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2-09-13 09:36:09
原標題:喜迎二十大·這十年看山東|黃河岸邊的他獲全國“雙減之星”!
來源:大眾報業·農村大眾客戶端
原標題:喜迎二十大·這十年看山東|黃河岸邊的他獲全國“雙減之星”!
來源:大眾報業·農村大眾客戶端
“別看這西瓜個頭小,比大西瓜不少賣錢!”9月7日,天高云淡,在濟南市章丘區黃河街道心正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西瓜大棚,總經理錢彬手摸西瓜非常自豪,”這西瓜,喝黃河水,吃有機肥,脆甜可口,供不應求呢!”
9月7日,錢彬在西瓜大棚內。
黃河街道與黃河直線距離約5公里,因黃河過境21公里而得名,是黃河全流域唯一以“黃河”命名的街道。這里種植西瓜有500多年的歷史,素有“西瓜之鄉”之稱。錢彬是錢家村人,高中畢業后干了20年農資,2012年9月牽頭成立心正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在他眼里,從農資的角度看,這10年,黃河西瓜走過了一條“雙減雙增路”。
“我剛成立合作社的時候,和大家一樣,認為用上好肥料,大肥大水,一定能長出好瓜。”錢彬回憶,那時候,合作社每畝西瓜底肥用500斤化肥、1000斤雞糞,苗期追兩次肥,坐果前施150斤高氮肥,坐果后用80斤高鉀肥。對病蟲害,是見蟲打蟲、見病治病。一看有了炭疽病,讓工人背上藥桶子,打一遍殺菌劑;發現有了菜青蟲、紅蜘蛛,打一遍敵殺死。“好在,那時候已經用中低毒農藥。”
9月7日,合作社員工李靜摘了西瓜小心翼翼地往外運。
肥沒少用,藥沒少打,可瓜的品質,卻差強人意。錢彬找專家學習,像種瓜老把式請教,和社員們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嘗試著不再大水大肥,減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機肥,到2016年前后,合作社西瓜種植進入“健康施肥”階段。每畝西瓜的底肥,化肥減少到150斤,仍然用1000斤雞糞,同時增加500斤生物有機肥。合作社的大棚,也新上了水肥一體化設備,苗期使用的肥料,由顆粒狀變成水溶肥、葉面肥,坐果前高氮肥施肥次數由兩次變成3次,坐果后高鉀肥由一遍變成2遍。“以前苗期兩次施肥,這時增加到5次,但施肥量減少到原來的30%。”錢彬回憶,“葉面肥噴施方式也由人工變成半自動。”
“這個時候,我們從見蟲治蟲變成了預防為主。”錢彬說,從2016年前后,合作社用生物制劑結合低殘留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根據西瓜的品種、定苗時間、不同生長狀況,搭配不同比例的農藥隨肥料一起施用,進入“施肥即打藥,打藥即施肥”的階段。
多年經營農資搭建起的人脈關系,給錢彬幫了大忙。“每試驗一個施肥方案,背后都跟著三四個專家、兩三個種植能手。”錢彬說,“那幾年,一年到頭都在做農藥拮抗試驗,盆盆罐罐堆滿了實驗室,各色卡片標識牌掛滿大棚。”
“從2020年起,根據國家相關要求,結合我們合作社實際情況和多年的經驗,我們總結出一套5S優化方案來種植管理。”錢彬說,這一方案即以生產優質農產品為目標,從精選良種、土壤調理、作物營養、綠色環保、智慧服務這5個方面綜合考慮不同變量,在管理過程中精準施肥。“雞糞含鹽量偏高,我們現在用牛羊糞代替了,并且增加了植物源性生物有機肥。”錢斌說,“現在用上了智能化大棚,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苗期根據苗情、季節、天氣等因素隨時施肥用藥,很難說是幾次了。”多年帶領合作社進行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探索,錢彬得到社會廣泛認可,2020年獲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頒發的“雙減之星”稱號。
“雙減之星”證書。
“總起來說,和十年前相比,我們種西瓜,化肥用量減少了60%,生物有機肥增加了50%;農藥總量減少了30%左右,生物預防和植物源性農藥使用不斷增加,現在占到農藥使用總量的70%。”錢彬說,這10年,種植了數百年的黃河西瓜,也發生了蛻變:從一年一季,發展成3季有瓜;品種也由單重5-15公斤的大西瓜,變成不超過2公斤的小西瓜,從地產地銷變為銷往全國各地,尤其是合作社打造的“心正”牌富硒精品小西瓜,供不應求。
每一個西瓜都貼上標簽和可追溯二維碼。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魏新美 通訊員 崔志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