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1-12-14 05:39:12
原標題:?山東非遺:路越走越寬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駐山東記者 蘇 銳
山東省人民政府11月22日公布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侯氏社火臉譜作為傳統美術類項目入選。該項目第六代傳承人侯志新聽聞喜訊,從工作室凳子上跳起來,連發3條微信朋友圈,“誓言”要把這項技藝繼續發揚傳承下去。
過去幾年,齊魯大地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扎實做好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工作,切實提升非遺系統性保護水平。尤其在加大傳播普及力度方面,山東各級文旅部門多措并舉,借鑒現代市場運營傳播理念,提高人民群眾對非遺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
走進校園,
每次都是“美好的遇見”
到侯志新這代,侯氏社火臉譜已傳承超200年。2002年前后,在愛人的啟發下,他決定重新拾起老手藝。構圖夸張、造型粗獷、色彩濃烈……侯志新將侯氏社火臉譜的傳承主陣地放在了學校。“圖錢不能干這個。”侯志新說,國家多年來這么重視非遺,傳承人自身不做點事情,對不起肩負的責任。
如今,侯志新每年到學校開展教學數十場次。更多的學校負責人打來電話邀請他,有時忙不過來,夫婦倆同上陣,到校園給孩子們義務傳承侯氏社火臉譜。
傳承好、利用好非遺,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山東強化非遺進校園的工作力度,多地文旅部門主動與教育單位對接,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讓非遺在校園扎根。
濟南市商河縣實驗小學始建于1902年。為把鼓子秧歌這一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光大,進而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商河縣實驗小學結合自身地域優勢,積極推進鼓子秧歌走進校園,將鼓子秧歌設為校本課程,并編印兩冊鼓子秧歌教材。
在商河縣文化和旅游局的支持下,商河縣實驗小學先后邀請鼓子秧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等到校任教,并聘為校外輔導員,每周五開設鼓子秧歌課程。全校融合鼓子秧歌三大流派藝術特色于一體,三年級至六年級所有少先隊員人人參與,自選角色,傘、鼓、棒、花、丑角色齊全,校園鼓子秧歌隊成員常年保持在300人左右。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歷來重視學生素質與能力的培養,早在2013年就推出了“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此后,以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和2015年山東省實施的《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兩個重要文件為依據,以國家級非遺項目古琴藝術為切入點,逐步引進近20個非遺項目,成立6家非遺大師工作室,建成2000余平方米的非遺空間,在提升學生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深入基層,
讓傳承發生在群眾身邊
非遺的傳承不能做“無根的浮萍”,只有扎根群眾,才能延續持久的生命力。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處長劉朋鑫介紹,經過多年努力,山東在“十三五”時期基本形成了包括非遺展示館、傳承體驗中心等在內,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傳承體驗設施體系。近兩年,山東著力完善傳承的“軟舉措”,即推動非遺走出展廳,重新回到鄉間,重新煥發蓬勃的生機。
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創新推出日照“非遺寶藏行”系列活動,以自駕游形式探索“非遺寶藏”聯動景區、非遺工坊,推動文旅融合。同時,為實現非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指導劉氏盤扣技藝等非遺項目進行文創設計,推動非遺工坊開展項目轉化,全市已有70余所非遺工坊有自己獨特的非遺產品。
煙臺剪紙以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悠久的傳承歷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煙臺市在建設現代化國際濱海城市的進程中,將煙臺剪紙作為煙臺文旅“世界性地域標志”載體,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實施意見》,致力于煙臺剪紙等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和產業發展。
如今,煙臺已構建起以非遺保護中心、文博單位、民間機構和文創企業等相結合的煙臺剪紙資源庫,形成了收藏、整理、研發和數字化展示體系。當地策劃推出的“膠東民間窗花剪紙藝術展”,以“文博機構+剪紙研究專家+剪紙藝術家”為組合,運用現代剪紙手法搶救了上千件瀕臨失傳的“百蝶圖”“福祿壽喜”“榴開百子圖”等膠東傳統剪紙紋樣。
近年來,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山東高度重視發揮非遺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作用,將非遺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農耕文化保護、城市建設相結合,保護文化傳統,守住文化根脈。
多方聯合,
踐行新時代非遺營銷理念
2020年以來,濟寧市會同曲阜市積極推動孔府菜博物館建設和孔府餐具研發制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孔府菜博物館選址、展陳方案和效果圖設計工作,已完成對孔子博物館內的館藏清代餐具的數據采集,正在進行孔府餐具的模型制作。
11月18日,打響孔府非遺金字招牌研討交流活動在濟寧曲阜市舉辦。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付俊海表示,山東將以做好孔府非遺保護傳承為重點,加強孔府文化資源調查記錄,在傳承體驗設施、旅游融合發展、弘揚傳播、理論研究等方面,各負其責、形成合力,將孔府金字招牌挖掘好、闡釋好、傳播好,推動孔府文化走進現代生活,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有專家指出,多數非遺老字號從誕生之日起就帶有商業屬性。因此,當下的保護傳承也要從市場中求得答案。如果單純依靠政府補貼,非遺項目勢必沒有未來,也不可能有創新的內生動力。
這幾年,在有效保護前提下,山東大力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深入挖掘鄉村旅游消費潛力,支持利用非遺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等業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研學旅游產品和演藝作品,同時,支持非遺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探索建設非遺特色景區。
11月中旬,由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濟南市文化館等承辦的“河和之契 創新傳承”2021泉城非遺文創挑戰賽評審工作在濟南市文化館舉行。大賽共征集到包括工業產品設計類作品及剪紙、面塑、魯繡等工藝美術類作品136件(組),涌現出一大批設計新穎、創意度高、技藝精湛的好作品。
濟南市文化館館長、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馬迎春介紹,本屆非遺文創挑戰賽調動了社會力量參與非遺文創產品研發的積極性,參賽作品既突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又展示了泉城非遺的地域魅力,是濟南文化特色融合時代特征的生動體現。下階段,濟南市文化館將繼續鼓勵合理利用非遺資源進行文藝創作和文創設計,同時將利用互聯網平臺拓寬相關產品推廣和銷售渠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