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2022-09-28 19:09:09
原標題:【解局】“北溪”管道被破壞,為何可能成為又一個“危險的開始”?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白云怡 陳青青 褚大業】當地時間9月27日,“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遭到3處破壞并造成泄漏的新聞引發歐洲恐慌。截至目前,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各方均認為北溪管道泄漏“可能是蓄意破壞”。分析認為,此次“前所未有的”事故,讓本就氣荒的歐洲各國冬季前獲得俄氣供應的希望徹底破滅,而到底誰是幕后黑手,各方也眾說紛紜,謎團重重。
多名國際政治和能源領域分析人士28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事件撲朔迷離,恐在短期內很難查出結果,料會成為一樁類似“羅生門”般的懸案。但從種種細節來看,肇事者的背后很可能有相關國家政府的強大支持。未來,各方圍繞此次事件的爭斗大概率將使俄烏沖突局勢進一步升級與復雜化,而此次事件也標志著全球大國博弈的烈度正在進入新的、具有巨大不確定性的“危險區間”。
據媒體報道,瑞典測量站26日在“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發生泄漏的同一水域探測到兩次強烈的水下爆炸。丹麥首相弗雷澤里克森27日晚說,“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并非“事故”而是“蓄意破壞”。28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表示,“北溪”天然氣管道事件并非偶然,信息表明這是蓄意所為,歐盟將支持對“北溪”事件進行任何調查。
另據瑞典電視臺引用該國國家地震臺網地震學副教授比約恩·倫德的話稱,能清楚地看到事發水域的海浪如何從底部反彈到水面,這意味著“發生了爆炸”。其中一次爆炸產生相當于2.3級的地震,瑞典南部30個測量站都探測到此次爆炸。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研究員王曉泉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北溪”天然氣管道疑似被蓄意破壞或將開啟襲擊歐洲重要基礎設施的恐怖主義進程,這標志著大國博弈和“混合戰爭”的升級和“超限”。他進一步解釋稱,襲擊海底天然氣管線,沒有相關國家政府以及大國的暗許乃至操控是難以完成的。這一趨勢非常危險,將使大國博弈的烈度進入一個具有不確定性的危險區間。
誰是此次事件的幕后黑手?各方各執一詞:有烏克蘭官員將矛頭對準俄羅斯;歐盟方面反應則較為謹慎,表示現在推測事故原因還為時尚早,一直對俄強硬的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拒絕置評;波蘭前外長西科爾斯基在社交媒體寫了一句“感謝美國”,隨后被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轉發。
王曉泉認為,事件的真正原因撲朔迷離,短期內恐難以查清。爆炸點位于俄羅斯工程技術人員難以到達的歐洲水域。此外,此類爆炸技術難度大,管道深處海底覆蓋了幾厘米厚的鋼筋混凝土護套。暗中支持此次恐怖襲擊的勢力一定非常強大,會有較大能力掩蓋真相。
這名俄羅斯東歐事務專家認為,盡管如此,此次事件勢必使歐洲局勢進一步復雜化:無論真相如何,各方定會利用此次事件實現本國政治目的。歐洲多國或將掀起新一輪“反俄大合唱”。即使俄羅斯調查出真相或展示相關證據,也難為歐美所認可。
另一位不具名的國際關系領域專家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北溪”天然氣管道被惡意破壞一事,毫無疑問將使俄烏沖突的局勢進一步惡化,“無論調查結果顯示誰是肇事者,該國一定會否認,而這勢必把局勢引向更復雜、難以預測的形勢。”他分析認為,此事也使俄烏戰線中又延伸出一個能源領域維度的沖突點,“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此次事件未嘗不是削弱俄羅斯對歐洲影響力計劃的一部分。”
27日,美國務卿布林肯就“北溪”管道泄漏一事表示,初步報告指向“蓄意破壞”,但未經美國證實,若管道真的遭到破壞,則“不符合各方利益”。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在早前的回應中表示,事故的性質還不清楚,需立刻調查。俄聯邦委員會國際事務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弗拉基米爾·賈巴羅夫則警告:若美國參與其中,局勢將發生根本性變化。
公開資料顯示,“北溪-1”管道于2011年建成,東起俄羅斯維堡,經由波羅的海海底通往德國。“北溪-2”管道去年建成,與“北溪-1”基本平行,尚未投入使用,但仍有部分天然氣封存在管道內。
27日,俄羅斯“北溪-1”項目運營方“北溪”天然氣管道公司發表聲明說,“北溪-1”和“北溪-2”海底輸氣管道的三條管線一天內同時發生損壞的情況前所未有,目前尚無法評估維修時間。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27日分析認為,這次事件將歐洲可能在冬季之前通過“北溪-1”接收天然氣的剩余預期化為烏有。目前,歐洲各國正在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和能源危機。而彭博社則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最明確的信號,表明在歐洲要在沒有俄羅斯大量天然氣輸送的情況下,挺過這個冬天。石油管道已經停止運轉,但任何關于莫斯科可能在某個時候重新打開管道的希望,現在都破滅了。
“目前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存度大約在40%,如果切斷俄羅斯對歐供應的天然氣,短期補缺的難度將非常大。”中國石油大學教授金鐳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盡管歐洲已對能源短缺問題作了很多準備,比如尋求同卡塔爾等國的合作等,但這些計劃難以在今年冬天成為現實,最早也要在2024年才能形成規模化供給,“俄烏沖突的加劇,必將導致歐洲今年冬天天然氣供應的緊張,并引發天然氣價格的持續高漲。”
王曉泉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認為,此次事件將在多個維度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首先是對環境的破壞,其中一次爆炸的震級為 2.3級,價值20億美元的天然氣可能會進入大氣層。靠近爆炸地的丹麥海岸乃至歐洲的環境都會受影響。
他表示,其次,“北溪”管道被破壞將造成國際能源價格動蕩,國際市場可能會由于擔心恐怖襲擊等非市場因素破壞俄羅斯能源供應而推高能源價格。而這一局面將沖擊歐洲尤其是德國等國的經濟和民生,“由于能源供應困難和價格高漲,大量企業或將面臨虧損和停工,百姓將在寒冷的冬天受苦受難。一些國家的政局可能因為民怨上升而出現動蕩,并給外部勢力干涉內政造成可乘之機。”
他同時表示,此次事件后,俄羅斯經烏克蘭通往歐洲的天然氣管線的地位將明顯上升。即使俄羅斯同意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烏克蘭也能增加向歐洲索取援助的底氣。此前,德國等國由于不愿向烏克蘭提供進攻性戰略武器而引起烏克蘭不滿。
“‘北溪’管道事件將有助于美國強化在歐洲的反俄陣營和反俄制裁,而歐洲則可能要同時面對俄羅斯進一步的軍事行動的同時,為執行反俄政策承受更多損失。”這名俄羅斯與東歐問題研究專家表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