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商報
2023-07-03 10:16:07
原標題:濟南府學文廟:老城里的“海岱文樞”
來源:山東商報
原標題:濟南府學文廟:老城里的“海岱文樞”
來源:山東商報
一城人文,光耀千秋。古建筑,凝固著城市歷史文化,記錄著一城人文風韻。被冠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美譽,溫潤而靜雅的泉城濟南因諸多文人墨客的筆墨表達積淀下深厚底蘊,其人文印記也深深鐫刻在雕梁畫棟的古建筑中。
老城深處,綿延流長文脈。位于大明湖畔的府學文廟承襲近千年歷史,在傳承接續中厚植出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承襲“齊魯文衡”“海岱文樞”的歷史底蘊,穿過歷史的煙云,府學文廟在歲月的氤氳中積淀下厚重的文化,亦在薪火相傳中賡續生生不息的齊魯文脈。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許倩
承載歷史的“高等學府”
濟南老城區內,坐落著古代濟南府最高規格的官學機構和祭孔廟宇——府學文廟,這一濟南市區現存歷史最早、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群隨歲月變遷記錄著老城文脈,繪就成一幅古建今輝的傳承畫卷。
“根據史料記載,濟南府學文廟于宋熙寧年間由太守李常主持修建,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濟南市文物保護利用中心主任呂智勇介紹。與曲阜孔廟不同,濟南府學文廟不僅承擔著官員學子祭孔的功能,還是古代濟南及山東地區科舉考試、教育的場所,同時也是文化、教育的中心。
“文廟有三個等級,最高一級稱為國子監,府州一級稱為府學文廟,縣鄉一級稱為縣學文廟。濟南府學文廟在同等府學文廟當中等級是最高的。濟南府轄區最大時,曾轄26縣,原先德州、濱州、泰安等縣市也曾屬于濟南府。歷史上,濟南府學文廟曾參與山東鄉試的舉辦,趕考者需在此祭拜孔子、宣讀考試紀律后方能前往貢院考試。從濟南府學文廟走出的舉人,據統計有14000多人,進士4087人。”呂智勇說。
府學文廟的功用及地位隨朝代更迭也發生著變化。“明朝以后在此舉辦的祭孔大典,由山東省級官員攜地方主要長官參與,學習皇帝執政的最新指示和以《四書》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濟南府學文廟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有曾鞏、蘇轍、顧炎武、王陽明、張養浩、李攀龍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跡。”呂智勇介紹。
千年以來,府學文廟曾數次被毀又屢經重建,新中國成立后保留教育功能,先后被小學和教育局使用。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布局嚴整,規模宏大,是濟南重要歷史文化遺存。2005年,濟南府學文廟大修,歷時五年,2010年9月28日重新對社會開放。大修后的濟南府學文廟,重新恢復了中路的建筑,占地25畝,分成前后七進院落,成為連接古今的重要遺存。
建筑主體盡顯綿長文脈
《禮記·郊特牲》記載,“天子外屏,諸侯內屏,大夫以簾,士以帷。”位于府學文廟最南端的萬仞宮墻,類似后世的“照壁”。“這一萬仞宮墻在外的建筑方式是天子規制,由此也足以看出孔子地位之高。”呂智勇分析。
正南門是府學文廟的第一道門,其上的“文廟”二字為蘇東坡題寫。行至于此,大門墻壁上“山東省立第二實驗小學”的字樣依稀可見。究其緣由,呂智勇分析,“19世紀科舉制度廢除后,各地文廟被用作學校來使用,濟南府學文廟也不例外,在1946年時成為山東省立第二實驗小學,也就是大明湖路小學的前身。濟南籍文化名人韓美林曾在此就讀過。”
作為各地文廟標配建筑之一的欞星門在濟南府學文廟也有著特別的建筑形制和講究。根據《后漢書》記載,靈星為專管天田的神,掌管著地上的風調雨順和五谷豐登。因此,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欞星門柱子的頂端有風雨雷電四尊石像,中間綴有祥云,還有象征一品文官的鶴。”呂智勇介紹,“將文廟的大門稱為‘欞星門’,象征著封建社會尊孔如尊天。‘欞星門’三個字為乾隆御筆,古代的‘欞’寫法是左邊木字旁,右邊是雨字頭,中間三個口下邊一個巫,由于孔子‘敬鬼神而遠之’,所以乾隆就把‘巫’給去掉,于是就有了這種特殊的寫法。”
除大門處的各個建筑與孔子關聯密切外,文廟內的中規中矩亭則與“亞圣”孟子相關。“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在全國各地的文廟中,中規中矩亭是濟南府學文廟的獨有特點,根據碑文記載,兩亭初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呂智勇介紹,如今的中規中矩亭是在原址上復建而成的。亞圣孟子以“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來教化世人。規矩亭的設立則是為了讓官員為政、學子治學要謹守規矩,這樣才可以光明磊落,德業并修。
留存城市記憶,彰顯文化底色。以水為媒、以文為脈,以泉水為補充水源是府學文廟泮池的最大特色,這一國內獨一無二的建筑特色與“泉城”之稱相得益彰。從泮橋、泮池的修建來看,也與古代科舉考試相關。“古代科舉考試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童試是科舉考試中的最初考試,童生經童試合格后成為新進生員,俗稱秀才。秀才須經泮橋入宮拜孔子,叫入泮或游泮。入泮禮中的一個環節就是從泮池中摘采水芹,插在帽緣上,以示文才。”呂智勇介紹,按照周禮,天子的學宮為“辟雍”,四周環水;諸侯之學為“泮宮”,南半面環水,也就是半圓形的水面。因孔子曾被追封為文宣王,所以按照禮制可以修建泮池,后來泮池就成為古人尊孔和興辦官學的標志。根據《歷城縣志》記載,明萬歷庚子年,太守沈蒸修引芙蓉泉水入泮池,以泉水為補充水源成為濟南府學文廟泮池最大特色,這種在全國獨一無二的建筑風格,更加成就了濟南“泉城”的名號。
前廟后學的“海岱文樞”
由南向北一路行走,經鐘英毓秀坊、屏門、更衣所、犧牲所、小泮池、鐵牛亭、贊曰碑等建筑,便可到達府學文廟的核心建筑:大成殿。“濟南府學文廟大成殿面闊九間,因濟南府學文廟是在孔子故里的首府,殿堂被批準可以獨具皇家規格,為九開間、黃琉璃瓦蓋頂。”呂智勇介紹,濟南府學文廟的大成殿和其他地方文廟的大成殿一樣,都是舉行祭祀儀式的地方,其內面供奉著孔子和“四配”“十二哲”塑像。四配按先后順序依次是復圣顏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亞圣孟子。
因為孔圣人曾受封為文宣王,所以頭戴十二琉球冠冕,身著禮服,手執圭板。“禮服上有多種圖案,從古代十二章紋而來。所謂‘十二章紋’是中國古代帝王及高級官員禮服上繪繡的十二種圖案,分別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呂智勇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殿內屋頂圖案全為仙鶴。“這是因為在古代流傳‘文禽武獸’之說,孔子是一代文化圣人,所以屋頂飾以飛禽圖案。”呂智勇分析,紅色的柱子都為原始文物,我們對其作了翻新防腐的處理。“柱礎的樣式也很不統一。素面覆盆形的是明代柱礎,蓮花瓣形的是宋代柱礎,從中可以看出大成殿是經過多次擴建的,據說最初是五間,后來擴為七間,清代改為九間。”
“自北宋范仲淹將蘇州府學和文廟合并之后,中國各府、州、縣都形成了廟學合一的模式,具備祭祀孔子和地方官學的兩種職能,濟南府學文廟也呈現出前廟后學的布局。”呂智勇介紹,大成殿及其南面的建筑,都是祭孔的場所,往北的建筑就是地方官學了。現在恢復的府學建筑主要有明倫堂、尊經閣和四座書齋。
其中,明倫堂是各地文廟中的標配建筑。“據說,明倫堂是宋代大儒朱熹命名,用建筑名稱的含義闡明并教導人們懂得人和人之間的倫理道德標準。古時每月農歷初一和十五,禮拜孔圣人后,學子們都會聚集在此,聆聽訓導師宣講教化和上諭(人倫道義和政府法令)。”呂智勇介紹,濟南府學文廟明倫堂在1950年被拆除,用來修建教學樓。大修時依照史料記載,在大成殿北邊的原址上復建。
府學文廟對外開放后,明倫堂成為國學宣講、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的主場地,并被作為濟南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濟南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踐行基地、濟南市道德講堂總堂使用。“如今,本著‘明倫崇德,修己安人’的宗旨,明倫堂內共開展《四書五經》講座200多期,在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讓文廟重新煥發活力。”呂智勇表示。
以文為脈廣開傳承之路
作為府學文廟中最高建筑的尊經閣,是存儲儒家經典的藏書樓,類似現代圖書館,在古代放有四書五經標準版本,一樓借閱,二樓存放,有尊孔讀經之意。“原尊經閣曾藏有多通石碑,現已不存。復建后的尊經閣共兩層,面闊18.40米,進深13.20米,室內地面至龍脊寶頂高16.88米,正門高度5.34米,建筑面積242.88平方米,為文廟內最高的建筑。”呂智勇介紹。
值得關注的是,除“最高建筑”這一特色外,尊經閣的建筑手法亦頗有講究。呂智勇分析,“儒學主張中正有序,反映在文廟建筑上,則表現為普遍采用中軸對稱的布局方式,沿軸線南北縱深發展,對軸線之外的附屬部分采取嚴格對稱的手法,遵循倫理秩序,突出居中為尊。建成后,尊經閣是濟南府學文廟最高的建筑,成為文廟北側大明湖路上賞心悅目的景觀。”
地處歷史文化名城濟南,濟南府學文廟承歷史之積淀,廣開文化傳承路徑。“濟南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燦爛的文明,濟南府學文廟在歷史上參與了這些文明的構建,而今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成為全市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呂智勇舉例介紹,本著“依托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宗旨,濟南府學文廟舉辦了大量線下活動。“借助歷史文化的研究,濟南府學文廟恢復了以《論語》《周易》等國學著作導讀為主題的儒學講座,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對外開放以來舉辦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孝道、家風的講座共計400多場;開設古禮體驗活動,拜孔賢禮、成人禮、開筆禮等活動,累積5萬多名青少年參與其中,以實際行動感受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此外,開設新年祈福會等節日活動,并與相關部門聯動策劃開展多項主題活動,系列活動使得濟南府學文廟在新時代迸發出新的生機。”
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濟南府學文廟打造了新年祈福會、孔子文化節、文廟講堂、青少年成長體驗活動等文化品牌。溯古追今,這座穿越歷史的建筑也將隨泉城濟南一起,續寫文化傳承的新篇章。“今后,濟南府學文廟將繼續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使傳統文化體現當代價值,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呂智勇表示。
【點擊】
泰山岱廟
岱廟,始建于漢代,是中國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靈,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岱廟創建歷史悠久,史料記載:岱廟“秦即作疇,漢亦起宮”。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進行了大規模地擴建,后經金、元、明、清歷代拓修,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廟總面積10萬平方米,是泰山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其主體建筑——天貺殿創建于宋代,采用中國古代建筑最高規格營造,為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筑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岱廟也是泰山歷代碑刻較為集中之地,素有“岱廟碑林”之稱,現有碑刻書體流派紛呈,其內容豐富多彩。這些碑文或反映帝王封禪祭祀,或記載寺廟宮觀創建沿革,抑或是帝王文人吟詠,漫步其間,既可品書法之意趣,又可覽歷史之變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