的持續發展積累了新動能。他舉例說,因為山清水秀、環境好,濟南很多市民會在周末到房干村轉轉。以前,游客到村史館最多看20分鐘,現在沒有一小時根本出不來。這都是因為有了專業講解員,并豐富了展陳內容。這背后的創意離不開山青院師生的努力。
房干村在鄉村文化振興領域的蝶變,是山青院過去5年探索的一個縮影。
為實現鄉村文化立體傳播,山青院走出一條“田野調查、研究轉化、立體傳播、賦能振興”的新路。據了解,以山東省文化科技重點實驗室“鄉村文化振興研究與傳播”實驗室為依托,山青院這幾年先后在房干村、逯家嶺村等20多個村落開展文化資源調查,獲得超過10T的電子影像和文字數據,以及超過5000份的文獻史料,并以此建立鄉村文化資源數據庫,實現鄉村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存儲。
山青院文化傳播學院院長劉紹芹介紹,數據庫的建立,最終目的不是存儲,而是轉化。鄉村文化資源數據庫在技術層面實現鄉村文化資源多介質存儲(影像、聲音、文字數字化)、多功能檢索和多領域使用。同時,院內師生將文化資源素材創造性轉化為影像、文字、聲音等多種形態的文化產品,以適應立體化傳播需求。最后,通過影像化傳播、多維度傳播、藝術化傳播、賦能化傳播等方式,開發利用鄉村文化資源,助推鄉村文化建設和產業經濟發展。
為擴大齊魯大地特色鄉村的知名度,山青院近年來開展以“八個一工程”為核心的鄉村文化傳播實踐服務。通過“一書、一圖、一影、一音、一網、一號、一館、一庫”等項目建設,幫助村莊建立“音視圖文”一體化、立體化的文化傳播體系,在支持和服務鄉村文化振興中發揮了應有作用。師生通過“蚯蚓田野”“齊魯文脈”等自建微信公眾號,發布各類融媒文化傳播作品,擴大鄉村文化影響力,近4年共創作文化紀錄片100多部、融媒文稿100多篇。
紅色舞臺劇《星火》是山青院鄉村文化資源藝術化創新傳播的代表性成果。該劇以《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譯本在山東廣饒農村保護傳承的史實為題材創作而成,融入多種舞臺藝術表現形式,生動表現了紅色革命傳統與信仰的強大力量,在紅色文化創新傳播與紅色基因傳承方面效果顯著,受到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鄉村振興,產業是支撐。產業興旺,能倒逼地方強化對文化的重視。5年來,山青院幫助濟南市萊蕪區茶業口鎮制定了“鄉村振興十百千示范創建工程實施方案”;幫助濟南市歷城區相關部門完成了“老城墻”“淌豆寺”等文化保護方案、影像記錄和史料挖掘整理等工作;面向基層農村開展的“網絡直播”“短視頻培訓”“推普扶貧”等文化傳播實踐,在服務和推動農村產業經濟發展中產生了實效。
山青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書明介紹,幾年來,山青院逐步形成了“文化資源田野調查—梳理研究轉化—音視圖文立體化傳播—文化賦能產業振興”鏈條式鄉村文化傳播實踐機制。實踐證明,這一機制穩定、有效并可持續。“十四五”時期,山青院將繼續倡導“把課堂開在田野上,把論文寫到村莊里”,把實踐教學、課外活動以及教師的科研活動與田野調查、鄉村文化傳播銜接起來,為開展鄉村文化傳播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