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5-03-22 13:33:03
原標題:老廠房成文旅新地標,青島紡織谷蝶變“重生”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原標題:老廠房成文旅新地標,青島紡織谷蝶變“重生”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近年來,很多老廠房成為城市文化產業的香餑餑,引領消費新趨勢,人氣也再次旺了起來。老廠房為基調的工業遺址,始終擁有鮮活的新質生產力,可以與博物館、美術館、展示館、藝術工作室等藝文空間結合;也可以拍短視頻、復刻影視劇場域、營造前衛的婚紗與寫真攝影氛圍;還可以悠閑、松弛地“城市漫步”,沉浸式打卡不同的場景。
在青島,以紡織谷為代表的工業文旅,除了建筑本體吸引人,厚重又靈動的文旅項目也非常“吸粉”。這個老廠房改造的經典項目,既致敬了曾經的“上青天”工業往事,又打造了一處高質量的多場域文旅地標。
紡織谷里的“上青天”往事
走進紡織谷大門,布滿爬山虎的百年老水塔,工業風文藝范十足,仿佛一只時光魔術手,帶領游客,穿越到百年前的老青島……
在過去很多年里,青島常與一個叫“上青天”的詞兒聯系在一起。那時,青島與上海、天津一道扛起全國紡織業的大旗。國棉廠是那個時代如日中天的發光體,所有的光華定格在一個春光最盛的時代。往事并不如煙,盡管隨著城市更新改造,許多老廠房隱入歷史的塵煙,但紡織谷等為代表的國棉廠廠區建筑被幸運地保留了下來,并在向前的時光中依舊熠熠生輝,散發出時代的文化光亮。
紡織谷內的1902美術館。
“紡織谷是依托原青島國棉五廠國家工業遺產的保護和活化利用,打造的傳統紡織產業就地轉型升級新項目,于2014年12月開園。”據紡織谷發展有限公司市場運營部副部長彭曉瑋介紹,發端于1902年的青島城市紡織業,是青島“母親工業”,見證了青島百年發展征程。紡織谷以近4萬平方米的早期德式包豪斯建筑群為核心,以國棉大道為中軸線,規劃建有華秀、火車頭、谷里窯三大廣場,貫通連接5條潮流藝術街區,是青島主城區紡織工業遺產保存最完整、就地轉型發展起步較早的產業園區。這些年,紡織谷大力推進工業遺產活化利用和城市文化IP打造,先后開發建成華秀、火車頭、谷里窯三大藝術休閑廣場以及青島紡織歷史館、郝建秀文化館、上青天文化館、纖維科技館、工藝設備長廊、紅磚長廊等一批文化傳播和體驗的新場景、新空間。
據了解,園區所在地前身始建于1934年,保留有目前國內單體面積最大的百年德式包豪斯建筑以及體現早期青島工業化進程和城市記憶的大量珍貴紡織工業遺存,在2018年被工信部認定為“國家工業遺產”。按照跨界混搭的美學理念,紡織谷先后建成美術館、藝術館、MINI秀場、包豪斯健體中心、蹦床公園、手造工坊、劇本殺、網紅驛站、品牌零售店群以及主題餐飲、特色休閑吧等時尚體驗和消費場景100余個;以活動聚流量、塑品牌、樹形象,年開展時尚節慶、新車發布、電競賽事、書畫展、動漫展以及豐富多彩的街頭涂鴉、時尚秀、藝術市集等活動50余場次,吸引集聚客流百萬余人次。
藝術家賈真耀的工作室便設在紡織谷,他的兩件戶外大型雕塑作品已是這個園區的打卡地標之一。“一件作品是3米高的《紡織女工》,另一件做了女工們經常喝水用的大茶缸。”賈真耀說,因他的父母親在紡織廠工作,他自己也在國棉廠工作了7年時間。也許是骨子里有著紡織情結的烙印吧,他轉了一大圈又回到了紡織谷做藝術。無論是園區的美術館,還是后現代的藝術氛圍,給予了他很多創作靈感。他的工作室是青島很多藝術從業人員的“根據地”,慢慢成為國內藝術家來青島的一處藝術打卡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老廠房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轉身為文旅地標。這些老廠房是工業遺存,更是城市文化記憶的一部分。在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會主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看來,紡織谷是一個行業和一座城市協同演變過程中的精彩樂章,是一座城市對“母親工業”情懷以包容開放眼光的深情表達,是一個行業對“上青天”文化以改革創新姿態的時代演繹。
老廠房的時尚進行時
“我們在紡織谷走過了10個年頭,從最初落地的第三屆全國衍紙藝術展到第一屆全國十字繡手工展,再到首創性主辦沉浸式全國衍紙藝術展,雙向奔赴,彼此聯合,一起打造流量與留量都有的網紅打卡地。”王晴是傳播衍紙藝術的手造工匠,也是最早在紡織谷落地并發展壯大的業戶之一。她介紹,她所涉足的衍紙是一項融合了繪畫和雕塑的藝術品,也是熱門的手創產品。海軍節期間,由王晴團隊定制的海軍節主題衍紙紀念品,被作為外交禮物饋贈給國外參訪團。“在紡織谷這樣的藝術老建筑里工作,被濃郁的文藝氣息浸潤,給了我們很多感染力,也在這里結緣了很多喜歡紡織谷的小伙伴。”
紡織谷已經成為很多年輕人的婚紗照取景地。
老建筑遺產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其物質形態的保存上,更在于其能夠在現代城市生活中持續發揮作用。讓老廠房“活”在當下的時尚生態中,是對歷史建筑鮮活的保護和對工業文化生動的傳承。多年來,紡織谷累計吸引集聚企業(機構)300余家,其中,時尚類機構占比一半以上;線上線下集聚中國金頂設計師、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非遺合伙人、日韓品牌主理人以及新銳設計師等各類創意設計人才500余名,孵化原創品牌20余個;平均每年舉辦時尚買手節、非遺手造藝術展、時尚產業峰會等高端主題活動30余場次,初步形成了以品牌為引領,以設計為驅動,上下游融通發展的泛時尚產業互聯生態圈。
坐落在紡織谷里的青島紡織博物館依托老廠房而建,場館占地8800平方米,將百年老井、水塔、鐵路專線橋等18處工業遺存串接在一起,形成“九館十八景”的布局,展現出“動線、遺存、體驗和產業融合”四大特點。“紡織博物館是一座天然的紡織遺址博物館,可以近距離解讀青島城市記憶,同時通過挖掘周邊文化、產業、旅游等特色資源,將城市工業文化底蘊與文化旅游、國潮文創、藝術手造、時尚消費等相結合。”青島紡織博物館研學部經理孫鵬介紹,這個博物館將傳統景區的參觀旅游創造性地升級成了沉浸式都市漫游體驗,研學團體包括中小學生科普、大學生研學、行業培訓、成人體驗和勞模療養參觀等,在地區和行業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
很多青島的機車迷都知道位于紡織谷的無忌復古公社,這是一家復古機車主題咖啡館,擺設并售賣的諸多限量版機車模型,不僅吸引了業內人士,也成為年輕人打卡拍照的前衛場地。“除咖啡飲品之外,我還制作一些機車改裝藝術定制、銀飾,手工皮具等,從設計創意到成品都是自己動手。在紡織谷最珍貴的收獲,是看著車友對我親手制作的產品愛不釋手,身邊也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店面也從40平方米的工作室發展到如今300平方米的機車復古文化聚集地。”秦寶林是無忌復古公社的主理人,入行的契機源于對機車復古文化的熱愛,之前做過十幾年的攝影師,不喜歡千篇一律,想要獨一無二的屬于自己的東西。紡織谷的時尚潮流氛圍,讓他在這種有意思、有意義的“玩”中走得越來越遠、越來越有價值。(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崔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