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05-22 11:09:05
齊魯網5月22日訊(記者 作者:劉慶 鞏勝義 劉洋(女) 李俠 )胡敦欣是我國大洋環流和海洋通量研究的開拓者,耕耘自己的海洋夢,他的腳步不曾停歇。在長達三十年的時間里,胡敦欣投身西太平洋環流從理論到實地觀測的深入研究,讓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
已經是耄耋之年的胡敦欣依然每天準時出現在辦公室,跟年輕人一起搞研究。這位堅守科研一線的老人擁有令人矚目的學術成就:他發現并命名的太平洋“棉蘭老潛流”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一支由中國人發現、命名,并在國際上獲得廣泛承認的洋流;他發現了中國陸架第一個中尺度渦“東海冷渦”;揭示“陸架上凡有上升流的地方,海底沉積必為軟泥”的科學規律;修正了沿岸上升流傳統理論;他在世界上率先開展陸架海洋通量研究,得出了“東海是大氣二氧化碳匯區”的重要結論。胡敦欣說,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而且越做越有趣。他說,自己做了一輩子,已經浸到這件事里了。希望自己能在這個領域為年輕人打下基礎。
1978年,胡敦欣第一次公派赴美國交流學習,親眼目睹了國際海洋科學的迅猛發展后,他準備組建一支科研水平跟美國“平起平坐”的團隊。當時國內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寥寥無幾,有些風涼話傳到他耳朵里,說他只是跟著美國人的屁股后面走。胡敦欣深知,因為沒有實力,20世紀50年代~70年代,中國的海洋科學考察只能在陸架上100多米水深進行。直到1985年,“中美赤道西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聯合調查研究”正式啟動,中國第一次參加大型國際海洋合作調查研究,海洋環流研究迎來了大顯身手的新時代。
4年后,堅持有了回報,胡敦欣和他的助手們發現菲律賓第二大島棉蘭老島附近的棉蘭老海流之下有一支和上層流向相反的潛流,最大流速可達30厘米/秒,平均流量近世界強流黑潮的一半,他把它命名為“棉蘭老潛流”。這一發現改變了有關太平洋西邊界流動力結構的傳統認識。
胡敦欣說,當時受技術手段所限,沒法直接測量到這些潛流。發現‘棉蘭老潛流’等是根據CTD觀測數據通過‘地轉關系’動力計算出來的。
胡敦欣下決心,要把這項科研深入研究下去。然而,在TOGA項目和世界大洋環流試驗(WOCE)結束之后,西方發達國家因戰略調整不再做西太平洋的科考,一直在“跟跑”的中國因資金短缺也中斷了這項研究。胡敦欣四處奔波,周游列國,力求重啟西太環流與海氣相互作用研究,逐步使我們國家的海洋科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研究領域擴展到全球海洋。
胡敦欣說,勒緊褲腰帶,我們都要跟著去干,現在我們錢比原來多了,你為什么不干?老是跟走,我們就沒有出息了。
之后,歷經長達6年的國內外學術交流和研討,2010年4月,胡敦欣領銜發起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試驗(NPOCE)”正式批準為國際合作計劃,同年5月正式啟動。這是中國發起的第一個海洋領域大型國際合作計劃,有中、美、日、韓等8個國家的19個單位參加,將為改進和提高氣候預測能力提供科學依據。胡敦欣一直擔任該合作計劃的科學指導委員會主席。合作計劃啟動之后,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一號”成功布設了兩套深海測流潛標,其中一套6100米深海潛標是西太平洋最深的深海潛標,獲得了長達連續4年的海流實測數據,是我國首次、也是國際罕見的。從2010年至2014年,棉蘭老潛流、呂宋潛流、北赤道潛流相繼被觀測到。
2015年,胡敦欣受邀領銜國內外17位科學家在 《自然》雜志上發表述評文章,實現了我國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由“跟跑”到“領跑”的轉變。
胡敦欣說,這些還不夠。因為這個主要還是物理海洋的,涉及到的還是氣候啊這些物理的事兒。在海洋領域搞生物的搞地質的,甚至搞化學的,每一個專業,也得想辦法弄個東西,我們中國也露個頭,慢慢的從一個點到一個面就都起來了。中國的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提高。
在胡敦欣的觀念當中,基礎研究依靠的是科學發現、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他希望能像恩師毛漢禮一樣,通過嚴格的要求培養更多拔尖人才,和國外先進研究集體在同樣水平上交流和比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