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2-12-27 11:46:12
原標題:寒冬救助讓齊魯大地暖流涌動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寒冬救助讓齊魯大地暖流涌動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有3名拾荒者,在濟南市小清河北路與濟洛路交界處的南岸橋下露宿……”11月26日下午,正在街面巡查的山東省濟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突然接到熱線電話。了解情況后,救助人員立即聯系附近“泉城避風港”的救助專員,一同趕到了目的地,勸說3名拾荒者到“避風港”。因天氣寒冷,經本人同意一名年長者由社區救助專員護送到“避風港”接受救助,另外2名想一起租房子,不接受救助。
本著“自愿求助、無償救助”的原則,救助人員給不接受站內救助的2人留下棉衣、棉被、食品等救助物資,還有口罩、酒精噴霧、消毒濕巾等防疫物資,并把一張寫有救助熱線及地址的愛心卡遞到他們手里,再三叮囑其勤洗手、戴口罩,做好個人防護,如有需要可以隨時撥打電話,接受救助。
為解決街頭流浪乞討人員不愿意入住救助站的情況,濟南市民政局在全市各區縣依托福利機構,建立166個小型救助點,被稱為“泉城避風港”。生活無著的臨時遇困人員、流浪乞討人員都可以自由進出這些救助點,躲風避寒。據了解,像這樣的“避風港”,在山東省共有970個,彰顯了“使弱有所扶更溫馨”的服務理念。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山東省民政廳實行部門聯動、上下協同、全面動員,多措并舉打造“齊魯避風港”,織密兜牢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網絡。各地由救助站站長、民政局長甚至當地政府領導親自帶隊參與巡查,守住守牢寒冬救助的底線,確保流浪乞討人員及時得到救助服務。
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要求,山東積極完善市級中心救助站、區級衛星站、街鎮救助點和村居網格的四級聯動救助網絡,形成資源共享、協同聯動、及時發現、快速響應救助機制,為流浪乞討人員等困難群眾就近求助提供便利。各地充分發揮110、12345服務熱線、24小時求助熱線、城鄉社工站和網格員發現報告和應急處置作用,落實首接責任制和應急處置措施,兜牢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底線。濟南市依托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應急救援站、公園傳達室等公共設施,按照“沿街、開闊、易發現、全天候開放”原則,實行“四有三統一”(有固定場所、有專人負責、有救助物資、有檔案記錄,統一標識、統一救助流程、統一救助標準),設立166處“泉城避風港”,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臨時休息場所和基本飲食等過渡性救助服務,并根據救助對象需求及身體情況進行分類轉介,實現“被動救助”向“主動救助”轉變。
山東救助管理機構還積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導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公益慈善組織、志愿服務組織等參與日常街面巡查和站內救助服務。他們發揮出租車司機、公交司機、環衛工人、夜間安保人員等熱心群眾積極性,發揮社會組織、村(居)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了解民情、反應迅速的特點,及時提供救助線索。濟南、濱州、泰安等地發揮市級救助站中心作用,鏈接街道(鎮)社會工作站、周邊愛心賓館、24小時便利店等社會資源,開展流浪乞討救助便捷服務,實現救助關口前移。今年以來,救助流浪乞討人員9264人次。
對無法查明身份流浪乞討人員,山東及時在全國救助管理信息系統、救助尋親網登記,報請公安機關采集DNA,進行人臉核查比對,在抖音、今日頭條等平臺廣泛發布尋親信息。全省各市級救助站整合各方資源,心理咨詢、社會工作師等專業力量,建立尋親工作室,通過心理疏導和慰藉,使他們感受到關愛溫暖,提高了尋親成效。與山東廣播電視臺等媒體聯合開展尋親“團圓行動”,通過“網絡直播+短視頻+電視新聞報道”立體綜合式融媒方式,播出系列主題活動29期,超過2億人次觀看,今年以來共為309名無身份信息人員成功尋親。
山東省民政廳負責流浪乞討救助工作的負責同志說:“在受助人員中,有的可能是一位走失的老人,可能是未成年人,也可能是精神障礙或智力障礙的殘疾人,還可能是外出尋親、務工不著的臨時遇困人員,通過我們的救助服務,能夠幫助他們回到家庭、回到學校、回到親人身邊,過上正常的生活,是我們的職責使命所在,更讓我們感到欣慰和幸福。”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