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2-02-19 06:37:02
原標題:讓傳統文化在鄉村建設中生根發芽
來源:農民日報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十四五”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載體和抓手。鄉村建設不僅要追求“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而且要追求“記得住鄉愁”。應大力弘揚傳統文化,遵循豐富文化層次、保留鄉村肌理、保護生態環境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生態特色、文化特色的宜居宜業鄉村。
弘揚農耕文化,做到以民為本。農耕文化是千年來農村祖祖輩輩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鄉村普遍認可的行為準則、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包括傳統農耕工具、優秀耕作制度、以民為本耕作理念等,承載著推動鄉村經濟、生態、文化持續發展的重要功能。在鄉村建設中,要傳承以民為本理念,以更好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求為出發點與立足點,一是注重散落農耕文化的挖掘與整理。農耕文化類主題博物館,如湖南耒陽農耕文化博物館、河南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山東沂蒙山農耕文化博物館等。二是做好農田水利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注重加強建設農村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工程。三是尋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與農業生產發展的均衡,不能一味追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需要考慮到農業生產生活實際需求,讓農機具有地放,預留部分農業設施用地,為農業產業鏈延伸預留空間。
傳承歷史文化,做好傳統村落保護。歷史文化是老祖宗創造并保存下來的文化資源,對延續歷史文脈、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一是要強調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利用,不能為了統一風格而大拆大建,要保護好傳統格局、歷史風貌、人文環境等,采用“繡花”“織補”等微改造方式,補足其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如深圳市下發專項通知,在梧桐AI生態小鎮、南頭古城、觀瀾古墟、清平古墟、甘坑客家小鎮、大鵬所城、南澳墟鎮等7個城中村以微改造方式,推進城中村歷史文化保護和特色風貌塑造。二是強調傳統村落與自然的有機銜接,遵循鄉村自然規律,留住鄉村的自然紋理。比如鄉村道路向自然村、農戶家庭延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修建道路的長度與質量,而且要注重創新道路的風格與形態,探索建設水泥路、石板路、沙石路等。如山東五蓮縣邱家店子村、韓家口子村、竇家臺子村等村莊街巷都使用石板鋪路,既實現了美麗鄉村巷巷通,又保留鄉村傳統文化。三是強調宜居性,可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的落實,做好傳統村落現代生產生活條件的系統改善。
用好紅色文化,打造紅色旅游路。紅色文化真實地記錄著黨和人民推進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進程,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紅色文化挖掘、保護與利用,注重展現特色、發揮優勢,避免“千村一面”。將紅色文化融入鄉村建設行動規劃中,運用現代思維和技術手段,打造亮點突出、競爭力強的紅色文化產業體系。修建紅色文化展覽館、陳列室等,將泛黃的老照片、珍貴的革命文物展示出來,用現代化音頻生動還原當年場景。此外,可與鄉村民宿等相結合,建設紅色民宿,推廣紅色文化體驗、旅游項目。如江西井岡山、貴州銅仁、貴州遵義、浙江臨安均以紅色文化為依托,打造鄉村紅色旅游路。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