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回望,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閃電新聞《奇思錄》專欄策劃推出“年終觀察”系列文章,以16市為主線,從不同剖面解析齊魯兒女在開局之年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探索,進一步提振信心。
第3期,走進德州,看“好運之河”潤澤下的“大德之州”,如何強優勢、塑品牌,把握新機遇搶占新賽道,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2日訊 一個面積不到90平方公里的山東小鎮,香辛料年銷量卻占據了全國調味品市場的40%。
12月20日早,央視《朝聞天下》用8分多鐘時間,詳細報道了山東樂陵楊安鎮的調味品產業。如今,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調味品產業年產值已達220億元,產品遠銷70個國家和地區。
小小調味料,何以撬動數百億產值?可以簡單濃縮為區位優勢突出、農業基礎雄厚、品牌意識強。
不僅有出圈的“調料”,德州高質量發展更是多面開花、有“顏”有“料”。而這,恰恰是“大德之州”謀全局、強優勢、塑特色的縮影。
01/戰略賦能,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
能否在關鍵節點判斷準、利用好戰略機遇,對一座城市的發展有著全局性、長遠性、決定性影響。
對于德州而言,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便是當下的發展之“勢”、不可失之“時”。
以“跳出德州看德州”的戰略思維和長遠眼光,德州在把握戰略位勢中找準定位,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
德州是山東的“北大門”。早在京杭大運河時代,德州就因交通、商貿的通達有著“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
如今,天然的區位優勢與多年來積累的資源優勢,讓德州成為山東積極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橋頭堡”。
2015年,德州作為山東省唯一列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的城市,被賦予“一區四基地”功能定位。
2021年11月22日,天衢新區正式獲批籌建,在承接著打造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先行區重要使命的同時,也彰顯了德州再造現代版“九達天衢 神京門戶”的雄心。
2022年6月,山東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支持德州市深化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若干措施》;7月,國家發改委復函明確支持德州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9個重要事項。
一系列政策舉措,在進一步確認德州在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地位和價值的同時,也為德州積極融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擘畫了方向。
德州搶抓機遇,抓好產業轉移承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主動對接央企強企、科研院所、院士人才團隊,積極推進與河北雄安新區、北京通州副中心、北京市朝陽區等重點地區對接合作。今年以來,新開工京津冀地區過億元投資項目150個、到位資金109.1億元;新增京津冀深度合作企業44家,轉化京津冀科技成果21項,合作共建京津冀創新平臺30個;德州(北京)協同創新中心已吸納15家科創機構、33個創新項目簽約入駐……
除了“北上”探索,德州也在“向河”而行。
德州因黃河而名、因運河而興。如今這座城市更因河而與國家重大戰略之間產生互動,迎來了轉型發展的新契機。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座深受“兩河”浸潤的城市也正重新繪出一幅新時代“兩河圖景”。
今年,德州全面實施黃河、大運河“兩河牽手”工程,著力打造黃河、大運河文化集中展示地。如加快水系連通,形成“水系涵養城市、生態造福人民”的良好局面;實施黃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貫通工程,打通水脈、傳承文脈,聚力打造黃河大運河“兩河”國家文化公園重要展示地、文化“兩創”新高地;實施全域文化旅游體驗廊道工程,通過“兩河牽手”串聯景觀水系、生態資源、文物非遺、紅色文化、重點景區等核心文旅資源,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帶,構建旅游發展新格局……“兩河牽手”,不只是兩河水系的物理連通,更是促進黃河、運河與這座城市在當代文化上的相通相親。
02/高標準打造沿黃“齊魯糧倉”
糧穩天下安。
裝滿“糧袋子”,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首要大事。
德州作為黃淮海地區糧食主產區之一,以占全國0.5%的耕地,生產了超過全國1%、全省1/6的糧食,在山東糧食生產版圖中占據重要位置。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穩住面積、主攻單產、力爭多增產”,并確定“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開展噸糧田創建”,向配備了良種、良技的良田要產量。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程,更是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種植收益、助農增收、改善鄉村面貌的重要抓手。
2021年秋季,德州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噸半糧”產能創建,力爭用5年時間,建成128萬畝的全國首個大面積“噸半糧”核心區,每年兩季糧食畝產合計1500公斤以上。
粒粟山丘重。德州用糧食單產不斷提升的“重量”,回應了這份“重要”。截至目前,德州102萬畝、80%以上的核心區地塊已達到“噸半糧”創建目標。
除此之外,今年11月,“山東(德州)糧食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正式發布,糧食高質量發展的“德州標準”,不但量化展示了這座城市聚力開展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最新成果,也為其地區的探索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借鑒。
糧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
德州屬海河流域,盡管水網密布,但也曾因水資源利用效率不足飽受“河密水少、雨洪資源攔蓄不足”的困擾。現代水網建設,不僅關乎生產,也關乎生態、生活,興水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德州在全省率先實施全域水系連通工程,依托黃河水、運河水、長江水“三水匯流”的先天條件,加快構建“五橫三縱千河暢、一泉百湖多庫通”的水網格局。一是通過“河河暢通、河庫專通、庫庫連通”構建連通水系,增強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二是完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通過雨洪資源攔蓄工程、防洪除澇工程等五大工程,提升糧食生產用水保障能力。三是健全現代水網建設管理體制機制,形成管水治水用水的長效機制,從而發揮水網整體效能和全生命周期綜合效益,打好現代水網建設主動仗。
03/立足優勢,打響城市品牌
一張德州扒雞的名片,讓這座城市與全國人民的味蕾記憶深度綁定。
但除了“中國扒雞之鄉”之外,其實德州還有“中國糧油食品城”“中國金絲小棗之鄉”“中國辣椒之鄉”“中國椹果之鄉”“中國功能糖城”等美譽。
“一沓”名片蜚聲省內外,在此基礎上,德州提出建設食品名市可以說是“順勢而為”。
當前,隨著城市化進程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城市間競爭的主題逐漸由規模向品牌價值轉變。作為城市形象的縮影,城市品牌精煉概括了一座城市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風格特征。近年來,德州更加注重城市品牌管理,立足既有優勢重新整合資源,不斷擦亮城市品牌。
如何將“食品名市”這張名片重新打響?對于德州來說,強產業、建平臺、塑品牌,是打好基礎的“三連招”:
依托現有糧食、果蔬、畜禽等特色產業資源,打造百億級、千億級食品加工產業集群,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動農產品由賣“原字號”向賣“制成品”轉變,由賣“初級產品”向賣“精深加工產品”轉變;大力發展食品產業,高標準規劃建設中國(德州)農業食品創新產業園,深入推進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推動農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把好“品質關”,目前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德州味”已完成4批授權企業認證,總數達到103家……
用系統思維和創新實干為優勢產業“強基固本”,成為德州打響品牌的“真招”“硬招”。
打造“體育名城”的思路,亦是如此。
德州體育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樂陵在2010年就已被國家體育總局列為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目前,德州市體育產業企業突破2000家,總規模超過400億元。
不止于產業,體育名城的打造,更通過硬件設施鋪設、賽事承辦等舉措,與公眾產生連接,營造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熱烈氛圍。
今年是德州市特色體育名城建設三年行動的關鍵之年,德州在辦賽事、強硬件、全民健身等方面全面發力。如依托德州作為中國板式網球起源地、愛好人群眾多的先天條件,2023年德州承辦了中國板式網球巡回賽CPT-100等三項國家級板式網球賽事,并獲得了“中國板式網球推廣試點城市”榮譽稱號;此外,近兩年德州還成功舉辦了2023年山東省公路自行車錦標賽、2023年國家青年女子籃球挑戰賽、2023中國·京津冀魯自行車比賽等國家、省級體育賽事,推出國際釣魚比賽、運河馬拉松等高規格特色賽事200余場(次),參與群眾160萬人(次),拉動相關產業實現產值90億元,提供了多元賽事供給,豐富了群眾健身選擇。
除此之外,為推動全民健身,目前德州縣級“三個一”全民健身工程已實現全覆蓋,共新建、改擴建體育公園4處、體育場館10余處,為群眾提供了便利的健身活動場地;德州市體育公園已成為群眾健身打卡的“網紅公園”,南側場地自4月底開放后,日均接待休閑健身群眾近萬人次。今年以來,德州全市舉辦市級以上賽事活動近300項次,區縣級活動1000余項次,參與賽事人數超過55萬人次……
在新發展階段,一座城市要想跳出庸常、打造差異化的優質城市品牌,需要充分挖掘優質自身資源稟賦與高質量發展潛能,努力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把握戰略機遇、做強優勢、做大特色的整體思路,讓德州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