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04-18 13:11:04
齊魯網4月18日訊(記者 朱訓壯,陳志富)今天,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在山東新聞大廈召開地方戲曲學術研討會,啟動搶救兩夾弦、聊齋俚曲項目。
地方戲曲作為我國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是表現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一種具有濃郁地域特色、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演劇形式。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由于種種原因,有2/3左右的劇種正面臨衰亡或已經衰亡。已知有記錄的山東地方劇種有近40種之多,目前尚有專業劇團的僅剩14個劇種,70%的劇種已經消亡。
國家對地方戲曲日漸衰微這種現象非常重視,先后多次出臺相關政策,來保護、扶持地方戲曲的發展。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建院之初提出打造了“齊魯文化傳承傳播工程”,開展瀕危地方戲曲的搶救工作,對多種地方戲曲進行搶救性發掘和保護,使很多瀕臨消失的地方戲曲大弦子、五音戲、茂腔、四平調、蛤蟆嗡等寶貴的地方文化記憶,重新立到了舞臺之上,并得以保護與傳承。
2016年初,蛤蟆嗡的搶救性恢復納入山東省藝術研究院“齊魯文化傳承傳播工程”的框架之中,這是繼2014年與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聯合實施“拯救瀕危劇種——大弦子戲”項目之后,啟動的第二個瀕危地方戲曲劇種搶救性工程,而在項目中探索的“三位一體”保護模式再次被付諸實踐。所謂的“三位一體”即:排演一出蛤蟆嗡劇目《武訓舍情》、拍攝一部蛤蟆嗡文化紀錄片《難割舍的蛤蟆嗡》、出版一部劇種理論成果集《山東瀕危地方戲曲劇種——蛤蟆嗡研究》。恢復瀕危劇種代表性劇目,使其以嶄新的面貌重新出現在戲曲舞臺上,運用電視手段,拍攝反映地方戲曲保護傳承工作的大型文化紀錄片。集合科研力量,對地方戲曲瀕危劇種的保護與傳承模式進行系統研究并加以理論化,形成學術成果,對瀕危劇種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提出參考樣本,為省級藝術科研機構理論聯系實際、學術服務社會提供成功范例。這套模式成功整合了學術資源與藝術資源,將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術研究能更為深入地服務于藝術實踐,這是山東戲曲保護的“首創模式”,也是山東地方戲曲保護工作的重要經驗。
“齊魯文化傳承傳播工程”——“菏澤大弦子戲劇種的搶救性恢復”項目,是山東省藝術研究院更名建院后第一個地方戲曲保護傳承項目。大弦子戲傳統劇目《兩架山》于2014年7月在菏澤大劇院成功首演在全省戲曲界、學術界及廣大戲迷觀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又于2016年7月應邀參加香港“中國戲曲節2016”,在香港大會堂劇院成功上演,這是山東瀕危劇種大弦子戲經過重新挖掘搶救后首次在境外演出,整個劇場座無虛席,香港觀眾反響熱烈。
《兩架山》的成功給予了大家信心和力量,也為地方戲曲傳承保護工作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在《兩架山》之后,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又與多個地方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進行地方戲劇的發掘保護工作,收效甚著,如2015年與冠縣政府簽訂協議,共同保護傳承非遺項目、瀕危劇種“蛤蟆嗡”,該項目已完成全部保護工作,相關成果集業已出版。
目前,搶救兩夾弦、聊齋俚曲項目已經啟動。“兩夾弦”是流行于魯西南菏澤地區以及河南東部、安徽省北部一帶的地方戲曲劇種,因其伴奏樂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兩根弦夾著一股馬尾拉奏而得名。建國后,山東不少地方成立了專業的兩夾弦表演團體,先后排演了多部劇目,多次在省級、國家級戲曲展演中榮獲大獎。由于種種原因,兩夾弦目前僅有定陶縣兩夾弦非遺保護傳承中心為全國唯一的專業兩夾弦劇團,并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2016年12月,我院將定陶區兩夾弦非遺保護傳承中心列為山東省藝術研究創作基地,并啟動山東省藝術研究院“齊魯文化傳承傳播工程” 兩夾弦項目。該項目將延續之前的瀕危劇種“三位一體”的保護模式。目前已率先啟動兩夾弦劇種的理論研究工作和《兩夾弦圖典》編撰工作。
聊齋俚曲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用淄川方言創作的一種獨特的文藝樣式,由蒲松齡將自己所寫的唱本配合當時流行的俗曲時調創作而成,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聊齋俚曲自誕生以來,以口口相傳的方式,長期流行于淄川地區。但世殊時異,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僅剩12個曲牌19首樂曲和淄川區聊齋俚曲藝術團一家團體,俚曲的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2017年年初,我院正式啟動了聊齋俚曲的保護計劃,先期已經在淄川通過實地調研和座談會的形式,詳細了解了聊齋俚曲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傳播情況以及劇團現在的創作演出情況,搜集了大量了文字音像資料。
曾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的王安奎,在研討會上說,理論作為實踐的先導,藝術研究院出的這些成果是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得代表,并且能和地方特色向融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當代所用、對現代的生活產生影響,著實難能可貴。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承擔起藝術研究的中堅力量。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原所長張振濤則強調了非遺傳承的安全性和緊迫性問題,并拿“雅樂”這種表演形式舉例子,相比起國內,反而日韓更重視對“雅樂”的傳承、研究和開發。他說,有些好的非遺和其他優秀傳統文化,如果我們自己不去珍惜,自己不要,別人會要,久而久之,極易成為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符號。
省內專家,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高啟光則用“立意高遠、成果輝煌和全面合作”來評價項目,認為“三位一體”的保護模式,避免了藝術系統的封閉和隔膜,“不讓任何一個地方瀕危劇種消亡”不光要擲地有聲,還要有具體的能夠落地的舉措和辦法。作為藝術教學機構,不能光在象牙塔里做學問,還要接地氣,和地方院團打成一片,“主動出擊”,創作出更好的新劇目。
研討會上,山東省藝術研究院醞釀三年、精心打造的科研成果——山東省文化廳“大師引進工程”重點科研項目《儒學與藝術學論叢》與“齊魯文化傳承傳播工程”重點項目——《尋百年之聲 傳文化之脈——山東省藝術研究院“齊魯文化傳承傳播工程”重點課題項目拯救瀕危劇種蛤蟆嗡成果集》同時發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