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2022-05-12 09:24:05
原標題:“精兵簡政”的提出與實施
來源:解放軍報
全國抗戰爆發后,八路軍、新四軍在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和發展部隊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由于人力、物力和財力有限,敵后抗日根據地進入嚴重困難階段。部隊龐大、機關臃腫,兵多難養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據地面臨極大的生存危機。
為了應對困局,減輕老百姓負擔,中共中央一方面號召開展以農業為中心的大生產運動,一方面實行精兵簡政。
一
1941年11月6日至21日,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第一次會議在延安舉行。毛澤東出席開幕式并發表演講,批評不善于同黨外人士合作的狹隘的關門主義和宗派主義作風,號召黨員要和黨外人士合作,鼓勵大家多提意見。時任米脂縣參議會議長、邊區參議員的開明紳士李鼎銘與其他10名參議員響應毛澤東號召,根據邊區群眾幾年來經濟負擔過重的實際情況,聯名提出《政府應徹底計劃經濟,實行精兵簡政主義,避免入不敷出、經濟紊亂之現象》議案,同時提出5條具體實施建議。
議案一經提出就招來一些反對聲音,指出該議案有礙軍隊建設和民主政權的鞏固發展。毛澤東知道后非常重視,他把整個提案抄到自己的本子上,重要的地方用紅筆圈起,并在一旁加了一段批語:“這個辦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們的機關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對癥藥。”在毛澤東的肯定和說服下,11月18日,大會通過提案并成為邊區政府的決議。毛澤東后來說:“‘精兵簡政’這一條意見,就是黨外人士李鼎銘先生提出來的;他提得好,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采用了。”
11月27日,參議會閉幕后的第6天,邊區政府召開第一次政務會議,重點討論貫徹執行精兵簡政的問題。會上,李鼎銘重申了該案的要義,謝覺哉、蕭勁光分別就精兵簡政問題提出建議。會議決定設立由劉景范、高自立、周文、周興、南漢宸組成的邊區“編整委員會”,具體負責邊區各級行政組織機構的精簡裁并及人員編制等工作,并定于12月15日以前擬出精簡方案,年底辦妥,翌年1月1日起實行。
12月初,邊區政府第二次政務會議再次重點討論精簡方案問題,初步確定了各機關、部隊、群眾團體裁減人數,以及相關部門的調整、精簡問題,會后分別以訓令和指示信的形式,向各廳、院、處和各專署、縣府發出決策部署。精兵簡政開始在陜甘寧邊區實施。
邊區機關率先示范,迅速展開行動。至12月20日,邊區民政廳精簡工作基本完成;22日,邊區政府保安處精簡完成;24日,邊區政府財政廳精簡完成;26日,邊區政府建設廳精簡完成;28日,邊區高等法院精簡完成,邊區銀行總分行也精簡就緒;30日,邊區保安司令部開始實行精簡……同月25日,清澗縣政府召開會議部署精簡工作,成為邊區第一個精兵簡政的縣級政府。
二
為了貫徹中共中央關于精兵簡政的精神,毛澤東多次致電華北、華中各抗日根據地,要求他們下決心實行徹底的精簡,否則“弄到民困軍愁,便有坐斃危險”。毛澤東的一系列指示和部署,對邊區和其他抗日根據地的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中央持續指導和陜甘寧邊區的影響帶動下,晉察冀、晉冀魯豫等抗日根據地先后開始精兵簡政。
1942年1月15日起,晉察冀軍區開展了縮編主力、加強地方武裝和民兵建設等工作。整編后,軍區總兵力由1940年底的近11萬人減至9.5萬人,民兵由1941年底的30萬人增至約40萬人。晉冀魯豫軍區精簡整編工作與晉察冀軍區同時展開,除充實戰斗部隊、加強地方武裝外,還著力做好部分人員的送校學習和轉業工作。八路軍第129師對編余人員根據不同情況劃定了4條標準,分別是參加革命斗爭5年以上者、家在根據地以內者、家在根據地以外或在敵占區者,以及其他情況者,不同情況處理方式不同。為了穩定軍心,第129師還規定,對于所裁汰人員應“妥為資潛回籍與適當安置,特別是對抗戰有功的老年同志與殘廢同志,尤應鄭重處理,否則破壞政治影響”。經過精簡,八路軍第129師、晉冀魯豫軍區成功達到中央提出的精簡標準,將黨政軍脫產人員控制在全區人口的3%以下。
1941年11月,晉西北軍區召開軍分區首長以上干部會議,討論中共中央關于精兵簡政的指示,結合軍區具體情況制定了部隊精簡計劃和編余人員處理原則。翌年2月,軍區又對精簡整編工作進行了調整部署。八路軍第120師師部專門組成工作組,分頭下到第358、第359旅和大青山支隊進行深入動員,指導開展整編工作。至3月,晉西北軍區主力部隊由3.9萬人精簡為3.5萬人,裁減公務人員731名,八路軍第120師和新軍部隊共減少伙食單位118個。
1942年4月中旬,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軍政委員會也展開整編,將一切領導集中于山東分局,下設軍政委員會;山東縱隊第1旅劃歸八路軍第115師建制;八路軍第115師師部、山東縱隊隊部和山東分局合署辦公,機關人員精簡1/3(約0.35萬人)。
三
精兵簡政工作開展一段時間后,不斷有問題暴露出來。毛澤東與黨內外人士多次溝通后,認為主要癥結在于調查研究做得不夠,應進行全面精密的分析,拿出切實的舉措來。
1942年4月9日,陜甘寧邊區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對前一階段精兵簡政進行了總結。會議還接受了李鼎銘等人的建議,兼顧軍政民三方利益,邀請黨與軍隊方面參與編整委員會并加強其職權,籌備開展第二階段的工作。
4月2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發出關于總結精兵簡政經驗的通知,指出了各地區第一階段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
8月22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就整頓三風、精兵簡政和陜甘寧邊區工作問題發言,指出:總的目標就是整頓三風、精兵簡政;辦法是五整,即整軍、整政、整黨、整財、整關系;中央和軍委要以工作和教育作為兩個標準來進行大整。
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正式通過《關于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系的決定》,規定9月1日發出,作為整風文件。會上,毛澤東提出精兵簡政的目的是“精簡、效能、統一、節約、反官僚主義”,并指出“精兵簡政”是一個政策,牽涉到軍民關系、軍事建設、行政效能、工作作風、財政政策等各方面,關系到根據地的存亡。
9月7日,《解放日報》發表毛澤東撰寫的社論《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闡述精兵簡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什么是抗日航船今后的暗礁呢?就是抗戰最后階段中的物質方面的極端嚴重的困難……今后的物質困難必然更甚于目前,我們必須克服這個困難,我們的重要的辦法之一就是精兵簡政……假若我們還要維持龐大的機構,那就會正中敵人的奸計。假若我們縮小自己的機構,使兵精政簡,我們的戰爭機構雖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而因克服了魚大水小的矛盾,使我們的戰爭機構適合戰爭的情況,我們就將顯得越發有力量,我們就不會被敵人戰勝,而要最后地戰勝敵人。”依據這種分析,毛澤東強調“精兵簡政”是克服困難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
12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加強統一領導與精兵簡政工作的指示》,強調了精兵簡政的迫切性,要求部隊實行徹底的精簡,而不是小的不痛不癢的精簡。指示還指出,除特殊情況外,各部隊原則上不再補兵;作戰損失后,連、營、團兩個并為一個,旅的番號撤銷一部分,軍區、軍分區許多性質相類似的機關合并辦公;全軍精簡后,做到“量小而質精,更有戰斗力”。
遵照中央指示精神,各抗日根據地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結合自身實際分別開展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精簡,歷時2年多,至1944年基本完成。
“精兵簡政”對抗日根據地克服嚴重困難,完善政權建設和軍隊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抗日根據地的“十大政策”之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