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舜網
2025-03-26 14:37:03
原標題:史上首次主動考古,齊長城修建年代明確了
來源:舜網
原標題:史上首次主動考古,齊長城修建年代明確了
來源:舜網
“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管子》中所述之“長城”,即齊長城。2024年5到12月,為了解決齊長城的年代和建筑特點等問題,進一步完善齊長城的防御體系,考古工作者對位于濟南市長清區大街村南的齊長城廣里村北段進行發掘,進一步明確了齊長城的修建年代,項目入選了“2024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找到了年代標尺
齊長城是東周時期齊國修筑的重要軍事防御系統,西起濟水、東連大海,跨越山東中部的泰沂山脈,全長640余公里,途經7個市17個縣區,在東周歷史上曾起過重要的作用。如今,齊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探源齊長城,是一場三代考古人的接力。齊長城的野外調查始于20世紀50年代,山東博物館的路大荒和山東大學的張維華曾對齊長城進行過不同程度的實地考察,并撰寫有關專著。
1996年,泰安的路宗元、孫立華、李繼生、張廣坪、和進海實地徒步考察齊長城,行程兩千里,考察的結論是齊長城未經泰山主峰,而是經泰山之陰東去,城墻只修到泰山西北的釘頭崖,釘頭崖以東以山險代替,齊長城走勢逐漸清晰。
2008年,山東啟動齊長城野外資源調查工作,歷時3年,在2010年夏季基本完成。這次調查對齊長城資源的分布、結構特征、走向、長度、保護現狀、修建年代等進行了全面的信息采集和記錄,基本摸清了齊長城的“家底”。
2022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齊長城進行了重點勘探,主要是為了解決齊長城消失段的地下保存情況,以及完善齊長城相關遺址的分布和性質。在這次勘探中,發現廣里村北偏東齊長城的北側存在大面積的文化堆積。
2024年5到12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廣里村北段新發現的遺存進行發掘,發掘面積為1100平方米。發掘采用多學科合作的方法,除收集傳統的人工制品外,還采集了植硅體、動物骨骼等標本,同時采集樣本進行光釋光測年和碳十四測年。
本次發掘發現了大型夯土遺跡、道路、護坡、房址、壕溝、灰坑等遺跡,其中最重要的收獲是發現了不同時期的夯土城墻。總體來看,這次發現的城墻分為早晚兩期,早期長城寬約10余米,屬于春秋時期,最早可能能到兩周之際。晚期城墻主要屬于戰國時期。
考古的關鍵在于要解決城墻的年代。北部發掘區的早期長城保存有14層,在第9層下發現1座灰坑H1,H1又打破了第10到12層夯土。灰坑內出土了較多的陶片,有鬲、罐、甗等,時代多為西周晚期,最晚不晚于春秋早期。這些器物的出現,為城墻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
為了進一步確認早期城墻的年代,考古工作者又采集了11個炭樣進行測年,分別采自城墻夯層內、城墻護坡、H1、H6。測年數據均偏早,最晚的數據為公元前945年—公元前938年。此外,還委托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對城墻做了光釋光測年。結合測年數據,專家認為,H1的年代應該代表了這段齊長城早期城墻的始建年代。
除城墻之外,考古人員在北部發掘區早期城墻下還發現有兩座西周時期的房址。這兩座房址均為圓角方形,東部有灶址,屬于比較典型的西周小型半地穴式房址,表明在修筑城墻之前曾經有個西周時期的小型聚落。這個聚落或許與西周時期加強濟水防御有關,離這里不遠處的老徐家洼于2021年就曾發現西周聚落,也位于古濟水的東岸。
齊長城年代再正名
長城首現于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先民將史前時期已普遍存在的四圍閉合城垣,改造提升為大型線形國土防御工程的一大發明,是中國古代軍事防御工程劃時代的重大進步,對于研究中國軍事史具有重要意義。學界通常認為,長城首先出現于齊國或楚國,具體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較早的論述見于顧炎武所著《日知錄·長城》,將中國長城出現的時間定位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開阡陌”之后。《山東考古錄》中,則將齊長城始筑時間定于齊宣王之時。景愛《中國長城史》認為“長城建造于戰國時期,以齊長城最早”,“齊長城應修筑于齊宣公時期,后來又多次修筑,才最后完成。其續修之長城,應是在齊威王、齊宣王時期”。
山東大學曾對齊長城西部端點墻體進行過解剖,確認夯層“每層厚12厘米左右,夯具為木棍。夯層層面清晰,夯窩分布密集。夯窩都呈口圓底圜的鍋底狀,直徑5厘米、深1.1厘米左右”。從施工技術上看,夯層厚度、夯窩直徑,比魯國故城第三期春秋早期城墻的略厚略大;夯層厚度較春秋晚期的殉馬坑大墓的略薄,是春秋中期“集束棍夯”的典型代表。有學者據此認為,春秋中期齊國已有長城。
本次發現的早晚兩期長城,理清了不同時期齊長城的構造特點和分布關系,為判斷長城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證據。特別是早期墻體(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和晚期墻體(戰國時期)的疊壓關系,為齊長城的分期與功能演變提供了重要實證。
本次齊長城考古的收獲還有許多。專家表示,從春秋到戰國齊長城城墻建筑方式的演變,展示了中國長城從局部控制向整體成熟防御體系發展的軌跡。同時,齊長城的布局、選址和附屬設施的建造,反映了齊國高超的軍事規劃水平和應對外部威脅的策略。其與平陰城的緊密聯系,更說明齊長城不僅承擔了防御功能,還在重要交通樞紐上發揮了戰略控制作用。
對于齊長城的認知還將不斷深化。此前的2024年12月14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曾召開齊長城現場會,來自山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參加會議。專家們充分肯定了發掘成果,認為本次發掘意義重大,是長城考古的新突破。專家們也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加強多學科的研究,為長城的年代判斷提供更多依據;東部剖面發現了四期夯土,但是一、二期的關系和第四期的性質還需要進一步發掘來解決;H1的性質和與夯土的關系也需要進一步理清。
伴隨考古新發現,齊長城、楚長城誰是“最早的長城”,將引發新一輪的學術討論。未來,隨著研究的深入,齊長城的故事會越講越清晰。
(大眾新聞記者 張九龍)
原標題:史上首次主動考古,齊長城修建年代明確了
作者:張九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