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12-28 16:48:12
齊魯網12月28日訊 有句話叫“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說的就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鋦瓷”,用鋦釘像訂書機一樣將瓷片釘起來。使器物得以重生。在山東青州就“藏”著這么一位匠人,雖是半路出家,卻憑著自己的興趣“玩”出了名堂。
楊培皓,他的父親是位木匠,從小耳濡目染,就愛上了傳統的手工活。做過木工,還雕過石頭,練就一雙巧手。幾年前接觸鋦瓷后,便一發而不可收,從此踏上了鋦瓷的自學之路。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憑著這股勁頭和對鋦瓷的癡迷,楊培皓逐漸掌握了這門手藝,技藝越發精湛,并入選為第七批青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鋦瓷藝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鋦補之精細用心如同撫養幼兒,鋦得漂亮才叫出活。任何一件東西到楊培皓的手中,必須想好怎么鋦,用什么釘,腦子里有畫面才能下手。
“有時候一個東西,想好幾上想不出怎么弄來,你弄出一個東西來,必須達到,首先你自己得看著順眼,達到你最理想的效果。”找碴對縫、劃線定點、打孔上釘,任何一個步驟都考驗功力。沉得住心氣,耐得住寂寞是一個鋦藝匠人基本的特質。“打孔的話,你比如說壁厚兩毫米,你就得打一毫米多,接近2/3,不能打透了,打透了就漏水。必須得心靜,在沒有人的情況下,心平氣和地,慢慢地打。”為了讓工作少受干擾,楊培皓一般都會在夜深人靜時挑燈夜戰,埋頭苦干。鋦釘不僅僅是修復器物,而是要使它成為裝飾,使其與器物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珠聯璧合之美。
“這是云南的一個浪鬼柴燒,當時快遞給他郵的時候打爛了,當時它這個地方,釉面缺了很多,用釘蓋不起來,我用銀做了個竹子的形狀,把這個底下缺釉的地方蓋起來了,做完了,看著有點單調,做上一個月亮,疏竹月影。”春華秋實的公道杯,在破損處鑲嵌“蓮蓬”花釘,寓意更佳;一片荷葉,讓其融入整體時,又多了亮點,美觀和諧又不失實用。在楊培皓鋦瓷經歷中,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這幾年,隨著鋦瓷技藝越來越高,楊培皓的名聲也越傳越遠,從親朋好友到客戶介紹,全國各地慕名來鋦瓷的人越來越多。楊培皓說,現在還有不少未拆封的包裹,春節前就暫時就不再接活了,全身心將這些器物修復好,讓它們“回家過年!”
“追求卓越 精益求精”八個字,是楊培皓的工作態度,客戶寄來的是一份信任與希望,楊培皓給的是一份成全與珍惜。
閃電新聞記者 高成剛 編輯 李寧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