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sm极度另类视频,日本三级韩国三级欧美三级,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国产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全部

如何喚醒沉睡的歷史建筑和文化街區?光明日報兩個整版聚焦青島!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2021-03-16 08:11:03

3月16日,《光明日報》第7、8版整版聚焦山東,點贊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老城復興,以下為報道全文:

青島太平角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新“打卡地”。資料圖片

里院是青島的特色民居。圖為始建于1897年前后的里院——廣興里。資料圖片

【新階段新理念新征程·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綠樹紅瓦,可舟可車。”這是康有為在一封家書中對青島的贊美。“紅瓦綠樹、碧海藍天”一度成為青島西部老城區最富詩意的寫照,也由此衍生出了青島中西合璧、開放現代的城市文化基調。

但是,隨著1994年青島市政府的東遷,以中山路、大學路、八大關和太平角為核心的西部老城區車水馬龍的盛況不再。當大青島的骨架不斷外延生長,老城區卻越來越冷清,城區內諸多的優秀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也和老城區一樣,沉沉睡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很快,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越是這樣越要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機融入現代生活氣息,讓古老城市煥發新的活力。

為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老城復興,青島進行了多樣化的保護開發探索。2019年,建立歷史城區保護更新聯席會議制度,“頂格協調”歷史城區保護更新工作;2021年,老城復興被寫入青島市政府工作報告,一系列大動作也在新的一年拉開帷幕。

里院開發

“面子”要美麗動人,“里子”要活力十足

1月3日,元旦假期尚未結束,青島市就組織召開了歷史城區保護更新座談會,提出要站在未來看現在,把中山路等歷史風貌區的保護改造作為著眼青島未來百年發展謀劃部署,加快融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以下簡稱“四新經濟”),推動老城重新繁榮興盛。

“對幾代青島人來說,中山路就是城市文化的根與魂。”青島歷史學者鞏升起告訴記者,青島中山路始建于1897年,是曾經與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齊名的老青島商業和金融中心。鼎盛時期,1500米的街道曾云集140多家老字號店鋪、洋行、咖啡館、酒吧、旅館等。可以說,中山路濃縮了青島120多年的城市發展歷史。

“十幾年來,青島從未停止過復興中山路的努力,但一直未找到明確方向。”市南區歷史城區保護發展工委書記張志棟告訴記者,以中山路為核心的老城區是一片巨大的“寶藏”,市南區轄區內有省市級優秀歷史建筑265處、名人故居57處、歷史文化街區8處,其歷史文化價值不可復制,如何保護開發也要慎之又慎。

破題是從中山路片區廣興里開始的。廣興里始建于1897年前后,建筑面積4000余平方米,建筑形式是青島獨具特色的民居——里院。

“里院被稱為‘華洋折中式’建筑,常為方形,沿街圍合,中心形成一個大院,兩到三層,底層多為商業用途,二層以上為住宅。”鞏升起告訴記者,廣興里是當時在青島的嶺南商人聘請德國建筑設計師設計,由中國人自己建造的。20世紀初期,廣興里華商云集、貿易繁榮,展現了青島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城市文化特色。

針對廣興里等歷史建筑的保護開發,青島市市北區專門成立了歷史文化記憶示范片區管委會,會同建筑、結構、文史、文保、古建修繕等各方面專家一同進行。

2020年5月,以“老城復興、工業賦能”為目標的廣興里變身為青島工業設計創新中心,該中心目前已有18家國內外設計機構入駐,旨在通過工業設計的全球化創新,助力青島高質量發展。

2021年1月14日,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記者來到修繕建設中的中山路寧陽路片區。施工現場,項目負責人韓斌正和工人們一起做內部修繕。該片區有8個里院,共投入資金6000萬元。

“動工前,我們專門開過歷史建筑修繕方案評審會,對每個院落的保護要素進行梳理和整理,給每塊石材編好序號,手工打造每面墻的花紋。”韓斌表示,老房子的保護性開發不是簡單地恢復其原有功能,還要提升居住舒適性,滿足現代產業和年輕人需求。按照規劃,2021年6月,這里將成為“最青島”精品主題酒店區和“最時尚”文化旅游區。

廣興里、寧陽路試點后,青島老城區的復興路徑逐漸明晰:優選一些歷史建筑先試先行,通過政府提供房屋或平臺,運用“社會資本+專業運營公司”等方式,以點連線,以線帶面。比如,將百年館陶路打造成為青年人在新金融領域創業投資的重要聚集地;而中山路將開放5G場景,打造國內第一條直通大海的步行街……

“新一輪的老城復興,我們沒有停留在僅僅修修房子、打造打造景點,而是充分考慮產業空間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土地節約利用、市民方便宜居等,將修復保護與產業發展統籌考慮,既要有美麗動人的‘面子’,也要有活力十足的‘里子’。”市南區委書記趙燕說。

洋房嬗變

走出“深閨”開門納客,“市民客廳”熱鬧起來

位于青島老城區的八大關和太平角區域,是著名的旅游景區,70余公頃的面積內散落著320余棟建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歷史建筑,這些建筑匯集了25個不同國家的建筑風格,被譽為“萬國建筑博覽”。

“遺憾的是,這些珍貴的老建筑一直處于‘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要么因為是個人住宅鐵門緊閉,要么用于公司辦公游客止步。”青島太平灣萬博文化傳媒中心總經理王開生說,這里游人如織,但本地市民及國內外游客至此,卻只能看看建筑外圍,珍貴的旅游文化資源價值無法得到充分展現。

“打開門,走進院,看看樓。”面對市民和游客的呼聲,2016年開始,青島市機關事務管理局率先進行市場化改革,通過“政府+平臺公司+社會化資本”等合作方式,將其名下管理和使用的55棟老別墅進行試點開發、逐步開放。

“我們多次組織文史專家研究探討建設方案,確立‘一座別墅樓展示一國文化主題’的原則,將領事館文化、音樂、藝術、科技、文學、餐飲、旅宿、休閑等八大主題板塊融入其中。”王開生說。

2016年6月,“地質之光展覽館”率先開館納客。這幢花崗巖砌別墅約建于1931年,因著名科學家李四光和現代詩人柳亞子曾在此居住而聲名顯赫。“地質之光”是兼具人文性和服務性的復合型文旅項目,昔日神秘的小別墅開啟塵封之門,開始向市民、游客講述百年以來的“青島往事”。

繼“地質之光”后,太平角一路19號的法式建筑變身為“莫奈花園”精品酒店;太平角一路21號曾經是比利時駐青領事館,因此,這里成為“走進比利時”展覽館;接著,郭沫若書房等一批老建筑相繼改造完畢,開門納客。

王開生介紹,經過三四年努力,已有21棟歷史建筑走出“深閨”相繼開放,未來會有更多的歷史建筑被保護性開發。

如今的八大關和太平角,展覽館、美術館、博物館、咖啡吧等文化旅游業態逐步集聚,一個以歷史文化展示為核心、多種商業業態為支撐的旅游文化生態圈正慢慢形成。這里不僅是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而且是青島市民休閑娛樂的新去處,有了“市民客廳”的美譽。

重塑“圖譜”

城市更新以人為本,宜業宜居留住“鄉愁”

“出門一拐彎就是一個書攤,花兩分錢可以租一本小人書看,饞了就去隔壁小賣部買一根冰棍吃。”71歲的老阿姨趙揚從小就生活在廣興里,提及童年時光她充滿懷念。趙揚說,如今的老城缺的就是這股人間煙火氣。說到底,城市更新還是要以人為本。沒有人氣,年輕人不能涌入,老城復興就無從談起。

人氣從哪里來?

“用產業帶動老城復興,是青島新一輪復興規劃的邏輯起點。”市北區委書記張新竹告訴記者,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是市北區“十四五”期間發展的頭等大事,要將“四新經濟”逐步融入老城,為城市高質量發展蹚出一條新路子。

一般來說,“四新經濟”不需要太大空間,但需要一定的文化氛圍和生活氣息,而老城最不缺的就是這些特質。因此,在青島老城區改造中,文創、金融、設計、時尚、會展等是高頻出現的產業。

“上海支路和長山路的嘻嗨公寓項目共有2000套青年公寓,考慮到歷史文化街區的特殊性,我們專門邀請設計師對社區進行整體設計,植入全新時尚元素,打造更舒適的年輕人生活社區。”青島達睿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金石說,目的是通過這個項目實現老城區對年輕人的引力作用,有效解決老城活力不足的問題。

2020年3月,毗鄰中山路的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區開工,15個項目300多億元同時注入老城,項目涉及新基建、航運、貿易、金融、文旅等多個產業領域。

“新產業來了,高收入崗位和高收入人群重新聚集,老城區重煥活力的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張志棟說。

為培育文創旅游產業、拓展文博場館投融資渠道和運營主體,市南區出臺了《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政策實施細則》,撥付千萬元資金引進扶持文博場館、文旅休閑、特色餐飲等復合型項目……經過四五年的市場培育,青島老城區內不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入,還盤活了文化旅游資源。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老城復興的終極目標是讓城里的人工作愉快、生活幸福。鄉村有鄉愁,城市亦有鄉愁,那些關于老城的歡樂與美好,都留在了一代代青島人的記憶中,這就是屬于他們的“鄉愁”。

一垛矮墻的三次“裝修”

【長鏡頭】

在青島八大關風景區太平角湛山一路5號,有一座不起眼的歐式小樓,紅瓦尖頂,充滿童趣,房子南邊小院子有一垛低矮陳舊的花墻圍著。這座建于20世紀40年代的小樓,是一座歷史保護建筑,現在由一對法國夫婦打理運營,開了一間古董咖啡館。

“說起這垛墻,給你講個有意思的事兒。”在咖啡館采訪,女主人茱麗笑著告訴記者,這垛墻她前后“裝修”了三次,花了不少錢,之所以折騰了三次,是因為一個叫王開生的“監工”。

“我和老孔本來打算回法國,因為疫情沒有走成。在太平角閑溜達的時候看到了這幢小房子,老孔說這房子讓他想起家鄉——法國的阿爾薩斯小鎮,他很想租下來開個咖啡館。”茱麗告訴記者,她愛人的中文名字叫孔大偉,法國人,來中國學習歷史。兩人結婚后一直在青島工作生活。

茱麗夫婦輾轉找到了這幢房子的“房東”——青島太平灣萬博文化傳媒中心,該單位負責太平角文保建筑的開發利用,中心總經理就是王開生,經他考察、推動,茱麗夫婦終于如愿以償。

拿到房子鑰匙后,茱麗很興奮,準備大干一場,院子里的那垛矮墻成為她首先要“改造”的對象。

“院墻不高,但有些破舊。因為房子是法式風格,我又很喜歡法國石頭城那種格調,就買了1萬多元的石塊,打算把墻用水泥糊上,上面堆上石頭,再在石頭上種植苔蘚。”茱麗說,她剛找工人用水泥把墻糊上,王開生就來了。

“這墻是20世紀40年代建的,雖然年代久了,但是保護對象,你可以修補,但不能隨意改造它,趕緊把水泥弄下來。”說完,王開生還拿出一本小冊子,把文保建筑開發使用管理的相關規定給茱麗看。

茱麗仔細一看,改造確實違規,就趕緊讓工人把水泥扒下來,把矮墻恢復原樣。

水泥糊墻不行,那用木柵欄把它擋起來總行吧?茱麗想到了第二個改造方案。她花8000多元買了一批近兩米高的松木柵欄,打算把矮墻圍擋起來,然后在木柵欄上掛一些花花草草,這樣從屋里既看不到破舊的圍墻,還能增加咖啡館的私密性。

還沒完工,王開生又來了。“他什么都沒說,就只圍著我做好的木柵欄一邊搖頭一邊嘆氣。”茱麗說。

“太平角是一個向市民和游客完全開放的區域,你開的是咖啡館,又不是酒店,整這么高的柵欄合適嗎?”王開生撂下一句話走了。

王開生這么一說,茱麗也愣住了,她觀察了一下周圍鄰居的庭院,無論是展覽館、書房、民宿還是餐吧,確實都沒有刻意遮擋,都很通透敞亮。

“痛定思痛”后,茱麗開始了第三次“裝修”。這一次,她花3000多元買了200多株小片松,種在了矮墻前排。

“我仔細研究了一下周圍環境,按照對文保建筑修舊如故的要求,感覺裝修不用多精致,自然和諧就可以。”茱麗說,她看到太平角這一帶不少路上都種著雪松龍柏,所以就買了片松,種上去之后,圍墻在松樹里若隱若現,和周圍環境很和諧。

“第三次‘裝修’完畢,老王又來了,不過這次他笑了笑啥都沒說,我就知道總算過關了。”茱麗說。

采訪中,孔大偉還特意帶記者來到二樓,他指著斜屋頂上面的木梁興奮地說,這和他家鄉的建筑是一樣的。他給咖啡館取名叫“拉姆薩克”,中文名字“5號老洋房”。

建筑是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濃縮,它塑造著城市風貌,影響著城市精神。矮墻的三次“裝修”經歷,讓茱麗夫婦切實感受到青島對于歷史建筑保護的堅定和堅決。

打造文化底蘊更加厚重的中山路

講述人:青島市市南區中山路街道辦事處主任 郝龍

【奮斗足跡】

“一二一,上街里,買書包,買鉛筆……”提起青島的中山路,我總會不由自主地哼起這首兒時的歌謠,歌謠里的“街里”,說的就是中山路。

始建于1897年的中山路,曾是青島最重要的商圈,但隨著城市發展重心的東移,這條曾經引領城市商潮、承載青島文脈的百年老街,逐漸沉寂。

2019年,我來到中山路街道工作時,中山路仍未“蘇醒”。直到近兩年,青島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及老城復興工作不斷推進,中山路翻開了新的一頁。

老城區最大的特色來源于其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因此,在中山路保護發展中,修舊如舊、還原街區風貌是我們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青島市保定路和中山路之間有一條貫通道路——中山支路,只有21.5米長,商戶搭建的各種違章建筑將整條路塞滿,近30年間一直處于封閉狀態,既破壞老城風貌又存在安全隱患。后來,經過街道和職能部門協同努力,“消失”了30年的中山支路煥然一新,重新與市民見面。

中山支路再次貫通的當天,現場來了很多“老青島”。居住在這里近50年的居民魯興奎看著恢復如初的一磚一瓦說:“這是一條承載了我兒時記憶與歡樂的路,有生之年還能看到它最初的模樣,心中無比感慨。”

文化元素是百年中山路有別于青島其他地方的亮麗符號,為了讓更多的居民和游客了解這條百年老街,街道辦也想了很多新點子。

比如,在湖北路5號“中山紅”文化活動中心,我們懸掛了一張巨幅的人工手繪地圖,手繪地圖將轄區內的老字號、特色老建筑、美術館等重要景點串聯起來,形成了歷史建筑景觀、時尚文化景觀、特色網紅小吃等幾條路線。通過這面墻,游客不僅可以看到中山路轄區的全貌,還能根據各自的需求選擇游玩路線。

手繪地圖既形象又實用,每天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如今,“中山紅”文化活動中心也成了轄區內的一處文化景點。疫情期間,我們還組織了幾場線上直播活動,讓更多的人通過互聯網了解手繪地圖,了解中山路。

百年的歷史文化積淀更需要和新時代結合,迸發新燃點。中山路區域的老字號企業、書坊、博物館、網紅小吃、咖啡館比比皆是,人文資源豐富,如何讓這些扎根老城的產業更有人氣、有活力?街道辦組織了“逛街里·醉青島”時尚打卡活動,通過網絡直播推介特色產品、優質服務等。直播首日,有的百年老字號通過鏡頭展示制作工藝,觀看量超13萬人次。

唯愛不負,熱愛必然堅守,熱愛亦渴求重生,我們希望在這份堅守與重生里,淬煉出一個文化底蘊更厚重、更加生機勃勃的中山路。

記者 劉艷杰

青島探索:歷史街區保護與城市更新互促共榮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大部署,文化繁榮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文化傳承與遺產保護也對城市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城市更新是城市發展的一種方式和路徑,是治理城市問題、修補發展短板、增強城市能級的過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但不是城市更新的阻礙,還可以是城市更新的動力,通過能夠體現遺產價值的利用方式可以使遺產保護成為城市更新的亮點所在,從而提升城市特色和吸引力。

近年來,青島城市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空間發展框架進一步拉開,發展模式逐步轉型,文化對促進城市發展的作用日益彰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的重要指示,青島聚焦城市發展的重點、難點、痛點、堵點,全面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發展和利用,部署老城文化復興行動,使歷史街區保護和城市經濟發展互促共榮,成效斐然。

1.青島的城市特色不可復制,極具歷史文化價值

青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重要的海陸樞紐與海防重地,近代歷經多次政權轉換交替,特殊歷史背景及自然地理格局和發展歷程,呈現出臨港、依山、環灣的總體布局特色。

歷史街區集中反映了青島各個時期人民生活和城市建設的發展演變,保留下來的空間格局脈絡清晰,資源要素全面,空間肌理完整。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展示了古今交融、海陸交融、中西交融多元的城市文化特色,城市風貌融“山、海、灣、城”于一體,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這種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城市特色極具歷史文化價值。

青島城市規劃的先進、城市設計的經典性在中國城市規劃史上獨樹一幟。多元的文化特征及時代背景形成了連續性的城市規劃及其相關政策、法規,均不同程度地引領了青島城市空間優化和發展,歷史文化街區現存的空間特色、景觀與建筑等呈現出歷史發展脈絡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青島這種近代以來城市規劃無斷代接續并引領、延續城市發展的地域實踐,在中國城市規劃與發展史上頗為引人關注。

2.歷史街區呈現“整體保護”格局,城市更新堅持“特色價值”引領

青島的歷史街區文化遺產承載了過去120多年來社會、文化、經濟、藝術等各個方面發展的歷程。德占和日占時期的城市格局和教堂、別墅等保護建筑,其產生既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又融合了中國本土的內容。例如,青島特色民居“里院”,就是西方建筑和中式合院融合而成的獨具特色的建筑樣式。青島在近代也吸引了來自浙江、廣東、天津等地的商人和來自全國的知識分子,他們給城市帶來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從而形成青島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城市特性。

1992年,青島市委市政府實施政府東移戰略,發展東部新區,將老城區的發展壓力轉移。此后,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進程中,青島歷史街區的總體格局和整體風貌得以保留,成為青島最響亮的城市名片。

當前,城市發展進入內涵式更新階段。青島提出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目標,實施“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和“老城區申遺”行動計劃,其歷史街區發展進入了功能提升和空間優化的新階段。如今的青島堅持“特色價值”引領,以特色文化吸引資本、技術、人才落戶歷史街區,這種城市更新不僅可以保護傳承城市文化根脈,而且避免了“千城一面”的更新誤區。

3.通過“微更新”以點帶面,實現“漸進式”轉型升級

百年歷史街區作為青島城市文化的根與魂,其歷史價值不可復制、不可替代,其更新發展也應“慎”字當先。在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中,青島采取的方式不是大拆大建、長驅直入,而是以人為本,進行“針灸式”的修復和修補。

遵循這一原則,青島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發展路徑非常明晰:以“微更新”和“漸進式”為主基調,堅持試點先行原則,在規劃成熟、方案完備的基礎上,優選歷史文化價值高、代表性強、群眾意愿集中、便于操作的建筑,作為保護更新示范點開展先試先行,以點連線、以線帶面完成改造更新和升級換代。

在歷史文化街區更新過程中,青島不斷探索多種途徑的保護與更新實施機制,如市、區兩級政府牽頭搭建平臺,多方籌集資金,引領國有企業、社會資金等通過多樣組織方式推進歷史街區的有機更新,形成“政府+平臺公司+社會化資本+運營管理”基準下的不同實施模式。

2019年,青島以廣興里“里院”為試點,打響老城復興“第一槍”。當廣興里再次回歸市民視野時,這個青島最大的“里院”已經變身成為青島工業設計創新中心。從廣興里開始,青島先后在中山路街區、四方路街區、館陶路街區開展成片的“微更新”項目,按照產業空間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土地集約利用、市民方便宜居的“四個目標一個過程”思路,通過人居環境的改善和文化產業的植入實現百年歷史街區的全面更新。

同樣,在八大關、太平角等歷史街區,通過植入咖啡、文創、民俗等產業,逐步實現街區可持續發展;大學路、黃縣路以及周邊區域從民間自主“自下而上”開展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到政府整合“自上而下”創新引導,推出“啡閱青島”圖書館項目,為咖啡館等小微文化企業提供文化服務,免費送書、定期流轉,將咖啡館等空間打造成提供文化體驗的公共服務點,以點帶面,實現博物館、名人故居、文化創意等歷史街區的活化利用。

展望未來,青島歷史城區還有很大空間可以挖掘和拓展。通過“微更新”和“漸進式”的城市保護更新行動,城市本身就會成為一個博物館,成為一個隨處可見歷史印記、時刻都能體會文化氛圍的場所。

4.“四新經濟”融入老城更新,充分提升文化遺產的經濟社會價值

老城更新是一個世界難題,其關鍵在于產業發展。在“引入活水”這個問題上,青島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通過“四新經濟”吸引年輕人才,從根源上解決老城活力不足的問題。

通常來說,發展“四新經濟”不需太大空間,但卻對區位要求較高,需要在一個城市的核心區扎根生長;而且,“四新經濟”需要一定的文化氛圍和生活氣息,而這些都是老城區的優勢所在。因此,對傳統產業已較為衰落的青島老城區來說,發展“四新經濟”是實現老城更新合適的落腳點。

首先,通過提升歷史街區人居環境品質,挖掘文化IP,充分吸引有志向、有情懷的年輕人才前來創新創業,增強老城區經濟活力與消費活力。例如,青島市北區推出“嘻嗨公寓”等人才公寓計劃,改造老舊住宅來打造年輕人向往的生活環境;廣興里則通過“里院”改造,增加創業工坊,并配套餐廳、洗衣房、健身房、會議室、書店、酒吧等公共活動空間,為年輕人創新創業提供“沃土”。

其次,通過制定業態優化扶持基金,鼓勵并保障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民俗手工等特色業態在歷史文化街區持續發展;通過建立業態準入制度,明確支持入駐的業態類型和標準。同時,完善稅收、租金相關減免扶持政策;創新項目建設投融資模式,引入專業機構進行運營管理。

這一系列舉措實施后,以中山路為核心的青島歷史文化街區整體復興藍圖鋪陳開來,四大片區功能互補、協同推進:國際郵輪母港區將打造成為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館陶路深挖歷史底蘊,將打造成為青年人在新金融領域創業投資的重要聚集地;中山路將成為國際知名特色旅游文化目的地;青島灣則將成為鬧市中精致的濱海休閑帶。

引入“四新經濟”,不僅使青島歷史文化街區成為城市的再生熱點,也讓歷史文化遺產的經濟性得到極大提升。歷史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社會價值,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在民眾日常生活中,工作、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在與歷史文化的對話中增長知識、豐富心靈,成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創新的推動力量。

5.申遺語境下,青島歷史街區更新的原則和要求

歷史街區的有機更新任重而道遠,申遺目標對青島歷史街區的保護和更新提出了原則和要求,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居民、規劃師、設計師等不同力量共同努力。

首先,需整體謀劃、分步實施、作出示范。青島歷史文化遺產類型廣、數量多,保護和利用要堅持立足長遠、遠近結合的工作方法,按照保護的緊迫性和難易程度,從實際操作出發,整體謀劃,合理確定保護序列,分期分批、不斷示范。

其次,處理好局部更新與整體更新的關系。歷史街區的有機更新是一個“漸進式、可持續”的過程,是通過局部更新逐步實現城市更新愿景目標。“區域系統考慮,節點帶動微循環有機更新”才能有效保持城市的整體空間和功能結構,否則更新行為就可能會變為一種具有破壞性的建設行為。

再次,應探索創新多種實施管理和運作模式。青島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投資巨大,政府推動、市場參與,公眾、社會更廣泛的合作缺一不可。政府需要對遺產保護和民生改善的底線進行管理、控制和引導,把解決現實問題和相應居民訴求放在核心位置,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通過引導市場、公眾、社會積極參與,將對青島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轉化為一種自覺行動。

(作者:潘麗珍,系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副總規劃師)

活化記憶空間 再生街區文脈

充滿象征意義的歷史文化街區是記憶物質化的空間載體,不僅可以用來表達對國家、地區和城市過往榮光的情感,追尋身份與文化認同,也為新的發展訴求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近年來,青島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發展中注重留存歷史記憶、塑造文化景觀、承續城市文脈,提供了街區改造與空間再生的寶貴經驗。

保持優良傳統,緊貼理論與實踐前沿

青島文化遺產保護素有傳統。在早期發展中,市區中能夠彰顯文化傳統的名勝古跡并不算多,但卻始終注重吸收國外新興的遺產保護觀念,希望通過歷史遺存助益美景,增添城市魅力。

1933年國際現代建筑協會頒布《雅典憲章》,提出城市建設應保護好古建筑區,為城市保留文化特征。青島遂努力通過名勝古跡的保護,以涵養都市精神生活,并將這種精神納入都市發展規劃中。新中國成立后,青島積極參與文物保護事業,并獲得了活化利用的獨特優勢。那些后來成為文化遺產的街區,一直延續著原有的使用功能,且其歷史文化街區的形成過程恰與國際國內整體保護觀念的演進相一致。

國際社會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使整體保護成為遺產保護界的普遍共識。改革開放后,我國也出臺了一系列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政策和法規,以期實現城市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的和諧發展。國家分批公布歷史文化名城,青島位列其中,并具備歷史文化街區整體保護、活化利用的良好基礎。

逐步調整保護理念,不斷推進活化深度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推進,青島面臨著市中心東移而產生的老城區活化問題。青島于1994年順利入選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隨后的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總體框架,初步形成了“一城、九區、八十八個點和文化遺產、歷史文物古跡”的保護體系。2002年,《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完成,歷史文化街區擴至10片,并建立了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風景旅游區4個層次的保護體系,完成了安徽路、觀海路、小魚山、八大關4個街區的保護規劃。

2010年青島開始啟動新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并于2014年先行通過了《青島市城市風貌保護條例》。經過多方論證,2015年新版《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1—2020)》開始執行,歷史文化街區擴至13片,保護面積擴大為688.9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擴大為674.9公頃。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規劃強調對歷史文化街區各要素的整體保護,以確保歷史場所、社會生活相關文化信息的真實性和可追溯性,注重在延續原有城市生活功能的基礎上,采取“小單元、漸進式”的保護更新模式逐漸恢復街區活力。具體分為文化、旅游、商業功能為主的街區,旅游、療養、居住混合街區,居住功能為主的街區,并對街區功能提出發展方向和控制要求。同時注重展示歷史城區的近代城市格局、風貌和城市發展空間脈絡,通過名人故居、工業遺產、博物館系列和近代建筑群等特色主題系列,多層次豐富旅游產品。

以日常活化記憶,推進文脈傳承

青島的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個意義繁復的象征空間,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制度變遷與文化慣性、地景塑造與城市功能不斷磨合共生的產物。近代以來,各種元素在這里交織、共融,關乎著青島的文化特質、發展模式、價值取向與流行風尚。碼頭、街市、工廠、公共空間等各種形態,展示了不同時期的城市規劃理念,培育了豐富多樣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它們猶如城市的“眼睛”,具象而濃縮地揭示了青島的地方精神和文化樣態,成為理解這座城市社會生活與文化變遷的鑰匙。

對青島來說,歷史文化街區不能只成為觀光客文化消費的對象,而更應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被市民銘記在心。就像青島啤酒博物館之于啤酒街,啤酒街之于青島啤酒廠,這片活化的街區,承載著一段歷史、一個符號,構成市民深情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并在當下的日常生活中能被真切感知。隨著大眾觀光時代的來臨,通過文旅項目活化歷史街區是很多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選擇,并催生了一大批“網紅打卡地”。而青島的歷史文化街區不僅是觀光客的愜意之地,它還一直與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曾中斷。

(作者:馬樹華,系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劉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山東首屆地方病防治技能競賽收官

本報訊近日,2023年山東省地方病防治技能競賽在濟南市收官。來自全省16市疾控系統和醫療機構的64名選手參加角逐,經過理論考試和技能操作環...[詳細]
健康報 2023-10-17

第三屆中國高校就業育人大會暨供需對接項目交流活動在青島召開

人民網青島10月17日電近日,由山東省教育廳和青島市人民政府指導,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委員會新就業形態...[詳細]
人民網山東頻道 2023-10-17

“四+X”體質提升工程激發校園活力

湛藍的天空中,五顏六色的各式風箏飄飛,爭奇斗艷,這是濰坊藍海學校在舉行“四+X”體質提升工程中的遠足研學活動——“風箏放飛活動”的場...[詳細]
中國教育報 2023-10-17

市域產教聯合體推進產教融合走深走實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通知,公布了第一批市域產教聯合體名單,28家市域產教聯合體入選。自此,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一體兩翼”...[詳細]
中國教育報 2023-10-17

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多元共治如何運行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在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組建學校、科研...[詳細]
中國教育報 2023-10-17

奏好師德師風建設“四部曲”

日前,山東省濱州市實驗學校今年新入職的教師,在入職培訓中和學生互換角色,學生當起了“小老師”,向新教師們展示了學校潤德黨建工作的創...[詳細]
中國教育報 2023-10-17

建立特種設備定期檢驗長效機制探索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山東省濱州市特種設備數量增長迅速,2019年以來,全市辦理使用登記的特種設備累計增加28441臺,增長50.3%,特種設備安全...[詳細]
中國市場監管報 2023-10-17

化工園區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怎么做?

◆本報記者徐衛星前不久,生態環境部聯合國家發改委發布通知,同意《京津冀區域清潔生產協同審核創新試點項目》等38個項目開展第二批清潔生...[詳細]
中國環境報 2023-10-17

昔日扶貧重點縣有了新奔頭

◆本報記者張銘賢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不過,記者近日在這里看到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曾經破敗不堪的房屋...[詳細]
中國環境報 2023-10-17

山東發現栗耳短腳鵯繁殖種群

本報訊山東省煙臺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山東省生態學會近日在山東長島進行生態調查時,發現栗耳短腳鵯繁殖種群。本次觀察到的栗耳短腳鵯種群...[詳細]
中國環境報 2023-10-17

山東省第三輪第一批生態環境保護督察3個督察組進駐

大眾日報記者陳曉婉山東省第三輪第一批生態環境保護督察3個督察組全部進駐首次將省屬企業作為督察對象□記者陳曉婉通訊員劉茂震報道本報濟...[詳細]
中新網山東頻道 2023-10-17

山東推出20條措施引金融“活水”賦能企業創新發展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核心主體,更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近日,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科技財政金融協同服務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詳細]
中新網山東頻道 2023-10-17

山東秋糧收獲已超九成 全省小麥已播超2000萬畝

據山東省農業農村廳農情調度,截至10月15日下午5時,全省秋糧已收6207萬畝,占應收面積的94%。其中玉米已收5651.9萬畝,占應收面積的96.9%...[詳細]
中新網山東頻道 2023-10-17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
<legend id="avguq"></legend>
  • <th id="avguq"></th><sup id="avguq"></sup>
    1. <del id="avguq"></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