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06-13 11:13:06
原標題:開拓創“新” “橋”見未來
來源:中國教育報
朱龍河畔、祊河水旁,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新橋中心小學因“石橋”結緣,以橋為引,傳承工匠精神,以歲月沉淀風華,以時光雕琢非凡。
新橋中心小學始建于1949年9月,是一所與新中國同齡的學校,下轄8個校區、16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7500余人。學校秉承“為每一名孩子架起成長的橋梁”的辦學宗旨和“‘橋’見未來”的核心理念,致力打造“橋文化”教育品牌,開發“橋文化”課程,不斷優化校園環境,創設校園文化,提升辦學品質,發展學校特色,成為一所“橋”得見未來的飛速發展的學校。先后獲得“全國青少年校園排球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山東省科普示范學校”等榮譽。
文化奠基,挖掘橋之內涵
文化是一所學校的辦學靈魂,也是一所學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
新橋,原名“石橋”。悠悠祊河水與堅實的橋梁,賦予了這片土地豐富的文化內涵。學校立足本土資源,尋文化之根,建“明德”理念,以“橋文化”為主題,傾力打造“明德校園”。
“明德”出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新時代下,學校賦予“明德”更深的內涵,提出了“德厚者立,志恒者達”的校訓,旨在激勵教師以橋為范、以德立身;更激勵學子以橋為榜樣,夯實德基,努力培養“銘責于心 持躬于教”的教師,全力培養有涵養、有智慧、有才藝、有擔當的學生。
漫步新橋中心小學,各樓層都有自己的文化,如少年宮一樓為閱讀文化,二樓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樓為科技文化,四樓為藝術文化;教學樓一年級樓層開辟了“識橋”,二年級為“畫橋”,三年級為“詩橋”,四年級為“贊橋”,五年級為“設計橋”,六年級為“造橋”,每間教室、每一片綠地、每一處景點、每一個角落、每一寸土地都帶有橋元素,都散發出文化氣息,發揮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校徽以校名“新橋”拼音首字母“X”“Q”為設計主體,結合橋體、橋索、騰龍、書本、智慧之門等創意元素,構成筆觸流暢、靈動綻放的人文意境;校歌《心之橋》以歡快的旋律生動展示了學校多彩的生活,師生浸潤其中,舒展身心、平和心性、端正言行、樂觀向上。
黨建引領,樹立橋之風范
學校積極發揮黨支部“領頭羊”作用,成立黨總支和兩個黨支部,創建了“班子帶骨干,黨員帶隊伍,黨建帶全盤”的黨建特色模式。同時,將黨小組建立在教研組、備課組上,根據同學校同年級原則就近組織開展黨員活動,積極帶動全體教師齊頭并進,確保黨組織全覆蓋,有效地保障了黨支部的引領作用。
為抓好教師思想建設、強化黨員責任擔當,學校不斷創新工作方法、豐富活動載體,精心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組織撰寫學習體會30余次。同時開展“黨員先鋒崗、黨員示范崗、教師先鋒崗、教師示范崗”等品牌創建活動;常態化開展“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支部書記講黨課”等活動;組織全體黨員到莒南厲家寨展覽館、淵子崖村、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進行黨性實踐教育活動,傳承紅色精神,賡續紅色血脈,進一步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著力點,學校結合實際,發揮黨員示范作用,充分利用主題黨日、節日等時間節點與學生面對面談心、與家長面對面溝通,以“民聲”換“民生”,切實關心學生和家長所難,扎實有效解決難題。打通家校溝通“最后一公里”;宣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協助做好疫苗接種、無償獻血等工作。
學校嚴格執行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增強黨員干部黨性修養,強化講規矩守紀律意識,通過組織開展教師職業道德宣誓、廉政黨課、警示教育基地參觀學習、抵制有償家教等活動,使黨員教師牢固樹立“底線紅線”意識,學校開展的“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特色“開學第一課”、慶祝建黨百年視頻《唱支山歌給黨聽》等均在“學習強國”平臺播出,黨建工作以《百年黨徽耀“新橋”,擔當使命育英才》為題由《臨沂日報》報道。
特色發展,彰顯橋之魅力
以“橋文化”為核心文化內涵,學校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依托56個社團,開發56門校本課程,融匯豐富的地域文化,提煉形成“橋知”“橋行”“橋魂”“橋美”“橋德”五大“橋文化”校本課程體系。
“橋知”課程,主要為科普類課程,包括科技創新課程和科技實踐課程。學校開設了激光切割、3D打印、無人機、機器人、創意編程等十余門科技創新課程,為鄉村學生插上科技的翅膀;開展科普研學活動,在臨沂市科技館、海洋館等建立科技教育基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院士對話”“認識自然”等科技讀書系列活動,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道理,培養學生科學精神;開展航天主題教育活動,參與“少年問天”“聲音上太空”等航天科技活動,以航天精神鼓舞學生。
“橋行”課程,主要為認識類學科拓展課程,以語文、數學、英語學科及其拓展課程為主,包含語文同步拓展、數學趣味應用、英語精彩演繹,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趣味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在應用中掌握。
“橋魂”課程,主要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課程。包含經典閱讀、書法、傳統禮儀、傳統技藝等。學校依托鄉村少年宮建設,開設形式多樣的校本課程。學生在這里讀古詩、誦美文、練書法、學武術、繡十字繡……在學習和體驗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相結合,在生活中運用、傳承、發揚光大。
“橋美”課程,主要為藝體教育類課程。包含藝術課程、器樂課程、影視課程、趣味體育等。學校開設音樂、舞蹈、太極拳、球類、棋類、跳繩等藝體課程,讓學生自主選擇參加,激發學生對藝體課程的熱愛之情,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了良好基礎。
“橋德”課程,主要為德育課程。包含養成教育課程、班本德育課程、紅色教育課程、校外實踐課程。學校和家庭“雙管齊下”,通過“金橋少年”“自律之星”評選、“文明禮儀伴我行”等活動讓學生養成一以貫之的好習慣。學生在“我愛你中國——紅領巾講紅色故事”“沂蒙小小講解員”等活動中了解沂蒙歷史、講好沂蒙故事、傳承沂蒙精神,爭做沂蒙好少年。
創客引航,智引未來。在創客教育的探索實踐中,學校逐步形成了以“興趣引領、活動體驗、實踐創新、成果分享”為實施路徑,讓科技教育煥發無限的生機和活力,為學校架起了發展之橋。近年來,先后有1200余名學生登上國家、省市區級科技競賽平臺,與城市學生同臺競技。獲得國家獎項16項、省級獎項24項、市級獎項200余項。學校先后獲得山東省3D打印創新教學研究基地、山東省人工智能教育試點學校、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山東省科普示范學校及全國航天科技教育聯盟理事單位等十余項省級以上榮譽。
志存高遠 鑄就橋之輝煌
志存高遠,方能登高望遠;胸懷遠大,才可大展宏圖。學校以“深化教育質量內涵年”為目標,開啟教學“新模式”,助力師生“橋”見未來。
“新明德教育”下的“新明德課堂”,踐行的是“雙學雙主體”教學策略。自主學習,相信學生;合作學習,解放學生;探究學習,發展學生;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以教師為教學的主體,將方法拓展成文化,連通文本,情系師生,收到了顯著效果。在市區優質課評選中,學校教師屢創佳績,多名教師獲得一等獎。
學校持續推進“書香校園”建設,扎實開展讀書工程,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設有造型生動的圖書角,供師生隨時閱讀,定期開展書香家庭、書香學子、書香教師評選,不斷營造濃郁書香氛圍。依托“明德書院”,學校成立“新橋讀書人”共讀團隊,共同讀書寫作,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師德修養的提升。提供展示平臺,線上線下隨時交流分享,真正以閱讀推動師生終身學習與積淀成長。教師高春生登上“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全梓萌等6名學生喜獲山東教育衛視“最美讀詩人”一等獎。
與此同時,學校通過“優師成長大本營”,組織青年教師,實施“十大工程”,借助“青藍工程”,實現新老教師“教學相長”,并成立青年教師成長“共同體”,建立個性化成長檔案,讓每一次成長都能看得見!
“教師成長積分管理制度”是學校獨創的評價管理體系,極具人性化,只加分不減分,極大激發了教師教育工作積極性,市區級教學能手、新秀層出不窮,形成了“新銳—骨干—專家”的師資結構。為積極響應“五項管理”要求,切實貫徹“雙減”政策,學校從嚴治理、從細著手,問課堂要效率,課后全面實施“5+2”模式,參與度高、覆蓋面廣,得到了家長的滿意和肯定。
此外,學校還鼓勵教師將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轉化成研究課題,全校每年申報小課題60余項,正在研究的課題包含國家級別1項、市級2項、區級近30項。依托區教研室“三大工程”,學校開發的3D打印校本課程“完美復刻”、掌控板課程“掌控天地”等被區教研室評為蘭山區首批優秀校本課程,在山東全省推廣,對學校的教學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站在新的起點,孕育新的希望。新橋中心小學揚帆再啟征程,以無限的熱情和不懈的努力,不斷探索,奮勇爭先,奮力書寫“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美好未來,續寫學校“以橋興文,以文化人”的新篇章。
(康茂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