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7-04-20 11:11:04
2016年10月17日,萊蕪市明利特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理事長陳明利,帶著無限的眷戀,匆匆走完了50歲的生命歷程。
就在去世10天前,病床上的陳明利對妻子和女兒說:“你們把鍋和菜拿來。平時忙,顧不好家,我感覺不行了,給你們娘倆做頓飯作為補償吧。”妻子和女兒泣不成聲。
生命的最后時刻,陳明利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我沒有干夠啊,再給我5年,我一定能讓咱合作社在全國叫得更響。”
這就是陳明利,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把式,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他所摯愛的土地和蔬菜。
蔬菜的“父親”——
“我就是要把蔬菜種好”
1966年,陳明利出生于萊城區高莊街道曹家莊一個貧寒家庭。1983年,陳明利僅上一年半初中就輟學回家,他為此哭了一夜。
1985年,他開始嘗試種植拱棚蔬菜。沒有技術和文化,他邊種植邊摸索。為了觀察蔬菜長勢,他夜里上上響鈴,每隔兩個小時就起來一次去測量。
一年春天,陳明利正在趕集,氣溫驟升,他忍不住脫下毛衣,又猛然想到了什么,急匆匆趕回菜地,三下五除二將地膜撕掉。
“天這么熱,人都受不了,菜能受得了嗎?它只是不會說話罷了。”陳明利說。
經過長期的實踐,他摸準了蔬菜的“脾氣”,成為大棚蔬菜種植“土專家”,每天寫蔬菜日記也成了習慣。
“咱種菜是個事業,要種出個樣來。”陳明利最得意的是破了多項記錄:
1988年,他在僅有的0.1畝左右的承包地里,收獲了1263元,在曹家莊及周圍村引起轟動;
1991年,他建起冬暖式溫室大棚,創下全市第一;
1993年,他種植的0.6畝大棚黃瓜賣了1.8萬元,成為全村第一個萬元戶;
2012年,他的大棚芹菜畝產值高達14.4萬元;
2013年,他獲得山東規模種植狀元大賽冠軍,成了遠近聞名的“蔬菜大王”。
他獨創的“陳式種菜法”成為全省大棚蔬菜種植規程。他設計的“陰陽大棚”,土地利用率提高到80%多,收入提高一倍以上。
鄉親們親切地稱他為“菜癡”。他成為萊蕪市以農民身份獲得農藝師職稱的第一人,在基地種植的蔬菜品種全年達到56種。
“56種蔬菜就是我56個孩子。”他常笑著對人說,“菜也和人一樣,你好好地待它,它就會好好地回報你。”
土地的“兒子”——
“我就是要讓地里長出‘金條’來”
2007年7月,《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施行,讓陳明利看到了希望。他費盡口舌流轉了本村30畝土地。11月,他登記注冊萊蕪市第一家合作社。
為了更好地示范帶動,2009年,合作社新流轉土地53畝,投資156萬余元,建設了6個高標準的蔬菜大棚,建成了高標準示范基地,流轉土地的農民成為合作社的社員并優先安排在基地打工。
大棚剛建起時,社員們嘀咕:“花這么多錢,啥時能回本?種金豆子還差不多。”
“不用種金豆子,咱們合作社的地就能長出‘金條’來。”陳明利很有信心,“我和土地最親,我是土地的‘兒子’。”
“金條”還真種成了。陳明利用-2℃—6℃的低溫“鍛煉”60余天長成的芹菜,香、脆、嫩,每公斤售價達到76元,還供不應求。原來設想一個大棚的芹菜能收入20萬元,結果高達50萬元,成為合作社的“招牌菜”。
社員們服了。
農活不好計量考核,他發明了“鯉魚跳龍門”績效考核制度,社員除了基本工資、出勤獎、月獎金、
年度分紅外,還精心設計了計件獎、超產獎、團結獎、操心獎。這一制度得到省里推廣,成為全省農村工作學習的典型。
在陳明利眼里,種菜更是一個良心活,蔬菜質量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紅線。有一次,6名社員為了省事,偷偷使用除草劑,致使芹菜的口感發澀、發咸。情況核實后,陳明利堅決不予收購,這6名社員每畝地少收入6000多元。
跟陳明利干有奔頭!
村民認識到合作社的好處,社員由最初的7戶發展到217戶。合作社被評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示范社,基地被評為山東省優質產品基地,先后認證9個無公害蔬菜品種、14個綠色蔬菜品種、1個國家地理標志認證,認定無公害蔬菜基地認證面積1萬余畝、綠色蔬菜基地認證面積3600畝。
而他自己說:“作為黨員,就是應該做到放在哪里就在哪里發光。”黨和政府也沒有忘記陳明利,他先后被評為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山東省勞動模范、山東省十佳三農人物的稱號。
鄉親們的親人——
“我就是要大家伙都過上好日子”
合作社第一年,各項發展尚未進入正軌,產品打不開市場,虧損近10萬元,陳明利便自己掏2萬元給社員分紅。老百姓都說,陳明利這是瘋了嗎?
陳明利是“瘋”了。
作為理事長的他持有合作社四分之一的股份,本可按股金分紅拿大頭,但他卻把對普通社員有利的交易量分紅比例提高到80%,每次分紅他都不是最多的。
陳明利說:“建合作社不是為了自己富,更是為了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他曾自費以每天4000元的代價請蔬菜專家來授課。大冬天騎著小“嘉鈴”摩托挨家挨戶下通知,請種植戶免費聽課。為了讓人信服,他包種子包技術,讓菜農試種,引進的菜花新品種當年獲得大豐收,每畝純收入4000余元。
10年間合作社累計向社員分紅155萬元,發放工資1087萬元,社員因此富裕起來。他還帶動了周邊鄉鎮60多個村3000多戶農戶走上了蔬菜種植的致富路。
但是,對待自己,陳明利卻顯得有些苛刻。在他去世時,不足20平方米的家里,一張結婚時買的硬板床仍在使用。為了付清手術和化療的費用,陳明利去世前賣掉了剛剛分到的舊村改造房。
“沒有陳明利的指導,我到不了今天。”金霖農業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宋作平說。陳明利幫著他引進新品種,手把手教給他品種雜交的方法,他的七彩花生品種達到10多種,認證了12個無公害產品,價格是普通花生的兩倍。社員也從最初的5人發展到現在的216人。
陳明利自己住院期間,村民亓召信的妻子因骨癌住院治療,巨額醫療費幾乎要壓垮這個家庭。他不顧自己病體虛弱,帶上2000元現金去醫院看望,走時摞下一句話:“就是你們干不了活,也要養你們3年。”
2015年,國家吹響了精準扶貧的沖鋒號。陳明利拖著病體,跑到高莊街道辦事處請纓,要求與貧困村石灣子、趙家峪、邵家莊結對子。看著消瘦的陳明利,街道黨委書記王玉民心疼地說:“老陳啊,你身體不好,還是歇歇吧。”陳明利堅毅地說:“我身體好著哩,不礙事。再說俺是一名黨員,不能落在后面。”
生命的后期,他就是在和時間賽跑,總怕有事干不完,也總怕時間不夠用。在邵家莊,陳明利量身定制了“大棚種植+休閑采摘+旅游觀光”的扶貧路子,并親自繪制了大棚建設圖紙。
2016年10月,陳明利的生命進入倒計時。他找合作社的負責人員談話,做最后的安排。“無論我在不在,一定要幫扶貧困村把地種好,把菜管好,這就是給我幫了最大的忙了。”
10月17日,第三個“全國扶貧日”,陳明利因胃癌晚期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基地和蔬菜,鄉親們也失去了一位脫貧攻堅的幫扶者。
“我死后,一定要把我的骨灰埋在基地旁,我要天天看著我的蔬菜。”這是陳明利生前對村支書呂昌華最后的請求。
在合作社基地東南角村公墓里,新起了一座低矮的新墳,這是陳明利的安息之所。墳前的墓碑很小,也很大,這是一座永遠留在人們心底、值得景仰的精神豐碑!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