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1日訊 千百年來,游春賞花始終是社會娛樂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展現出不拘于社會階級或文化背景的大眾屬性;到如今,這一“常紅”活動,更是與當代生活碰撞出多元經濟價值,成為撬動文旅產業的一個重要支點。
由“賞花”到“賞花經濟”,何以“進階”?我們又該如何“延長花期”?
01
由“賞花”到“賞花經濟”,“走馬觀花”何以迸發出生產力?
賞花經濟能拉動農文旅產業。每年春天,江西婺源的油菜花海與蜿蜒清澈的溪流、白墻黛瓦的徽派民居、連綿起伏的群山交相呼應,便形成了一幅極具詩意的山水田園畫卷,吸引著無數攝影愛好者、藝術家和游客紛至沓來。借助這一獨特優勢,婺源深挖油菜花旅游資源潛力,將單純的農業種植與文化旅游巧妙結合,打造了一系列以觀賞油菜花為主題的節慶活動和鄉村旅游項目,整合周邊民宿、農家樂、特色農產品等資源,構建起完整的鄉村旅游產業鏈條,帶動了當地住宿、餐飲、交通、文創產品等相關產業發展。而基于油菜花發展起來的生態農業、田園綜合體等新興業態,也豐富了旅游產品的內涵,提升了婺源文旅品牌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到2023年,油菜產業已成為婺源經濟支柱產業,油菜農文旅相關產業綜合產值占當地GDP比重超過三成。從農作物、到觀賞花、再到源源不斷創造經濟價值的“徽文化”新IP,婺源油菜花的農文旅發展之路,展現出“賞花經濟”的巨大生機。
賞花經濟能拓寬認知邊界,增進理解。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對于同根同源的不同地域文化,我們常常既有親近感又有好奇心。舉例來說,泉州的蟳埔漁村,因女性不拘長幼滿頭簪花的傳統習俗而聞名于社交網絡,在明星效應、體驗式消費熱潮等因素的驅動下,天南海北的游客涌入這個海邊的小村落,感受“今生簪花,來世漂亮”的獨特風情。海風千萬里,花開四季簪。以簪花為引子,泉州的蚵殼厝、布偶戲、燈彩家宴等兼具“海絲風情”的傳統意象也逐漸被往來游客發掘,讓更多人關注到了泉州傳統文化;而由蟳埔女習俗吸引來的旅客流量,也刺激著當地由傳統漁業向漁文旅產業的探索。蟳埔女換裝服務、蟳埔海鮮啤酒節、蠔厝邊閩南語鄉村音樂節、文創產品等,都在成為推廣蟳埔民俗文化的新介質。
而到了新疆,便可知“杏花春雨”不止江南。新疆是中國杏樹最大分布區,種植面積1400平方公里。從吐魯番周邊、伊犁河谷,再到帕米爾高原,報春的杏花彼此連綴、蔓延全疆。近幾年,新疆的“賞花+”模式不斷豐富,如現場演唱會、快閃體驗、華服展演、文化市集、篝火晚會、民俗表演等主題活動輪番上演。在賞花中感受情感共鳴,在歌舞歡笑中拉近距離,賞花文旅成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載體。
賞花經濟能開拓國際視野,連接世界。賞花經濟不僅是一種富有文化底蘊的地方性特色經濟形式,它還能夠承載拓展國際交流、增進文化理解與認同的重要功能。比如,隨著牡丹花期的臨近,“牡丹之都”菏澤擬在4月上旬開啟新一屆牡丹節會,中外賓客又將齊聚菏澤,以花會友。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有趣注腳是,早在1789年,當歐洲大陸首次迎接牡丹花兒的絢麗綻放時,那些最初的種子正是源自遙遠東方的菏澤。這種跨越時空的文化交流使得牡丹超越國界,成為東西方藝術史中共同崇尚的美學符號,并深深植根于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連接不同文化和民族情感的橋梁。2023年,菏澤出口牡丹芍藥300余萬株,它們帶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遠赴俄羅斯、德國、荷蘭、意大利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花傳情,彰顯出“賞花經濟”在新時代背景下的世界意義。
02
那么,賞花經濟為什么能俘獲人心?
在“限定版消費”中,追逐“稀缺之美”。從消費心理角度來講,物品的稀有性會增加其吸引力和價值感知。時令鮮花,因其花期有限,本質上是一種不可多得的“限定版產品”。因為“限定”,尤顯珍貴。而不同花品在地域分布上也有差異,對于各地愛花人而言,去遠方追尋四時之美,未嘗不是一種春日里獨有的浪漫。除此之外,對于許多人而言,賞花消費也是一種“社交貨幣”,在社交平臺的風景攝影,往往能夠激發好友之間對美的共同感知、展現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審美,從而獲得他人的認可、鞏固自己的社交形象。
在“悅己消費”中,獲得情感滿足。消費者更愿意為了當下的快樂體驗而花錢,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即時偏好。賞花,是一場在自然中全身心沉浸、放松的“悅己消費”。消費者可以通過視、觸、嗅等純粹的感官體驗,放緩生活節奏、找到松弛感、獲得身心療愈,進而滿足情緒價值。與此同時,當下賞花經濟中涌現的新模式,如定制化路線、國風妝造、特色民俗體驗等,也滿足了消費者對個性化體驗的追求,他們愿意為此買單,以獲得高質量的休閑時光。
在“精神消費”中,找到文化認同。時尚的風向標年年變,國潮之風卻在近年的消費市場漸漸定下身來。新一代主流消費人群,更加注重非物質層面的追求,傳統文化成為豐富年輕人精神消費的抓手。因此,美景需要承載更多的價值感,才能激發年輕人的消費欲望。
如當下火熱的漢服出游,游客們“以身入畫”,在融入古典場景中感受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蟳埔簪花之所以能夠驅動千里之外的年輕人紛紛動身前往,正是因其與農耕文化甚異的海絲文化所展現出的強大吸引力。而從另一角度來看,身著漢服、旗袍前往簪花打卡的女孩、男孩們,也在傳統的漁女裝束之外自發地制造了一種新的地域文化碰撞,讓人沉浸式感受泱泱中華文明中多民族融合的統一性、在交流互鑒中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03
花開有期,如何做好賞花經濟的長遠文章?
由“花開一季”,到“花開四時”。花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短暫性,賞花經濟要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就得創新思路,拓展業態。比如有的地方積極發展“春天賞花、秋天采果”的“花果經濟”,充分發掘農文旅在不同時令的可能性,在最適宜出游的時節為消費者創造最適宜出游的環境;有的景區創新供給,推出“夜場賞花”,結合光影秀、夜游船等項目,打造夜間的沉浸式賞花體驗,激活夜經濟;有的地區通過不同花季、不同品種的搭配,打造如“春看櫻、夏觀荷、秋賞菊、冬品梅”的四時賞花體驗;也有城市主動開發與花卉相關的衍生產品和服務,如花卉文化展示、花卉深加工(精油、化妝品、食品)、花卉藝術創作及培訓教育等,形成產業鏈延伸,推動賞花經濟從單一觀光旅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以多業態補足花期以外消費場景的空白……
延長花季,功夫在花外。賞花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獨特的體驗價值,因此,強化和豐富游客的參與度與互動體驗是“延長花期”的關鍵。一是服務要俯下身體、張開耳朵,及時收集游客的反饋,并在服務實踐中做出有效調整。比如去年至今,“聽勸體”文旅宣傳通過與網友及時、高效的互動,用個性化、定制化的服務滿足著消費者的體驗感與情緒價值,屢屢獲得好評。二是敏感發掘本土的新消費熱點,打破“年年歲歲花相似”的審美疲勞。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文旅產品的動態創新是吸引“回頭客”的最重要因素。比如2023年山東根據16市資源的季節屬性,整合推出生態閑情之旅、活力激情之旅、愜意溫情之旅、民俗風情之旅等主題旅行線路,在固有文旅資源基礎上創造新鮮感,吸引“回頭客”。除此之外,“延長花期”的目光還可以跳脫現實世界,用高科技、智能化元素再造“賽博花園”,從而提高游客在非花期時段的到訪意愿。如去年湖南美術館的《齊白石數字藝術展》,用光影打造沉浸式藝術空間,“活化”了齊白石筆下花木繁盛、草蟲精妙的藝術空間,引爆網絡。
視覺中國/2024年3月30日,青島中山公園,一名外國游客在梅園拍照打卡。
善于驅動流量,但不能止于“網紅”。一些城市爆紅之后,會吸引網紅小吃、網紅體驗項目等蜂擁入駐,導致當地原生態氛圍被破壞乃至出現熱門景點同質化問題。這提示我們,被流量青睞的城市、景區還是要堅定長線發展的“主心骨”,鉆研如何驅動流量而不是被流量驅動。比如,可以充分挖掘本地花卉文化、自然資源、人文稟賦的獨特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賞花主題和品牌形象;可以通過差異化設計布局,保護和弘揚當地花卉種植的傳統技藝,結合當地民俗、歷史、美食等多元文化元素,構建別具一格的賞花旅游目的地……總之,要以差異化產品提升核心競爭力,吸引更多元化的游客群體。
賞花活動,寄寓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賞花經濟,則是美好在經濟生活中的“二次綻放”。我們期待賞花經濟能夠盛放成“一朵永不凋零的花”,以其嬌艷堅韌之姿,持續釋放致富之力、和合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