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
2023-09-27 09:26:09
原標題:聚焦教材背后的濱州大歷史進程中的無棣
來源:濱州日報
原標題:聚焦教材背后的濱州大歷史進程中的無棣
來源:濱州日報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記者劉清春報道)“我的家鄉原來這么厲害……”“無棣這地名,居然有2700多年了啊!”“齊國能成為春秋首霸,無棣的貢獻居然這么大!”
……
這個開學季,無棣縣博物館系列人文講座開進學校,連續舉辦了多場“開學第一課”,深受各校歡迎。這些講座,聚焦孩子們不熟悉的卻又“驚人”的家鄉知識,讓學生們大開眼界、為之振奮。
該館邀請5位濱州人文學者,先后走進無棣縣清華園學校、縣第一實驗小學、縣第四實驗小學、柳堡鎮新海中學和縣第二實驗小學,從文化傳承、探源考古、生態發展等角度溯源歷史、尋脈濱州。這些講座,聚焦教材背后的濱州、大歷史進程中的無棣,力爭讓孩子們聽得懂、聽得起勁,讓家鄉知識與大國人文融通,從而激發孩子們探索未知和“在知愛建”的熱情。
埕口鹽場背后,有濱州鹽業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左傳》中齊國管仲的一句名言證明:無棣地名由來至少已2700多年了。比之更早,“無棣”一名始見于《春秋·僖公四年》。據載,周成王平叛,地入于齊,為姜齊無棣邑,迄今逾3000年。東周時,無棣地處齊燕交界,瀕臨渤海灣,又曾是黃河流經地。因而,融合齊、燕、河、海等多元文化,是無棣的人文基因。
以《漫談考古》為題,濱州市博物館研究館員張卡講述了人類起源和演化歷史,重點梳理了濱州大地上史前東夷的部分風俗與信仰。斗轉星移,就在這片大地上,文明孕育、萌芽、發展,讓孩子們驚嘆。張卡穿插講述的考古趣事和研究成果,又讓大家對歷史教材中的抽象文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無棣人都知道,當地有個埕口鹽場,很多孩子家就在鹽場附近,但學生們不清楚:濱州制鹽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
張卡說:“大范圍、長時間的海侵,致使沿海一帶鹽堿化嚴重,但也使濱州沿海形成了豐富的淺層地下鹵水,從而成為鹽業生產的重要資源。”作為戰略資源,濱州鹽業為中原王朝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經濟支撐。濱州由此成為中原王朝海洋經濟起源地之一。
對此,濱州學院人文學院馬曉菲老師的講座作了進一步延伸。馬曉菲通過以武立國、春秋首霸和陸海強國三大方面對濱州齊文化進行了詳細闡述,讓大家更為深刻地認識到齊國經濟建設與民族交融是以武立國的重要保證。
從科普、詩詞、經典等維度分享,讓人文知識變得更鮮活
在人們印象中,博物館的講座留不住孩子——沒有充足的歷史知識作支撐,就很難看懂展覽、讀懂文物。那么,學者怎么講才能打破“一臉懵”“坐不住”的尷尬局面?
或許,可以從科普入手——在《海洋奇趣,領略不一樣的海底世界》講座中,濱州學院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張軍帶領同學們“暢游”環境多樣、資源豐富的海底世界,分享鮮為人知的海洋奇聞,重點介紹了濱州海洋所蘊藏的生物寶藏。
或許,可以從詩詞入手——在《傳承經典,領略之美:穿行在的花果草木間》講座中,濱州學院人文學院教授王志芳從花果草木開始講述,與同學們穿花拂葉讀《詩經》。王志芳讓大家寫出熟悉的身邊植物、熟悉的《詩經》詞句進行分享,告訴孩子們:很多《詩經》詞句寫的就是咱們身邊的植物。《詩經》里,古人與自然的關系質樸而鮮活、幸福而美好,引人深思。
或許,可以從國學經典入手——在《傳承經典,啟迪智慧——中的交友之道》講座中,濱州學院孫子研究院教授郭海燕從孔子是誰、《論語》是怎樣一本書以及《論語》中的交友之道三方面開講,讓大家認識到了這位至圣先師是如何從困頓挫折中汲取智慧,其穿越時空的思想究竟由何而來的。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在這些“開學第一課”背后,無棣縣博物館還做了大量有益嘗試,努力實現文博和教育的“雙向奔赴”。該館堅持日常服務課堂化,深度介入當地校本課程打造,有效破解了中小博物館普遍面臨的發展瓶頸,逐步變身為孩子們向往的“大學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