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記者站微信號
2019-05-22 08:53:05
3月3日開播到現在,山東首檔省級大型融媒問政欄目《問政山東》就火了。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以“電視問政節目現場直播引關注”為題,對《問政山東》節目進行報道,各大央媒紛紛點贊。關注這檔“問政爆款”節目的除了山東人,還有不同省市的網民。微博上,和《問政山東》相關話題閱讀量達819.6萬。
這是首個常態省級直播問政節目。山東衛視之后,河南衛視也于5月12日推出了省級問政節目《百姓問政》。
1、大力拷問
4月12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以“電視問政節目現場直播引關注”為題,對《問政山東》節目進行報道。
“問出問題,找到辦法,推動解決”,央視的報道中,對節目效果、運作機制進行了深入剖析。
每個星期,山東的省直廳局級干部們都會帶著手下坐在問政演播廳,接受主持人和督辦員李莎的大力“拷問”,臺下坐著看他們“臉紅出汗”的,還有分管副省長和相關領導。目前,人民網、山東省人民政府網、齊魯網、閃電新聞、今日頭條、騰訊視頻等十八家網絡平臺都實現了對節目的同步直播。
這檔由山東一把手親自過問督辦的節目,沒有彩排和劇本,除了第一期錄播外其余全是直播。現場播放記者暗訪新聞片,主持人和督辦員突然發問,還有 “評委團”當場用舉牌的方式對官員回答進行評定,滿意的可以舉笑臉,不滿意的可以舉撇嘴臉。
據記者站公號了解,在山東臺內部也有硬紀律,節目內容由專門的編委分管,其他人一律不能干涉,也不能打聽片子和題目,一切都在現場真實公開。隨著領導和百姓關注度的提高,現場拷問的力度也隨之加大,本身就是山東衛視主持人的李莎擔任督辦員負責現場提問,很多問題甚至到了咄咄逼人的地步,“別說別的,就說到底能不能解決?什么時候解決?”“發生這樣的事,您到底知不知道?知不知道?”
類似的逼問比比皆是。
李莎手持“絕戶網”地籠質問農業農村廳廳長
有熱心觀眾表示,最初的2期節目,李莎還是面帶笑容,后來則是全程板臉,絲毫沒有緩和余地,可見節目的尖銳程度。
最熱愛時政新聞的山東,最關心政治的山東人,最高級別的直播問政節目,最尖銳的現場問答,種種之最疊加起來,《問政山東》做到了地方衛視的現象級,全網播放量已突破一億人次。
在今日頭條APP上,山東省交通運輸廳的一條“連夜進行整改”短視頻播放量達到47萬次,1995名網友參與了留言和討論。
在問政潮流的影響下,整個山東省,濟南、日照、濰坊、泰安、德州等地都已開辦了電視問政節目——這甚至形成山東媒體的問政矩陣。
2、問政節目歷史
火爆的問政節目,山東再次帶起了節奏,另一個人口大省河南也開播了首檔省級電視問政節目《百姓問政》。據映象網消息,由河南省人民政府督查室和河南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由公共頻道制作播出的河南首檔省級電視問政節目《百姓問政》于5月11日在河南公共頻道正式推出。
河南衛視《百姓問政》現場
問政節目形式的歷史,其實已經起起伏伏十幾年了。
2005年5月,蘭州市委書記提出要創辦一個“服務創業”欄目,讓多個部門的“一把手”走進演播廳,與群眾面對面交談,解決群眾關注的切身問題。
這年6月,這檔欄目被命名為《“一把手”上電視》,并于6月20日首播。節目中“民問官答”成為主要的形式,由此,將官民雙向互動納入到了電視節目中——這被視為電視史上首檔問政節目。
自此開始,電視問政雖然拉開序幕,但并不成熟。這一時期的類似節目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僅僅奠定了官民面對面交流、溝通的基調,但問答機制并不完善。
第一期“一把手上電視”的錄制現場。(圖片來源:中廣網)
不過在蘭州開辦了《“一把手”上電視》后,各地開始爭相效仿,比如2006年廣州創辦的《溝通無界限》;2008年安徽電視臺的《對話江淮》;2009年南京的《向人民匯報》……到了2010年,問政節目形式逐漸成熟起來。
之后,在線問政、廣播問政,諸多問政節目雨后春筍一般出現。
電視問政真正進入了繁榮期,是在2011年。彼時武漢《電視問政》直播欄目的開辦,讓電視問政真正以欄目名稱而備受關注,同時也因為問政力度而獲得認可。
這檔節目由武漢廣播節目《行風連線》發展而來,由最初的廣播形式變為電視直播,內容形式逐漸逐步深入,節目時長1個小時,近50名官員以及市民代表在演播廳與群眾座談,并對工作的整改做出相應的保證,節目一經播出,便取得巨大的反響。
2011年之后的電視問政節目,播出的連續性得到了較好的保障,話題觸及的也更加廣泛,例如武漢問政的“期中期末考”,讓問政更加具有影響力和話題關注度。其后的電視問政節目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杭州市的《我們圓桌會》,武漢市的《電視問政》以及南京市的《向人民匯報》。
成熟的節目形式,也讓問政現場的氛圍愈加緊張,往往官員一臉囧、一身汗,成為節目追求的效果。與此同時,也確實現場解決了很多民生問題,這讓問政節目都有著較高的收視率。
3、問政不是一懟了事
事實上,在電視問政起起伏伏的歲月中,爭議一直存在。一方面對于問政本身,群眾抱著懷疑的態度審視;另一方面,問政之后的政府執行力度也一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比如2014年2月,浙江省海寧市的一期電視問政節目,由于現場問答過于程序化,導致問政不到位,結果就連臺下的點評嘉賓海寧市委書記都看不下去亮起了“黃燈”,提醒現場要“問得明白、講得明白”。
因此在電視上,“問政官員的尺度”成了這一類節目的亮點。
今年2月,西安廣播電視臺一檔問政節目中,交通局局長回應黑車問題時,遭主持人連發數問怒懟:“3年了!還需要現在重新調研嗎?為什么有這么多黑車,難道您不知道嗎?”“是不會管、不想管、還是不敢管?”局長被問得啞口無言。該視頻也因“尺度大”,而在網上被廣泛傳播。
再說回來《問政山東》。實際上這檔節目也是在政策紅利下創辦的,今年2月11日,山東省召開“擔當作為、狠抓落實”工作動員大會,會上提出要創新“公開監督”機制,要盡快推行“電視問政”“網絡問政”,每周安排一名省直部門主要負責人,公開向社會和群眾答疑。
有了政策做支持,如前所述,節目的尺度就會很大,主持人敢問敢懟,接將節目中的問題性放大。因為不少官員平時的形象高高在上,而問政節目無異于還原了官員的另一面,這樣的“可看”程度甚至勝于很多綜藝節目。
新一輪的問政節目也有這樣的幾個特點,級別越來越高,越來越激烈,直播互動越來越多,現場制播越來越精良。然而力圖場面激烈的問政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西安高陵區交運局局長被懟,就有自媒體大V陳興杰撰文表示,現場一味硬懟的主持人并不值得喝彩,不了解具體運輸情況,不懂得傾聽對方說話并提取信息,不懂系統化管理,不了解地方一線管理之難,只求一時激烈暢快的主持方式,值得商榷。
無論如何,這些在老百姓看來都是好事兒。而對于媒體來說,有力的監督自然還要強有力的支持,連《大眾日報》新銳大眾的評論文章都說:“作為輿論監督單位,不論是電視臺、電臺還是網絡平臺,沒有黨和政府的支持是辦不成問政節目的。”
之前在網上屢屢被黑的山東衛視,終于憑借這檔節目揚眉吐氣了一把,在業界也成為政務類節目的媒體先鋒。這一波之后,山東衛視能否帶起問政節目的二次風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