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4-11-19 14:19:11
原標題:橙黃橘綠時 N種賞景方式“打開”青島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原標題:橙黃橘綠時 N種賞景方式“打開”青島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橙黃橘綠時,N種賞景方式“打開”青島
城市品質不斷提檔升級滿足市民游客對休閑空間的多樣化需求,“尋秋地圖”呈現分散化特點,賞秋模式從單一觀光游覽向多元化、深度體驗轉變
青島精心提升“賞秋”品質
近年來,青島積極開展古樹名木復壯工作,打造“覆蓋全過程、全要素,實現數字化、智能化”古樹名木保護的“青島模式”。
青島深入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僅今年,全市建設綜合公園(社區公園)18個、城市綠道100公里、林蔭廊道35條、立體綠化82處,完成2處體驗式公園建設。
早在2012年初冬,八大關風景區率先在居庸關路嘗試“落葉緩掃”。此后,“落葉緩掃”的區域由居庸關路拓展至嘉峪關路、寧武關路、山海關路等景區道路。如今,這一舉措已逐漸拓展至全市多條景觀路。
今年,青島的賞秋熱潮持續升溫。11月16日,隨著2024嶗山紅葉節暨“冬趣嶗山”文旅休閑季發布活動的啟動,青島迎來了又一波慕名而來的市民游客。他們徜徉在紅葉之中,愜意休閑,流連忘返。
青島之所以能擁有如此持久且絢爛的秋色,得益于其獨特的溫帶季風氣候與地理位置。加之今年氣溫較往年偏高,晝夜溫差大,這種自然條件為植物葉片內的色素調配提供了更佳的環境,使得葉片更加絢爛多彩。據青島園林與林業部門統計,島城的秋葉五彩斑斕,從黃色、褐色到亮紅、暗紅,再到交織的彩色,五六十種觀賞樹木共同繪就了一幅秋天的夢幻畫卷。
隨著城市更新建設深入推進,青島公園城市建設成效不斷顯現,眾多口袋公園、綠道等正重塑著城市的綠色空間,讓秋景有了更多體驗之所、打卡之地。
與此同時,與自然親密相擁正逐漸成為都市人群心中“向往的生活”。“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無數“尋秋者”懷揣著滿腔熱忱,涌入公園、山嶺、林間,探尋這座山海之城的無盡故事與斑斕秋色。
1
秋色斑斕,各領風騷
現下,青島的賞秋之旅已悄然跨越傳統熱門景點的界限,呈現出“點多景美”的特點。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小眾秘境”“人少景美”等成為探尋秋日美景的高頻詞匯。網友們化身為秋色的向導,他們推薦的打卡點遍布青島各處,既有歷史的沉淀,又有自然的饋贈,更融入了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有網友感嘆:“11月的青島,是多巴胺配色的完美詮釋。”
11月的青島,秋景爛漫。劉棟 攝
在歷史的沉淀中,法海寺的千年銀杏以其金黃的華蓋,為古剎披上了一襲華服,讓人們在歲月的流轉中感受到自然的力量與歷史的厚重。隨風輕舞的銀杏葉訴說著千年的故事,吸引著市民游客前來打卡,感受這份自然與歷史的交融之美。
在自然的妙筆下,世博園里,遠山如畫,色彩斑斕,與天水、地池相映成趣,共同演奏出一曲油畫般的色彩交響樂。被秋風染成了火紅的水杉路,是不能錯過的“寶藏機位”,當夢想號的火車緩緩駛來,人們仿佛踏入了一個夢幻的童話世界。
在頑強的生命力里,膠州灣洋河入海口的堿蓬草,以它那火紅的色彩,如霞似錦地裝點著海岸。堿蓬草,一種能在海邊鹽堿地肆意生長的植物,入秋后顏色漸紅,11月時植株更為紅艷,甚至呈現出紫紅色,被譽為“翡翠珊瑚”,極具觀賞價值。
在膠州灣洋河入海口,一片“紅海灘”如夢如幻。梁超 攝
在時光的浪漫中,小麥島的粉黛亂子草迎來最美時節,宛如一幅粉色的流動畫卷鋪陳于游人眼前。置身其中,人們每一步都好似踏在了浪漫的音符上,心靈也隨之輕揚。眾多市民游客駐足觀賞、拍照打卡,定格這溫柔繾綣的粉色浪漫。
……
11月的青島,無疑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秋葉作為季節的信使,不僅為大自然披上了斑斕的衣裳,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溫暖與美好。在這片絢爛的秋日圖景中,每一處景點都如同一位深情的詩人,用各自獨特的方式,訴說著屬于自己的秋日詩篇,讓每一位市民游客都能在心中留下一段難忘的秋日記憶。
2
老景新韻,秋色更濃
在青島,提及賞秋的經典之地,嶗山與八大關無疑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更在歲月的長河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魅力,吸引著無數游客紛至沓來。
法海寺內的千年銀杏迎來了它們每年一度的“高光時刻”。劉棟 攝
近期,青島“350歲”網紅火遍全網。這位新晉“頂流”網紅,便是坐落于嶗山風景區神清宮旁的一棵古槭樹,其樹齡據傳已達350余年。樹根盤石而生、蒼勁有力,樹體高大挺拔、濃蔭如蓋,形態之美令人贊嘆,被譽為嶗山的迎客槭。短短兩天時間里,進山市民游客從100余人漲到5000余人,山間“追樹人”徜徉。
其實,這棵古槭樹僅是嶗山賞秋畫卷的一角。嶗山,作為島城經典的賞秋勝地,以其多樣的地形地貌和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觀,為秋色的多樣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嶗山的“賞秋機位”層出不窮。今年,青島多個部門還聯合發布了《嶗山秋葉觀賞專報》,為市民游客提供了詳盡的賞葉攻略。
在嶗山的各個游覽區中,巨峰游覽區以其高海拔而率先迎來秋色,乘坐索道俯瞰,紅橙黃綠交織成一幅絢麗的畫卷;九水游覽區則有著“山下紅葉,山頂黃葉”的獨特景致,紅葉大道的紅楓以及蔚竹庵門前那棵樹齡高達800年的銀杏樹,都是令人駐足的美景;仰口游覽區位于嶗山東南,四季常青的植物與碧海藍天構成如畫美景,太平宮周邊更是觀賞的絕佳地點;被譽為“小江南”的太清游覽區,因特殊的地理氣候特點,秋天來得更晚一些,太清宮、明霞洞、老子路和步月廊等景點都十分值得打卡。
八大關“八關十六韻”為秋色增添了更多層次與韻味。劉棟 攝
如果說嶗山的游覽區各有千秋,那八大關的“八關”則各具風韻。這片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風格的街區披上斑斕外衣,一步一景、一關一樹,處處都能遇見“季節限定”的驚喜邂逅。為了進一步提升市民游客的游覽體驗,八大關景區近期完成了總面積約11萬平方米的綠化提升工程。通過“八關十六韻”的設計理念,精心打造了16處“口袋公園”,為秋色增添了更多層次與韻味。
“八關十六韻”分為內八韻和外八韻兩部分。內八韻以翠湖、鏡湖湖區為中心,將正陽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山海關路圍合區域打造為八大關景觀核心區域,在現狀自然風貌基礎上豐富文化元素,突出歷史文脈,設計八處特色景觀節點,形成景文相映、兼具時代特色的風貌型花園街區。外八韻輻射整個八大關景區,圍繞景區內的歷史文化建筑,塑造各有特色的景觀花園,形成建筑與景觀交融、大海與游園相映的特色街區,打造一條八大關全景游覽大環線,為市民游客帶來沉浸式的游覽體驗。
3
體驗升級,深度探索
“這里太美了,像油畫一樣。”11月,“油畫小鎮”張家樓鎮的千畝紅楓林漸入佳境,6000余株不同品種的楓樹在山間錯落展開,層林盡染,美不勝收。天然“油畫模式”吸引了大批“拾秋”愛好者,家住青島市區的徐依然便是其中之一。她專程坐地鐵前來體驗,感受張家樓的又一“招牌”——紅楓文化節。市集、馬戲、騎馬、露營,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市民游客暢享田園生活。紅楓文化節首日,游客接待量就突破2萬人次,帶動農品市集、餐飲消費等銷售收入200余萬元。
賞秋,正演變成一場文旅的深度探索之旅。這一趨勢不僅展現了人們對自然美景的熱愛與向往,更體現了賞秋模式正從單一的觀光游覽向多元化、深度體驗的方向轉變。
市民游客“打卡”中山公園菊展。劉棟 攝
此前,青島市第40屆中山公園菊展同樣受到市民游客青睞。在“公園+”理念的指導下,本屆菊展以“菊花”為載體,集藝術、文旅、商業、科普于一體,打造了眾多場景新穎的沉浸式體驗空間。開幕當天,“公園+非遺在景區”非遺特色項目專場活動精彩亮相,豐富多彩的非遺特色項目展示與互動體驗讓市民游客近距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菊展期間,舉辦園藝市集、脫口秀、古風國潮秀、猜燈謎、投壺、茶歇等多種活動,為市民游客帶來一場多場景、多意境的游園嘉年華。
市民游客拍照定格美好瞬間。劉棟 攝
而市南區太平角18號藝術中心的“秋葉的魔法森林”樹葉裝置展活動,則是另一場別開生面的賞秋體驗。學生們圍繞落葉開展創作,通過自然元素與藝術創作裝置的融合,展現了他們獨特的表達方式。同時,沉浸式的科普講座,讓學生們在探索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親近自然、尊重自然。
11月16日,2024嶗山紅葉節暨“冬趣嶗山”文旅休閑季啟動,以探索紅葉文化為主基調,著力提升旅游服務品質,培育更多體驗性強、市民游客喜聞樂見的新產品新業態。而其文旅休閑季更是持續至明年2月底,通過“恣在嶗山”十大旅游線路、“冬趣嶗山”六大板塊,共計百余項活動,整合冬季旅游觀光、迎新祈福、民俗體驗、商貿購物、美食餐飲、文體娛樂、精品民宿等文旅資源,打造好看、好玩、好逛、好吃的文旅消費新場景。
……
這一系列的變化,無疑展示了大眾對于賞秋游需求的轉變。傳統的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方式已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他們更加青睞休閑度假與深度體驗相結合的旅游方式,渴望獲得一站式深度賞秋體驗。同時,區域的自然特色與文化底蘊,正日益成為文旅競爭的軟實力。
近年來,各地也緊扣時間節點,將傳統與創新玩法巧妙融合,精心策劃系列文化活動,打造多元文化沉浸體驗,正逐步成為賞秋游產品的新業態、新模式與新特色。在江西,“廬山—景德鎮—婺源—三清山”賞秋主題旅游產品把廬山、婺源、三清山以及景德鎮串聯起來,為游客帶來了一場一站式深度賞秋的絕美體驗。
4
匠心守護,品質提檔
近年來,“賞秋”熱度持續攀升,為青島帶來了絡繹不絕的游客,也在無形中推動了城市品質的提升和城市治理的精細化。青島在保護古樹名木、提升服務質量、建設公共休閑空間以及推行“落葉緩掃”等方面,都展現了其獨特的匠心。
法海寺的“金黃華蓋”正是青島積極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的縮影。去年,青島對法海寺內長勢較弱的銀杏樹實施了復壯措施,從地上環境改良到地下環境改良,從病蟲害治理到樹腔防腐,每一處細節都體現了對自然之美的尊重與呵護。近年來,青島積極開展古樹名木復壯工作,從2021年復壯50株,到2022年復壯300株,再到2023年復壯150株和今年計劃復壯的150株,青島正以實際行動守護著這些自然遺產。同時,青島還推行市、區(市)、鎮(街)、村(居)四級聯動,逐步形成包含“一樹一檔、一樹一策、一樹一芯、一樹一景、一樹一文化”等內容的“十個一”運營機制,打造“覆蓋全過程、全要素,實現數字化、智能化”古樹名木保護的“青島模式”。
養護不能少,服務也得跟得上。在神清宮古樹打卡熱潮中,北宅街道憑借“花式”寵粉贏得了游客的好口碑。面對客流量暴漲,北宅街道迅速行動,從基礎設施完善到環境衛生整治,從安全隱患排查到道路修繕,每一處細節都體現了對市民游客的關懷,用“北宅速度”成功應對了“賞秋熱潮”帶來的挑戰。
為了滿足人們對休閑空間的多樣化需求,青島深入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公園、綠道、林蔭廊道和口袋公園與城市相得益彰。僅今年,全市建設綜合公園(社區公園)18個、城市綠道100公里、林蔭廊道35條、立體綠化82處,完成2處體驗式公園建設。打造了“青小園”品牌名片,為全市482處口袋公園精心命名。結合市辦實事和城市微更新工作,建設完成“青小園”114個。建設符合適老化標準的口袋公園80個,改造32個,滿足老年人游園需求。
落葉緩掃,是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溫馨化的又一體現。早在2012年初冬,八大關風景區就聽取市民游客的建議,率先在居庸關路嘗試“落葉緩掃”。此后,“落葉緩掃”的區域由居庸關路拓展至嘉峪關路、寧武關路、山海關路等景區道路。如今,這一舉措已逐漸拓展至全市多條景觀路。“落葉緩掃”不僅留住了自然美景,更體現了城市與市民游客之間的情感共鳴。這些厚厚的落葉,成為青島詩意生活的一部分,也讓人們感受到了城市治理的匠心與溫度。
11月的青島,這座被斑斕色彩所擁抱的城市,正在精心鋪陳著一幅宜居宜游的美麗畫卷。(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