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黃海晨刊
2022-08-19 10:29:08
原標題:日照人家餐桌的變遷
來源:黃海晨刊
倪賢秀
那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居住于日照市的我家,四口人全指望著父親微薄的工資過日子,生活很艱難。家人每天吃飯,除了買點便宜的青菜,一度還得到菜市場去撿些別人不要的菜葉。
其時,物質非常匱乏,菜市場沒有多少品種,我家一年四季老是蘿卜、大白菜、豆腐這幾樣,過年過節偶爾才有點魚、肉,還得提前去排隊。隊伍往往很長,而貨物卻很稀罕,有時還沒排到,就已經賣空了;有時忘了帶肉票、蛋票,或者票不夠,也買不到。
后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始,我家的生活條件才逐漸改善,特別是八十年代后期隨著城市的“菜籃子工程”推行后,菜的產量大幅增長,品種日趨多元,品質不斷提高,市場供應才越來越豐富,這一點從我家的“菜籃子”就能看出來。
記得有一次,媽媽買了剝皮魚,給家人打“牙祭”。剝皮魚以前我們從未吃過,這是一種海魚,比較耐貯存。記得那年夏天,媽媽小心地將菜籃子捂得嚴實回來,告訴我們一個喜訊,說現在隨著“菜籃子”工程建設的快速發展,剝皮魚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當時,剝皮魚很便宜,只賣幾毛錢一斤,而且肉質豐厚,滋味鮮美,可謂價廉物美。媽媽用油煎成金黃色,放上餐桌,成了一道主菜,家人都很愛吃。
后來,隨著菜籃子工程的深入發展,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各地經濟融通,物流事業興旺,農貿市場也在城市中遍地開花,一般的魚、肉、蛋、菜應有盡有,一些相對冷僻的菜也不再難得,我家的菜籃子變得豐富了,就是平常日子,也從不會少了肉,至于蔬菜,反季節蔬菜,比如來自海南的四季瓜果也能買到。那些年,媽媽的菜籃子已不是家人關注的重點,即使是帶回再多的魚、肉,也激不起當年那樣的歡欣鼓舞了。我家的菜籃子總是在不斷更新與進步,帶來更多的歡樂與驚喜。
菜蔬的豐富也促進了媽媽廚藝的提升。我家的廚房一向由媽媽操持,廚藝向來有口皆碑,在困難時期,菜不多的情況下她總能想方設法保障一家人的營養健康。然而,改革開放以后,不愁買不到好菜了,可媽媽一度嚷嚷著要“下崗”,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什么菜都能吃得到,導致我們的口味越吃越刁,且眾口難調。不過,老媽也開始重學烹飪技術。電視里教烹調,她全神貫注地學習,就連韓國電視劇《大長今》里的廚藝也是她“偷師”的對象,還有空就認真研究菜譜。其次,在軟硬件上大做文章,添置了微波爐、電火鍋、電烤箱等,使得廚房用品臻于完備。另一方面,她加大了配置作料的力度,除了平常的油鹽醬醋外,還增加了料酒、雞精、番茄醬等,甚至準備了用骨頭、雞架等熬成的“高湯”,以備不時之需。最后,老媽大膽嘗試,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一些餐館的平常菜式,如魚香肉絲、酸菜魚等,她都做得像模像樣,尤其是水煮肉片,更是成了家庭保留菜式。
媽媽的廚藝總是在不斷的進步,帶來更多的歡樂與驚喜。吃膩了地上跑的,媽媽適時地買些海鮮,像什么魷魚、蟶子、花甲、基尾蝦,也成了餐桌上的“常客”。現在媽媽面對一些以前只有餐館才能做的菜,比如甲魚,也能輕松地做好。還有時下流行的大閘蟹,媽媽向行家里手討教,然后憑借豐富的經驗做好了這道大菜。媽媽說,生活水平提高了,菜籃子豐富了,廚藝也得“與時俱進”。但如果不是有各種各樣、應有盡有的豐富材料,恐怕巧婦也會難為無米之炊吧。
現在,隨著現代農業的興起,綠色生態農業離我們越來越近。更多原生態、綠色健康的美食走進了我們家,讓家庭的菜品越來越豐富,新鮮、營養的蔬菜和肉類層出不窮。
我到南方出差的時候,參觀游覽了當地著名的農業公園,并從公園的“彩蔬農場”精品蔬菜區,千里迢迢地帶回了頗富盛名的生態蔬菜,這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蔬菜,是公園專屬種植的特色美食。媽媽精心地烹制了這些蔬菜美食,大家品嘗后都贊不絕口,生態、有機、健康、自然,讓這些蔬菜顯得很寶貴,也讓這些概念不再停留在紙面上,而是真正地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而且現在網上可以選購了,我們只需下單就能很便利地品嘗到農業公園的綠色生態蔬菜,讓我們的餐桌更加豐富多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