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2-05-12 08:56:05
原標題:吳金鼎和《山東人體質之研究》
來源:齊魯晚報
□許志杰
1931年,吳金鼎著作《山東人體質之研究》以“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七出版。著者在引言中說:“民國十六年(1927年)作者肄業于清華大學研究院,蒙李濟之先生授以人體測驗之方法。”當時而言,此書乃是中國人類學家第一本以某地區人的體質為研究特征,以比較完整翔實的人體測量數據,在對比、分析、計算之后得出結論,專業性、實用性、理論性、參考價值都很高的人類學著作,尤其對研究山東人基本特點的認知,具有很強的專業指導作用。當下評估,如此細致、專業的測算工作,使之成為中國人種學扛鼎之作,《山東人體質之研究》出版近百年來,尚無與此媲美的著作問世,尤為值得珍視。
這是一本遲來的,也是被人忽略的人類學著作。
1925年2月,清華研究院成立后,聘請吳宓為籌備處主任,同年6月改為研究院主任。研究院設立初衷,原本打算建立與大學本科相銜接的多科研究院,但因學校經費所限,根據當時文化事業的發展狀況,考慮到國學研究尤為重要,因而先設國學門一科,慢慢地人們對其稱呼,便由研究院慣稱國學研究院。
研究院國學門網羅頂尖學術大師組建導師團隊,著名學者有國學大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語言學大師趙元任,號稱清華研究院四大教授,以及考古學大師級人物特別講師李濟,面向全國有志國學研究的青年學子招生。入考范圍包括國內外大學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歷者,具有學識及經驗的各校教員,或學術機關服務人員,或對經史小學等具有根基的各地自修人士。報考條件十分寬泛,兼有相當嚴格的考試程序。
獲得第一期國學門研究生入學資格的共有30名,備取兩名,正式注冊為29人,開學時間是1925年9月。吳金鼎是1926年9月入學的第二期研究生,招考事宜始于1926年3月底,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擬就“本年招生各科命題及閱卷名單”。招生辦法和手續與第一屆基本相同,但在考生選考的學科方面更為廣博繁雜,要求更加嚴格。列出23個學科,每個學科都有六門指定的必考題。第二屆錄取新生正取24名,備取2名,入學報到者24名,吳金鼎為其一。另有陸侃如、謝國楨、衛聚賢、王力等,后來成為一方學術大咖的國學大師級同學。吳金鼎入校時,正值留學德國的陳寅恪回國,四大教授加李濟特別講師團隊正式組建完畢。
在齊魯大學文理科本科專修歷史及政治學專業的吳金鼎,畢業留校后在社會經濟學系擔任助教,但對于清華研究院專業攻讀方向,吳金鼎選擇的是自己更加偏好的中國人種考,因范圍所及兼治人類學及考古學,導師為李濟。李濟雖然沒有入列名顯位尊的四大教授,但其學習經歷與治學資本,是完全可以與四大教授相提并論的。李濟畢業于清華學校,到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心理學和社會學,之后到哈佛大學研習人類學,分別師從虎藤、拖策和狄克森三位導師,涉獵體質人類學、考古學、人種學,于1923年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這是第一位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
李濟在研究院開設的第一門課程就是中國人種考,后開設人文學,又為吳金鼎入學的第二屆研究生開設了普通人類學和人體測驗。在當時的研究院,學生選定的專題研究科目,以名氣更盛的王國維、梁啟超指導范圍的居多,陳寅恪、趙元任和李濟指導的論題相對小眾,且資料難覓,不易下手,因而真正敢于下手研究這三位導師所指導專題的不過幾人。吳金鼎是李濟門下專題研究中國人種考的唯一學生。清華研究院開設四年,跟著李濟讀人類學、考古學的學生不過三五人,除吳金鼎外,還有徐中舒、吳其昌、余永梁、朱芳圃等,不過他們都是兼項,真正在日后的事業發展中一直堅持研究人類學、考古學尤其田野考古的就吳金鼎一人。因而流傳甚廣的一則故事是,清華研究院四屆畢業生,李濟只重點指導了一個半學生,一個吳金鼎、半個徐中舒。半個徐中舒是如何產生的,原因是他入校時報告的研究專題是跟隨李濟學習人類考古學,畢業時的論文題目是《殷周民族考》和《徐庵淮夷群舒考》,主要的指導老師是王國維,李濟只是開始時掛了個名而已。
如此說來,依吳金鼎只在清華研究院就學半年,而且拿到畢業證是在1930年完成《山東人體質之研究》之后,他至多算是李濟的三分之二個學生。1927年6月1日,清華研究院舉行第二屆畢業典禮。本屆畢業生完成了各自選定的專門研究課題,其成績經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四位教授的審閱,提請教務會議審查。審查合格者有陸侃如、謝國楨、衛聚賢、王力等30人,均頒發畢業證書。吳金鼎因為沒有完成論文寫作,被準許待成績補齊后予以畢業,這個需要補齊的成績就是《山東人體質之研究》。
吳金鼎在《山東人體質之研究》第一章引言中,簡要講述了本書的起始與成書過程。1927年春,吳金鼎因為各種原因從清華研究院肄業,回到母校齊魯大學繼續從事教學與研究。在清華研究院,吳金鼎跟隨李濟學習人體測驗的方法,同時為了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在助教王以中的幫助下,用一個月的時間在清華學校對68人進行測驗。這是吳金鼎對于人體測驗工作的第一次嘗試。正好到了放寒假之時,吳金鼎已經做好了放棄清華研究院學習的準備,把所有行李運回濟南,回母校繼續任教。李濟聽說后給予勸留,但吳金鼎決心篤定,“濟之先生慨允以儀器借予,俾得帶回山東作長期之測驗,以完我未成之工作,所期望者尚遠且大也。”
至于吳金鼎為什么放棄清華研究院的學習,說法不一。李濟也知道自己實在沒有多少時間去親自指導吳金鼎的研究工作,就把人體測驗用的儀器直接讓吳金鼎帶回濟南,在工作中完成研究科目。吳金鼎回到齊魯大學之后,教學工作非常繁忙,“逐日疲于校課”,幾乎沒有多余的時間去開展人體測驗和研究。好在大學是有幾個長短不齊的假期,吳金鼎就利用假期,并在妻子王介忱的幫助下,利用學校來自各地學生這一優勢進行有針對性的測驗。從1927年秋到1929年冬,將近兩年半的時間,共對291人進行科學測量與統計。恰在工作接近尾聲時,李濟來信詢問吳金鼎進展狀況和所獲成績。吳金鼎把所有資料,經過核算整理后草成“山東人體之特質”一文,寄給了導師,李濟看后非常滿意,“極蒙嘉許”。
李濟之所以在1929年冬給吳金鼎寫信問及研究課題人體測驗進度,一是放心不下學生的學業,重要的是清華研究院已于當年7月關門,李濟本人已經離開研究院到“中研院”史語所考古組任組長,如果再不及時補交研究論文,吳金鼎就有可能永久拿不到研究院畢業證明了??戳藚墙鸲Φ摹吧綎|人體之特質”初稿,李濟很滿意,給予學業通過,并交給已經改稱清華大學的教務人員,這便是后來“吳金鼎待成績補齊后,亦給予了畢業”說法的根據。在清華研究院半年時間,吳金鼎跟隨導師的時間的確不多,但還是拿出了令李濟滿意的《山東人體質之研究》,既是對導師培養與希冀的回報,更是吳金鼎執著、堅韌性格的體現。也是替導師完成了立志去做卻未能做成的志業——1924年李濟赴湖北調查民眾體質,1925年8月在北京中國科學社第十次年會上作《湖北人種測量之結果》,卻未能成書。
《山東人體質之研究》出版時間在1930年之后。當年春,在老師李濟的召喚下,酷愛田野考古的吳金鼎離開母校,加盟“史語所”考古組任助理員,從此走上田野考古這條艱辛之路。在與導師朝夕相處的日子里,吳金鼎得到更多提攜與教誨,李濟希望學生能夠在田野考古的同時,對“山東人體之特質”進行修改、補充、潤色,待時機成熟后正式出版。吳金鼎牢記導師的囑托,在安陽殷墟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對原稿重新進行計算和潤色,翌年完成,并在導師的推薦下以“中研院”史語所單刊之名出版發行。
吳金鼎認為,本書的寫作目的,即如標題在于考究山東人的體質,換句話說,山東人體質之所以與其他地區、省份有差異的數據,在本書中得以表述。采用的方法就是比較研究法,以山東人體與全國人體比較,從而得出山東人的基本平均特質。然后再以山東境內不同地域人體加以比照,得出山東境內各區域人的不同體質。區域差異得出結論,又以區域為單位進行再核算,以求出構成山東人體特質的少數個體,本書的最終目的就達到了。
依據書中表述,當時山東省有107個縣,人口達三千多萬,應該是人口大省了。因為《山東人體質之研究》一書專業性極強,一般讀者無力從吳金鼎的著作中讀出更多有效信息。如果能有人類學專業人士加以解讀,就有可能為近百年來山東人體質變化提供更多的一手數據,驗證《山東人體質之研究》的科學性和適用性。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山東人體質之研究》出版以來,一直未能得到廣泛認知和傳播,以至于眾人僅知吳金鼎是一位田野考古學家,卻湮滅了吳金鼎這樣一位國內為數不多的人類學家的貢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