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2-07-10 13:34:07
原標題:養成書法之“學”而非普及書法之“技”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記者 李亦奕
“書學與美育:全國高校教師書法篆刻作品展”展出作品
李一創作的《題畫絕句二首》
“書學與美育:全國高校教師書法篆刻作品展”展出作品朱天曙創作的杜甫《屏跡》三首
近日,由全國教育書畫協會高等書法教育分會主辦的一場以“書學與美育”為主題的線上對話活動,深入研討了關于高等書法教育的學科生態與當代實踐、書法學科升級與建設、書法與美育的關系、書法的價值與意義等方面話題。對話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面向全網直播,吸引了全國各高校師生和社會各界書法相關工作者共計20多萬人次的參與和觀看。
圍繞“美術與書法”學科并列的合理性,書法一級學科下二級學科的設置問題,書法成為一級學科后的課程設置、教材建設問題,高校美育教育如何在書法學科建設中得到普遍弘揚等當下高等書法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全國高等書法教育崗位第一線的院長、教授進行了深入對話和交流,對書法學科建設的教學路徑、書法學科升級后的研學導向、書學與美育在新時代高等教育中發揮獨特價值等提出了積極建議。
學科生態與當代實踐
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李彤對新時代高等書法教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路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要在新文科背景下,注重學科融合,推動書法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在新文化背景下,立足時代,實現書法藝術的創新性發展;與此同時,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守書法藝術的獨特品質、加強書法理論研究和書法理論話語體系建設等幾大原則。
以中國美術學院的書法教育為例,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沈浩結合史料將高等書法教育在中華文化精神傳承中的當代實踐,概括出“以學養書,抗志希古”“固本培元,和而不同”“會通求變,與古為新”3個特點。他說:“要深入傳統書法的內涵與精神,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吸收傳統文化的寶貴經驗,將育人與傳藝相結合,器識與技藝相協調,繼承與開拓相統一,在技道雙進中,樹君子之德,積君子之才,創君子之藝。”
如何完善高等書法教育教學方案、健全培養體系?山東藝術學院書法學院院長、教授顧亞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一是在書法學院開設‘書法文字學’課程,并編纂相應的教材,以解決學生在書法實踐中遇到的文字學相關的問題;二是開設‘書法批評學’課程并編寫教材,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對書法藝術比較正確的評價體系,觀照過去、今天與未來。”
師范類大學的特色在于把“教”本身也納入教學的內容,北京師范大學書法專業教授鄧寶劍特別強調了教學的規范問題。“無論哪個大學的書法專業都會體現出‘師范性’——老師盡可能地做到為人師表,學校是否屬于師范類,可以被命名。而是否真正地具有‘師范性’,取決于從事教學的人如何去做。面臨著學科升級,學科特色、學科壁壘和學人的努力要與之相稱,引用北師大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將‘學’和‘行’理解為動詞,從而達到知行合一。”
個性化的教育培養無疑是今天書法教育發展體系所追求之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倪文東從藝術院校、師范院校、綜合院校及民辦院校四個系列入手,對當下國內所開辦的眾多書法專業進行了觀察。他指出,近年來全國高校書法專業接近飽和,申辦書法學專業的民辦院校則越來越多,故加強民辦大學書法專業的學科建設勢在必行。而西安外事學院在書法學科建設與發展方面,是一次根據學生就業實際情況所進行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嘗試。
書法的學科意識與學科視野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葉培貴提出,對于學科升級,要結合時代需要,避免書法學科的“孤立”,支持“跨學科性”。在具體做法上,一方面,可以參照其他學科從學理上思考二級學科體系的構建,另一方面則是抓緊完善基礎研究。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劉宗超提出了“大藝術觀”的概念,“對書法藝術而言,就是要有一個更加開闊的學術視野,在搞好書法專業本身的同時,將書法藝術放進‘大藝術’的生態結構中,兼顧與其他相近藝術門類的關系。書法教育學不應只是簡單地繼承傳統,更要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明確三點:一是堅守技道并進的取向;二是重樹書法家或理論家的社會文化精英身份;三是當代書法家或理論家應該進一步找回所應擔負的社會責任。”劉宗超說,從工具到語言再到文字的多重維度下,回歸經典建構書法的當代標準是書法現代創變的可行途徑。
書法學專業學科設置時間短,建設周期不長,目前雖然已經形成了一些具有個性的教學模式,但在教材建設、課程設置與優化、教法優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問題。鄭州大學書法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李逸峰建議各高校聯合構建一個高等書法教育研究核心群體,更加關注書法教學環境,采取多種學科結合、多種研究方法結合的手段進行書法研究。中南大學當代東方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向彬以書法教育的發展史為切入點,指出教材在古今書法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古代書法教育有相應的教材,以唐宋兩代的書學最具代表性,其有著教學內容豐富、課程體系較為全面、教材使用多樣等特點。教材建設是書法學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應盡可能多地聯合國內開設書法學專業的高校共同編寫較為系統的教材,是切實可行的學科建設之路。
山東藝術學院教授呂金光從通識選修課程在高校書法教育的現狀談起,生動地闡釋了書法教育與通識選修課程的關系。“高校書法教育培養不能僅僅把書法創作放在第一位,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由技入道才是學習書法的根本目的。通識選修課程應是高校書法教育的認知根本,以此提高學生修養和藝術境界。” 呂金光提出當代書法教育應解決三方面的問題:一是良好的書法認知與視野;二是扎實的技藝與創作能力;三是豐厚的文化學養與學術研究能力。因此,在把握書法實踐課的基礎上,更應該重視文學、哲學、思想史等相關通識課程的教學。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朱天曙也提出,中國書法蘊含著技術、審美、人文與哲學在內的四重彼此融合又層層遞進的“品格”,只有不斷提高審美認識,提升個人人文涵養,并注意把握書法“四重品格”的整體性,才能使創作“有血有肉,有情有境”。
何謂書法學科意識?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中國書法系教授楊鎖強認為,從學術層面而言,要尋找書法規律并上升到理論且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方能稱之為學科,其絕不是大量書法史料的堆積,也不是停留在個體經驗層面的集合。“書法與相關學科的結合也可以內化為書法本體,學科的學術視野決定了書法學科的內涵及其特色的營造。在學科專業設置征求意見稿中將‘美術與書法’并列為一級學科是合理的,西方對于‘美術’的界定多以造型藝術為主,中國書法從本質上來說是意象的藝術,書法的文化根性決定了不能簡單地把書法歸于視覺藝術。”
書法教育堪當培根鑄魂之責
書法藝術作為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其美育的效用不可替代。北京大學教授王岳川將書法美育分為三個層次:初級階段是“字體”“結構”“形式”;中級階段是寫“人性美”“生命和合美”;高級階段是寫一國之“文化精神”“東方大美”。他提出,中國書法“美育培根”在當代具有四項意義:其一,書法是漢字歷史和人文意味的審美體現;其二,書法是經史子集的意義承擔;其三,書法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其四,書法是青少年一代修身養性,老人延年益壽的重要途徑。
王岳川說:“以‘美育鑄魂與書法培根’為核心,新時代書法審美教育具有培根鑄魂的功能且已上升為國家文化戰略。當下,中國的‘文化安全’正面臨挑戰。書法美育沒有‘法外游戲空間’,應具有人文美學的嚴格標準。”
“書學與美育”是永恒的主題,在書法學科升級的探索過程中,書法究竟以怎樣的學科內涵與美術相提并論,這一問題的答案需要書法學人持續地關注與摸索,而此次“對話”顯然切中時弊。全國高等書法教育分會會長言恭達說:“書法教學必須體現中國文化美育教育的品行與性質,提倡以文化人,以藝養心,從而完善人格、滋養美感、勤于實踐、凈化心靈。今天高等書法學科建設重要的是要明確書法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以文化與藝術的獨特身份,將書法學科的設置放在文化和藝術雙重范疇中看待。書法學科的升級,對健全教育體制、規范學科內容、深化教學科研起到積極作用,讓書法學真正成為‘學’而非‘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