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2022-08-24 09:06:08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張靜 陳言】編者的話:在剛簽署的《2022年芯片和科學法案》(簡稱“芯片法案”)中,美國著重強調支持與外國政府合作伙伴在通信、半導體技術以及其他新興技術領域的協作。實際上,這背后體現了美國的對抗性思維。早在今年3月,美國政府就提出與韓國、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組成所謂的“芯片四方聯盟”,打壓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但另一方面,美國對韓國、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一直心存警惕。事實上,美國上述舉動已經造成半導體行業萎縮,如果“芯片四方聯盟”成形,對行業來說更是一場災難。《環球時報》記者調查發現,“芯片四方聯盟”的主要半導體企業在華均有大量業務,甚至部分企業收入的一半來自中國大陸市場。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盡管美國處心積慮在推“芯片四方聯盟”,但這幾方內部存在不少矛盾,利益絕非一致,尤其對于企業,更是難以放棄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
營收一半來自中國
彭博社23日援引“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的預測數據稱,預計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增長或為13.9%,不及此前16.3%的預期。該機構預測,明年全球半導體銷售將是美中貿易戰以來最疲軟的一年,到2023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將僅增長4.6%,降到2019年以來的最低增速。報道稱,半導體銷售已成為全球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美國總統拜登本月簽署“芯片法案”,旨在加強美國半導體產業,遏制中國的芯片制造能力。受全球經濟衰退影響,全球半導體銷售降溫幅度將超過此前預期。彭博經濟模型顯示,未來24個月內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為100%。
另據國際半導體行業協會最新統計顯示,2021年,中國大陸再次成為世界最大半導體設備市場,半導體設備銷售額達到296.2億美元,同比增長58%,占全球市場的28.9%。
國際咨詢公司高德納今年發布的半導體企業2021年營業收入排行榜顯示,全球收入最高的半導體企業主要集中在美國與韓國,其中三星電子排名第一,英特爾排名第二。此外,中國臺灣地區的臺積電、聯發科等公司也在設計、制造等領域具備較強實力。
《環球時報》記者梳理上述半導體廠商的財報發現,中國大陸市場對于它們都非常重要。以三星電子為例,2021財年約1953億美元收入中,319億美元來自中國,占比16.3%。公開報道顯示,三星在中國西安擁有一家大型半導體工廠,主要從事高端存儲芯片的生產、研發、銷售,一期閃存芯片項目投資額達100億美元。
美國主要半導體企業也同樣享受著中國龐大市場帶來的收益,對于英特爾、德州儀器等公司而言,中國是它們第一大收入來源地。對于一些半導體企業而言,在華收入更是占到它們總營收的一半以上(如圖)。
企業最基本的訴求是盈利
正是由于企業在中國大陸享受著龐大市場與完善的產業鏈,韓國與中國臺灣的一些人士均反對美國推動所謂的“芯片四方聯盟”將矛頭對準中國大陸。韓國《中央日報》稱,韓國約60%的芯片產量流向中國,其中有近一半在中國組裝成成品出口。行業數據顯示,美國和中國在芯片消費方面幾乎持平。但2025年后,中國有望超過美國,這也意味著韓國芯片出口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更高。
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此前曾表示,“原材料成本壓力最終會轉嫁給消費者”,這被不少分析認為是在暗示美國對大陸半導體產業的“孤立”做法只會對雙方都造成傷害。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芯片四方聯盟”中的三星和臺積電是競爭對手,尤其是在高端芯片領域,它們均十分需要中國大陸市場。換言之,二者都想吃掉對手手中的中國大陸市場份額。對于企業,基本訴求是盈利,盈利就需要市場份額,這些企業很難愿意“脫鉤”。
盤和林還從技術層面分析稱,三星和臺積電同時也擔憂會“偷雞不成蝕把米”。中國大陸半導體行業在外部的遏制與打壓下,正自力更生突破困難,這可能為三星和臺積電培養出新的競爭對手,這是兩家企業都不愿意看到的。
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對于“芯片四方聯盟”,三星、臺積電等企業陷入兩難——既受到美國壓力,但又不想放棄中國大陸的業務。顧文軍認為,如果這些企業加入聯盟,很可能也會觀察形勢變化并謹慎決策與行動,尤其是在當前半導體產業進入下行周期時。
即便對芯片聯盟態度相對積極的日本,相關企業也表示“心里沒譜”。有日企高管對筆者連續發問,“作為美國的盟國,日本在同一時期設立半導體工廠,產品比美國還落后幾個時代,今后能獲得市場嗎?世界半導體產品最重要的市場在中國,斷絕和中國往來,半導體市場是否還能成立?斷斷續續地和中國市場保持往來,會讓芯片產業非常不確定,企業的大忌便是市場不確定。更何況中國也在完善自己的半導體產業鏈,我們真的能和中國競爭嗎?”
所謂“聯盟”本質是服務美國
有分析稱,美國一系列舉動正是為了實現芯片供應鏈本土化,最終目的是服務美國。未來美國在積極聯合盟友對抗中國芯片產業的過程中,可能會協調美歐日韓的芯片政策,設定共同目標,建成“排他供應鏈”。但韓國認為難以實現。韓國《經濟評論》22日的報道稱,中國不僅是韓國半導體的最大市場,而且是韓國半導體生產原料的重要來源國。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最近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韓國國內半導體生產必需的原材料鎵的96%、鎢的84%需要從中國進口。韓國半導體液晶屏技術學會姜成喆研究員表示,從長期觀點看,根本不可能將中國從半導體產業的原材料供應地和市場完全排除出去。
顧文軍也舉例稱,該聯盟可能會形成區域內的產能有限合作,例如要求臺積電優先為美國企業分配產能。此外,該聯盟也可能設置對內封閉、對外排他的標準,在半導體設備與材料方面對中國限制出口。顧文軍表示,預計“芯片四方聯盟”開始運作后,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存量可能受影響不大,但外國企業來中國投資設廠的速度可能會放緩,這將影響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增量。
對此,顧文軍建議稱,中國應該繼續發揮市場優勢,同時加強吸引外企在華投資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業界與這些企業開展更多合作,打消這些企業的顧慮和擔憂。
盤和林則認為,面對當前的“圍堵”,中國一方面需要加強芯片全鏈條技術的獨立自主,同時也要利用各方的矛盾和摩擦尋找突破口。例如近期中國就宣布全面推進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這些積極的開放活動有助于在技術層面打破外部壁壘。他強調,國內要提升對知識產權和人才的重視,在芯片產業強調實際可見的技術,杜絕炒作概念,“一步一個腳印地攻堅克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