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2022-05-13 09:13:05
原標題:立足中外合作辦學 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新模式
來源:法治日報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建設發表重要講話。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新模式,自2015年起,中國海洋大學開設了全國首個經教育部正式批準、與美國高校聯合舉辦的法學本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該項目運行7年來,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迄今共272名畢業生獲中美雙方學士學位,161名學生升入國內外一流法學院校繼續深造;項目研究成果豐富,獲得山東省教改項目、一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等多個項目的立項。值得一提的是,以項目為依托建設的“一核五柱”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獲得了山東省司法廳領導的高度評價,并獲得第九屆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中國海洋大學的法學本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建設有何先進經驗,本報特辟專版予以關注。
□ 于銘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進程中,我國面臨著日趨嚴峻和復雜的涉外法治問題,例如國際規則無法反映中國訴求,國際談判人才短缺,頻繁遭遇以反傾銷、反補貼和貿易保護措施為由的經濟制裁,海洋權益保護不斷受到威脅等。然而,全國范圍內能熟練處理涉外法律事務、解決涉外法律糾紛的人才存在重大缺口。
面對這一現實,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強調,要加快推進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加強涉外法治專業人才培養,積極發展涉外法律服務,強化企業合規意識,保障和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中發揮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除去傳統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路徑,例如赴境外攻讀學位、短期交流、聯合培養碩博研究生等之外,經教育部正式批準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也為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一條新路徑。
中外合作辦學,依照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其實施辦法,是指中國教育機構與外國教育機構在學科、專業、課程等方面,合作開展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教學活動。2015年,中國海洋大學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聯合設立了我國首個經教育部正式批準與美國高校聯合舉辦的法學本科雙學位合作辦學項目(以下簡稱中外法項目)。該項目由中外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和課程對接協議,共同教授中國法和英美法核心內容的優質課程,學生在中國海洋大學完成本科階段學習即可取得雙方學位。項目累計招收7屆學生,共計710人;前3屆共計272名畢業生獲得中美雙方學位,161名畢業生升入國內外知名院校攻讀碩士研究生,取得了顯著的育人成效。經過7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外法項目對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作了許多有益思考,也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人才培養模式。
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依照現行培養模式培養的法律人才,在應對涉外法律問題的挑戰時會出現明顯的短板:第一,知識體系以國內法律知識為主,國際法、域外法及法律相關學科知識欠缺,不具有解決涉外法律問題的充足知識儲備;第二,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能力不足,包括語言能力、思辨能力、專業溝通表達能力和理論結合實踐能力等;第三,對跨國事務、國際形勢了解不足,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認識不足,導致看待問題缺乏國際視野。因此,法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必須首先明確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即“如何引進吸收域外法學優質教育資源,彌補我國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上的短板、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具體包括:如何使學生具備國際視野,提供涉外法律服務的知識和能力;如何保持法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中國本色,讓學生在學習大量英美法課程后仍然能堅定社會主義法治信仰,以服務國家需求為己任。
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確立的培養目標
任何人才培養的過程都是特定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只有先定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才具有內在的價值和指引。與我國現階段對外開放格局和日益多元化的涉外法律服務需求相適應,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應以培養“立足本土、放眼國際、內外兼修、博學多能”的法治人才為目標。立足本土,即要具有堅定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著眼中國需求,以解決國家、企業和個人的涉外法律問題為己任;放眼國際,即要具備國際視野,把握國際經濟、政治動向,能夠在國際大變革中運用法律手段維護國家利益;內外兼修,即要通曉國際、國內法律規則;博學多能,即要具備法律相關學科的知識背景以及熟練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和跨不同法律文化的溝通能力。
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有益舉措
在7年的教育實踐中,中外法項目在推動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作出了許多有益嘗試。項目經驗,特別是在課程思政建設、英語教學設計、國際化課程體系以及人才培養路徑等方面的經驗,對現有法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高校及開展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高校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這些經驗具體包括:
一是厚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涉外法治人才在解決國際爭端、制定國際規則方面肩負著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使命。只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和法律實踐,才能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更好地維護國家利益。對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需要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厚植家國情懷。中外法項目通過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開設習近平法治思想課程、聘請外交官為客座教授和實踐導師分享維護國家利益的真實案例等方式,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和使命感。同時,針對赴外交流學生,通過開展專項研究、制定專門工作方案等方式,運用線上學習、定期匯報、專人負責等措施,將赴美交流學生的思政和黨建工作納入學生思政工作大局中。
二是融合創新中外人才培養標準。在制定培養方案時,注重吸收中外雙方人才培養標準的長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標準和方案。例如,中外法項目的培養方案同時采納中國海洋大學“通識為體,專業為用”和亞利桑那大學“文理科協同發展”的教育理念,要求學生在通識課的學分要求內選修一定的自然科學類和藝術類的通識課,以實現全面發展。獲得雙方高度認可的人才培養標準和培養方案,是實現課程互換、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的堅實基礎。
三是構建國際化的知識體系。知識體系賦予涉外法治人才必須具備的處理涉外法律問題的國際視野和專業知識。知識體系中課程群的建設主要圍繞“強基礎、補空白、跨學科”這三個方面展開。具體是指:第一,培養涉外法治人才,需要加強中國法基礎,在培養方案中保留教育部法學學科指導委員會確立的法學核心課程,以確保學生中國法律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第二,培養涉外法治人才,應該著重填補英美法系和法律英語的知識空白。英美法不僅被廣泛應用于美、英及加拿大等英聯邦國家及中國香港地區,同時也是聯合國國際法院司法程序和國際貿易基本規則的構建依據,而法律英語是以英美法為載體的。所以英美法是中外合作辦學要從外方引入的優質教育資源。這些優質課程主要包括:能體現英美法精髓的課程,例如美國普通法(合同、財產、侵權)、美國公法、美國程序法、法律研究與寫作;涉及涉外經貿法律制度的課程,例如國際貿易法、國際稅法、知識產權法、國際商事交易法、商業組織法等;著重強化英語寫作和法律英語的高級英語I和II。第三,培養涉外法治人才,需要加強法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有機融合,例如政治學、管理學和經濟學等,以期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其掌握參與全球治理的寬厚知識背景。
四是提升綜合涉外服務能力。現行法學人才培養模式中以講授為主、輔之以案例教學的教學方法,不足以有效培養涉外法治人才的思辨能力、跨文化溝通表達能力和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要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涉外服務能力,必須構建起從課堂教學到課外實踐再到科研交流的能力提升路徑。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外方先進的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方法,通過特色鮮明的“蘇格拉底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模擬庭辯、專業性溝通表達訓練等先進教學方法付諸實踐,更好地滿足新時代對法律人才在專業性、創新性、實干性和國際化等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在課外實踐環節通過組建國際模擬法庭賽隊,組織學生參加國際刑事法院、國際海洋法、杰賽普國際法等模擬法庭的國際和國內賽事,對學生進行法學知識、專業英語表達、辯論技巧等方面的培訓。此外,通過推薦學生赴國際組織實習、指導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組織國際高端專家講堂等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國際事務的認識,形成處理國際事務正確的價值觀。在科研和學術交流方面,通過共同設立聯合研究中心支持教師和學生以聯合申請課題、召開國際論壇等形式開展教學和科研合作。
與目前適用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相比,依托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所確立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明顯優勢:一方面,它將對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從傳統的研究生階段提前到本科階段,延長了培養周期,使人才更具可塑性;另一方面,它提供了涵蓋更多部門法的培養方案,改變了現行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主要是圍繞國際法學科或國別法研究基地等建設的局面,為滿足各個領域對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法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推動涉外法治人才隊伍更快更好地建設,以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上將會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